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而操皆行之(冒险)此天以卿二人孤也(辅助,协助)
B.上旌旗(竖起,树立)盖以十舰最前(居于)
C.荆州与国邻接(指孙权统治的地区)英才世(超过)
D.与操有(感情上的裂痕)卿能办之者诚(处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12-17 11:0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功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厂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学+科+网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亡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 "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苦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6吨重的岩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5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它。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我们道了再见,最后一个人开始后退。不久我发现出去的路比进来时更糟糕。开始一段时间我简直向后爬不了,但爬过一阵后,我也能爬快了。
每爬一步,脏水似乎就溅在我的脸上。我不再在意它,因为我已经麻木了。我常常被堵在斜坡上,水就顺着脖子向下流,但如我所说的,我感觉冷到了极点。
最大的安慰是,我们来到了离出口处还有大约一半路程的那个小隔间,对救援者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发现,低头、向后挪动双脚,使我可以环顾四周。
这一下可帮了大忙,不到20分钟后,我便已经置身于从出口处射进来的光亮之中。但是,在到达出口之前,我发现同行的两位再也不能前行了,我用尽所剩无几的气力才把他们弄出来。
(选自《普利策新闻桨名篇快读》,有删改)
【小题1】标题“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4分)
(1)“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2分)
(2)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2分)
【小题3】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4分)
【小题4】在美国报界当时的大量报道中,米勒的这篇报道脱颖而出,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它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倡导消费者和企业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绿色产品;其二,在消费和产品生产销售时关注相关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其三,引导消费与生产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换个角度来讲,就是消费数量应适度性和减量化;消费结构要合理平衡;消费模式以消费行为带动生产、流通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的绿色化。

(摘编自胡术刚、栾小凯、牛海丽《我们距离绿色消费还有多远》)

材料二:

中国人均土地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的国情,决定了绿色消费在中国的重要性。首先是必须控制对资源的消费,将节约为先贯穿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活动。同时,还必须分清消费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两个相反的方面,消费数量的提高确实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消费不是绿色的,就有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我国应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消费者选择商品应将绿色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标准,拒绝耗电、耗水、寿命短、排污多的产品,这必然会促进生产厂家向生产出售绿色产品的方向努力。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不够绿色的消费活动,虽然程度不同、类型不同,而且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但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念是必须摒弃的。

(摘编自钱易《以绿色消费促绿色发展》)

材料三:

注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产品具有现实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他们具有绿色意识,并已经或可能将绿色意识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

(摘编自《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

材料四:

德国颁布实施的《电力输送法》明确规定,电力运营商有义务有偿接纳在其供电范围内生产出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政府则给予电网运营商必要的财政补贴,偿付金额最少为其从终端用户所获平均受益的80%。日本则颁布实施了《绿色消费法》,优先采购资源再生产品,借以引导和支持企业对环境的保护。美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推动绿色消费。如出台了《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并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

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承担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2005年,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曾经对绿色采购的实际成果进行了调查,60%以上的市民认为,他们常常留意购买对环境友好的商品。40%以上的市民认为,在价格相同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购买再生产品

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制定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等,使绿色标志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国外巧推绿色消费打造“节能消费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倡导绿色消费,旨在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B.我国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
C.2011年-2015年期间,我国绿色人群渗透率在一二线城市提升更快。
D.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出台绿色消费法令,制定具体措施,且对全体国民开展绿色教育。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者在合理的消费结构中适度适量消费,并激发生产厂家、流通方和废弃物处理者追求绿色化,这可以称为绿色消费
B.在中国有必要倡导节约意识,引导民众树立节约意识,认识到比奢侈、比阔气的消费行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必须摒弃。
C.绿色消费意识有时没有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2011~2015年,城市不分一二三四线,绿色人群渗透率的发展趋势几乎一致。
D.美国、德国、日本都有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其中日本还对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推行绿色消费工作最能见到成效
【小题3】如果中国在高中阶段学校开展绿色教育,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此后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篇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而题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所以明清时期的题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者多将题画诗和咏画诗混为一谈,而作者认为,两者有诸多不同,需要好好分辨。
B.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文人画兴起后,题画诗就进入繁荣期。
C.咏画诗常采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真,这也体现了其尊题的特点。
D.文章主要围绕“咏画诗”和“题画诗”的不同来论述,但并不否定两者也有相同之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
B.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C.现存最早的题画诗真迹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
D.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咏画诗在时间、空间上可尽情挥洒,不受拘束,故而比题画诗更具有优势。
B.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题画诗则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
C.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和钤印。
D.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