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5)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6) ,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3:5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随园记
(清)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会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①,禽鸟厌之,不肯妪伏②,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③。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注】①嚾呶,叫喊吵闹。②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③宦窔: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未尝也往:流逝B.日与其上高山徒:随从
C.圣人无师常:经常D.后三十年,会江宁宰:做县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清凉山南唐避暑所/冰,之而寒于水
B.织造隋公当山北巅/巫医乐师百工
C.余恻然悲/抱明月长终
D.余竟一官易此园/故为之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写出随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在登上小仓山之后更加被凸显出来,写金陵周边的名胜,是为了突出“随园”美景更胜一筹。
B.文章第二段中“随其高……”一段文字,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连用了十个“随”字,除了具有强调作用外,更把本文文眼“随”字凸显出来。
C.文章第三段作者写到“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舍官而取园”的原因主要是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D.文章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自己的趣味,表现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辛仲甫传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显德初,出镇澶渊,仍署旧职。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六年,移知彭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长春节宴集日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薙之。凶党疑谋泄,有自首者。禽百余人,尽斩之。先是州少种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问:“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政尚宽简,蜀人安之。八年,加右谏议大夫。时彭州盗贼连结为害,诏捕未获。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真宗即位,加太子少傅。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辛仲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课:督促
B.署仲甫掌书记署:委任
C.诱令自缚诣吏者诣:陈述
D.吏故稽其狱稽:拖延
【小题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辛仲甫“能吏事”的一项是 (3分)(  )
①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
②请易吏以雪冤愤
③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
④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
⑤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⑥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崇出镇澶渊,所辖百姓有被抢劫杀害的,而贼寇的首领,就是捕盗的官吏,官府因此不敢追究。仲甫说服郭崇,最终郭崇醒悟发公文审查讯问,才查出实情。
B.彭州士兵谋划在长春节宴会之日进行叛乱被仲甫识破,他出城巡视,命人将护城河中很深的草烧光、拔除,避免贼人隐藏埋伏,叛乱者见辛阴谋败露前来自首,共捕获一百多人,辛仲甫将他们全部斩杀。
C.太平兴国初年,辛仲甫担任起居舍人,奉命出使契丹。契丹皇帝请他评价党进是什么样的人,辛仲甫的回答收到了提升大宋国威的效果。
D.辛仲甫在成都时,上奏免除成都府每年上供的铜钱,废除官府对酒的专卖,为政崇尚宽厚简便,蜀人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2)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鼻对
方孝儒
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雍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
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兰茝椒桂,其气苾方,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雍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顺阴燮阳,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雍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彼梁偏任,始有朱异;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兰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也哉!”
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
注:荼毒之祸,丧父之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遽火毒烬裳及衣俾:让、使B.假使服食以节:节制
C.臭之不察:察看D.而鼻疾果愈既:不久
【小题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我觉B.臭不察
则或咎欲出者句读不知
C.何鼻为D.踞炉
方其系燕父子组 盛以锦囊,负前驱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子靠在炉边烤火,火烧着了衣服,直烧至膝部才发觉,于是责怪鼻子不管用。
B.秦二世胡亥因为受到赵高的蒙蔽,所以最终杀了他;隋炀帝因为沉迷酒色,所以世基才敢放肆作恶。
C.鼻子反驳方子说:如果你生活有规律,衣食有节制,顺从阴阳,身体没受伤害,我怎么会闻不到气味呢?你应该责怪的是你自己。
D.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鼻道阻塞不通的危害,并以此说明治国也必须做到言路畅通,不偏听偏信,否则会招致祸乱。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4分)
(2)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4分)
(3)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渔父
屈原既,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饣甫糟而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既放:被放逐
B.新者必弹冠沐:洗澡
C.安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净的样子
D.可以吾足濯:洗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父而问之日
②是以
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B.形容枯槁
C.何故深思高举D.而能与世推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写的是屈原愤而自沉泪罗江的经过,其中着重叙述了他“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B.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浑浊”.“众人皆醉”,而“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
C.屈原与渔父的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宁愿以死来报效祖国,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D.文中两问两答是一段精彩的人生哲理的议论,形象地展现了屈原的精神世界。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