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七月既望(阴历每月十五)B.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C.白露横江 (白色的霜露)D.纵一苇之所(像)
【小题2】选出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凌万顷茫然倚歌而和
B.声呜呜然皆出于此乎
C.月出东山之上 青出
D.耳得之为声蟹六跪二鳌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
【小题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例句:鱼虾而麋鹿
A.粪土当年万户侯B.孤舟之嫠妇
C.扣舷而D.顺流而
【小题5】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    )
例句:徘徊于斗牛之间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而又何羡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客有吹洞箫者
【小题6】下列关于《前赤壁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B.通篇以景来贯串,“山”和“水”是主景,“风”和“月”辅之,全文紧扣山、水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C.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跌入现实的苦闷;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文风格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语言自然本色、平易明畅。
【小题7】翻译下列句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逝者如斯夫,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3 07:5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唐仲言序

明钟惺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又能其所记且解者,自出而为诗文。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计五岁以后所记且解者,皆人之口所授于其耳,其耳所授于其心者之积也;五岁以后所出为诗文及注古之为诗文者,皆其心所授于其口,其口所授于人之耳与手者之积也。其类既多,其体既备,其立意又皆以该且核为主。既已剖析疑义,欣货奇文,至字之音如东冬、清青之属,问其形,不识如故。”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晤其人。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后仲言归华亭教月,复晤子,诵予《集俞园》诗“霜后关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予凄然为通其全什,察其审听哀回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数十年中,以其心听命于其耳,以其耳听命于人口。人之口一不至于其耳,则耳无聪,因而其耳不至于其心,则其心不灵。人之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为人诵乎?故曰:伸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寄于所不可必,其势宜不能多且久。然能使人之为仲言诵多且久于其自为诵,数十年中如一日、如一人者,仲言之诚所为也。夫其审听而哀问者,诚也。

呼!为仲言者,亦极难矣!凡得之难,守之坚。得之难,守之坚,则其口、耳出入之际,虽欲加择焉,而非惟不暇,且不敢。欲加择焉而有所不暇且不敢,故能积。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注)①该且核:广博又翔实。②什:篇。③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出而为诗文 自出:自己创作。
B.之修龄先生所言    质:质问。
C.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为人诵乎   :况且,何况。
D.而非惟不暇 不暇:来不及,没时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能其所记且解者   秦攻取之外
B.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 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C.以其耳听命于人口   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
D.凡得之难,守之坚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个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唐仲言虽能写作各种类别、文体的文章,但碰到读音相同的字,他并不能作出区分。
B.唐伸言从小双目失明,但他不仅能诵记、写作,还笺注了大量诗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作者既赞叹又羡慕。
C.这篇赠序叙议结合,叙述简练、议论精彩,特别是对仲言文章“该且核”的原因的分析,既合理,又饱含深深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D.唐仲言的事迹,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为学者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在作者眼中,“诚”是使他获得他人帮助的关键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2)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小题5】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 )
②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
【小题2】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小题3】用课文原句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小题4】最后一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假马者,非利足也 舆:同“与”,跟。
C.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D.輮以为轮,其曲规 中:符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取之于蓝,青于蓝
B.风雨兴 斯天下之民至
C.輮使之也 河东凶亦
D.蚓无爪牙利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山亭记

(北宋)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粵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无间断,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陋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相无间断 属:连接
B.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接连
C.非其土人,罕不也 踬:跌倒
D.非生而水事者     习:习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列于中国,始并闵中郡   愿诸君快战
B.其地于闽为最平广 夫夷
C.或侧径钩出之溪上   余仆碑
D.状若蚓结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2)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小题4】根据选文第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赞赏程公修筑道山亭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笔直 遂:完成
B.而读书者之    与:许可,同意
C.而余徐州 为:到.……做官
D.函得诗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竹之始生,一寸萌耳  与可教予如此
B.今画者节节而为之    见其所欲画者
C.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  鼓瑟希,铿尔,舍瑟
D.子由未尝画也,故得意而已    自今已往,吾无意于人世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选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第二段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重在抒发自己的悲痛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一段选文中,作者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C.第二段选文中,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写得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在这些戏语笑话里,文与可和作者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以及两人的亲密友谊,都得到了活泼而生动的表现。
D.这两段选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汨汨,毫无滞碍,所有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