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鼻对
方孝儒
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雍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
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兰茝椒桂,其气苾方,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雍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顺阴燮阳,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雍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彼梁偏任,始有朱异;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兰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也哉!”
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
注:荼毒之祸,丧父之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遽火毒烬裳及衣俾:让、使B.假使服食以节:节制
C.臭之不察:察看D.而鼻疾果愈既:不久
【小题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我觉B.臭不察
则或咎欲出者句读不知
C.何鼻为D.踞炉
方其系燕父子组 盛以锦囊,负前驱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子靠在炉边烤火,火烧着了衣服,直烧至膝部才发觉,于是责怪鼻子不管用。
B.秦二世胡亥因为受到赵高的蒙蔽,所以最终杀了他;隋炀帝因为沉迷酒色,所以世基才敢放肆作恶。
C.鼻子反驳方子说:如果你生活有规律,衣食有节制,顺从阴阳,身体没受伤害,我怎么会闻不到气味呢?你应该责怪的是你自己。
D.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鼻道阻塞不通的危害,并以此说明治国也必须做到言路畅通,不偏听偏信,否则会招致祸乱。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4分)
(2)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4分)
(3)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10 09: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今观我孔子之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论语》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在古昔,则胄子之教,典于后夔;大学之事,董于乐正。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不自孔子始矣。荀子说其效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札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之谓也。故子在齐闻《韶》,则“三月不知肉味”。而《韶》乐之作,虽挈壶之童子,其视精,其形端。音乐之感人,其效有如此者。

  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点之言曰:“莫春者,春眼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观之,则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
注:①胄子:古代指继位的长子。②后夔:传说是舜时的乐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教人也(然而)/无若宋人(……的样子)
B.兴诗(从)/青,取之于蓝,而青蓝(比)
C.然则音乐为教育之一科(用来)/夫夷近,则游者众(而且)
D.浴乎沂,风舞雩(在)/知不可骤得(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小题2】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可译为“从切近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小题3】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和荀子的言论,主要是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来阐述“诗”、“乐”的教化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孔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视“美育”,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的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之,使归赵。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节选自王世贞《葡相如完壁归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或欲相如去   引:领着
B.不如因而厚之     遇:对待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D.所以能赵者 完:保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群臣相视而嘻  北寇往来其间
B.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军亲谓予何?
D.而十五城,秦宝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并告知秦王,璧已送回赵国。秦王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B.司马迁认为,蔺相如振奋起他的勇气,威力压倒了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声誉比泰山还重,他的智慧和勇气兼而有之。
C.王世贞着眼于形势大局,从秦赵两国利害关系入手,居高临下指摘历史人物活动的某些欠缺失策之处,顺理而成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D.王世贞用归结于天的说法,含蓄地表示虽然完璧归赵了,可是也不能说明蔺相如的做法正确,秦国没有进攻赵国,蔺相如也没有遭到灭族,这只是蔺相勇气的必然结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后秦患可纾:解除
B.秦无异也视:看待
C.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弋:取
D.焉独存,虽可也王:称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当苏秦始出也所以状衰世人
B.后秦患可纾又得天助焉
C.岂非其暴耶其心特苟弋一时之富贵
D.彼所以为秦谋者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论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功业可立就,故废退   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
B.使子厚在台省时   使:让
C.外与天 际:交会
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穷山之高止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斥时有人力能举   不知日
C.虽有出人 游是乎始
D.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   是岁,元和四年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推崇柳宗元在文学辞章上的成就,并认为这比做将相有更有价值。
B.甲文总评柳宗元一生得失。先为之惋惜,后为之庆慰,先抑后扬,波澜起伏。
C.乙文作者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不知不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D.乙文正面描写西山高低起伏,“岈然洼然”,“尺寸千里”,令人心旷神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