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学进展》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的光污染正在持续恶化——2012年到2016年每年10月份的卫星观测数据表明,人工照明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长。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夜空照片,考察世界各地夜空究竟有多少人造光线,其中,大部分人工照明面积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开始兴起的时候,工业蓬勃发展的国家需要额外的户外照明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光污染的增长可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相关联。随着南美洲、非洲和亚洲国家的GDP急剧上升,人工照明的使用也在增加。

不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工照明情况在卫星图像上显得更加稳定,这是因为研究中使用的卫星只能“拾取”旧灯泡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光,而发光二极管(LED)的蓝光不会显示在图像中。

LED光源比旧光源效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许多城市和家庭都开始换用这种光源,以减少开支,降低能源消耗。国际空间站采集的图像显示,城市已经从过去的黄色变成蓝色,与此同时,城市的扩张正将这些明亮的边界推向更遥远的地方。

虽然光污染不像空气污染那样致命,但仍会损害健康。时间生物学专家正在研究睡眼和觉醒周期对健康的影响,人造光特别是蓝色人造光容易在人准备入眠时触发觉醒,过度接触夜间光线已经与癌症、肥胖等联系在一起了。

(摘编自房琳琳《全球光污染面积逐年增长》,《科技日报》2017年11月29日)

材料二:

近年来,许多城市用LED灯来代替高压钠灯或金属卤化物作为路灯,这样不仅更亮,还可以节约能源。但由于LED灯散发的光在可见光光谱中占到更大比例,灯光播撒的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光污染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城市光污染已造成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夜晚看不见银河。不仅如此,它还有可能会让春天提前,甚至会伤害到动物和植物。但从相关调查来看,光污染问题尚未引起民众的关注。

(摘编自刘洁等《关于城市光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探讨》)

材料三:

光污染很难像其他环境污染那样通过分解、转化和稀释等方式消除或减轻。光污染与传统的环境污染类型相比,不仅具有无形、无味且更易被发现的特点,而且在光照过程中产生的光辐射,会被周围的树木、花草等自然因素或人工建筑及气象环境所吸收或阻断。但光污染带来损害后果的过程往往较为复杂,短时间的光污染不会有太大的损害,如果长期处于光辐射的环境之中,环境自净能力饱和,光污染的危害就会渐渐凸显。结合这些特征,光污染防治应从源头入手,多种防范举措共同作用,事先对光污染有效控制。

(摘编自林唐凌《城市光污染立法探析》)

材料四:

2009年国际天文年期间,天文学家曾呼吁公众自愿参与“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保护黑暗夜空不受光污染。日前,杭州市政府公布《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除特定区城设置功能照明设施外,还应划定城市黑天空保护区。比如在西湖西部群山地区,必须无条件禁止亮灯,以避免该地区受到光污染的影响,“让城市也有看星星的地方”。除了杭州,此前在西藏阿里等地,也有一些类似探索,建立了相关的保护区域。尽管名称不同、形式不一,但选择的都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动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也对减少光污染对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还出台相关规定,以使人们形成对城市照明的正确认识。比如,对照明的时间、地段和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减少对亮化、美化的过度追求,在城市照明设置中遵循绿色环保、关注自然的原则等。然而,由于目前相关法律还比较滞后,“受到光污染后该找谁解决”“如何处罚光污染制造者”等核心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治理效果也就十分有限。

(摘编自陈娟《找回消失的那片星空》,《人民日报》2018年1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光污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污染的持续加重与夜间人工照明的使用增加有关,近几年全球人工照明的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加。
B.发展中国家的光污染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发达国家,是因为它们工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额外的户外照明。
C.光污染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相比,不仅无形、无味,而且更易被发现,光照中产生的光辐射也易被吸收或阻断。
D.光污染改变了自然的昼夜循环,这不仅会损害人类健康,还会影响到天文观测、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家庭用LED光源代替旧光源,这不仅可以让城市和家庭的照明变得比原来明亮,而且还能减少开支。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光污染是一种环境污染,因此受到光污染时都采取忍受的措施,不与当事人当面交涉。
C.带来了诸多破坏的光污染,长期被人们忽视,与其危害的潜在性不易被人们发现、人工光源的使用未被人们科学认识等因素有关。
D.《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提出设置功能照明设施和黑天空保护的区域,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进行光污染的治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6 02:4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碰洒人一身。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你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节选自《张爱玲文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展示出禄兴家没有了牛后的贫困窘迫,也为后文禄兴去借牛作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禄兴在空空的牛栏里,“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表现了禄兴对已经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还有对生活困窘的忧虑等。
C.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D.小说颇具画面感,既有具体描写,又有简笔勾勒,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场景,作品虽稍事描绘,却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血腥画面。
【小题2】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3】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就调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

【小题1】第①段描写节气与植物,是为了    
【小题2】从表现手法角度对第④段进行赏析。
【小题3】第⑨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
B.第⑥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C.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
D.第⑧段老师给丫头取名的联想意在表明素朴的人生也一样散发优雅端庄之美。
【小题5】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6】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说“李娟写作太过个人化,过于清浅,格局也不开阔”。对此,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等),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去市场上进行购物,只需要比较不同物品的性价比,然后根据自身的收入总量进行最优权衡。至于市场的具体形式、商业模式的具体内容、消费平台的具体载体等看似千差万别,但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都是一样的。消费者大可无视这些形式上的差别,直奔性价比的主题。

不过从实际生活来看,这种理论的高度抽象似乎还并不完全准确。举例而言,即便是在同一个菜市场中,卖菜的摊贩和消费者之间也并非纯粹的利益博弈。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想实验:假设一个有情有义型摊贩和一个有情有义型消费者相遇,相互之间认同,交易自然顺利。摊贩可能会额外附赠物品给消费者,或者在消费者没带够钱时给予信用;消费者则会长期在该摊贩那里购物。消费者和摊贩之间建立信任,能够大幅度节约筛选成本、信息成本以及谈判成本。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信任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能够进一步节约交易成本。基于认同形成的信任,基于信任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会让双方都身心愉悦,从而效用大幅度提升。这种效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称作“体验效用”。

体验效用的说法也触发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体验经济”。当前,体验经济在全球盛行,不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而且还在逐步改造传统的经济模式。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所需要的是市场给予充分的选择,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偏好。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选择越多越好?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选择足够多,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才能够起作用。但事实上,当同类商品达到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时,消费者根本无法作出比较。只有当商品种类适度时,消费者才能愉悦地作出权衡。消费者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去比较众多物品。而当消费者存在诸多认知偏见时,理性经济人假定也就不成立了。

而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就会寻求改变。“用手投票”机制由此开始变得重要。所谓“用手投栗”,就是让消费者参与消费和生产的过程,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参与,产品和服务可以更贴合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增进消费者的福利。此外,消费者可以充分体验整个消费过程,从中获得巨大的愉悦,即体验效用。

通过引入体验效用,可以充分揭示消费者的真实行为。首先,消费者并非是一个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而是一个理智和情感并存的人。情感因素会让消费者关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非货币因素,比如诚实可靠、互助包容等。非货币因素在消费者决策中形成框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事实上,市场可以不是冷冰冰的交易,而是充满人情味的交易,后者更容易形成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比如一些百年老店长期保持好声誉的关键,就是情感因素。其次,消费者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导致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更加注意社会网络、规范和习俗的作用,更加在意社会互动,甚至会表现出利他、互惠和公平等社会偏好。具有社会性的消费者并不认同纯粹的自利商业行为。比如,在旅游经济中,强制消费会导致游客厌恶,使得商业行为难以可持续。

(摘自周业安《体验经济缘何盛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交易是一种利益博弈,消费者总会根据自己收入总量和物品性价比作最优权衡。
B.体验经济之所以取代传统经济模式,是因为传统经济模式无视市场交易中人的情义。
C.市场交易过程中,既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
D.真正理性的经济人,必会表现出利他、互惠的社会偏好,而不认同自利的商业行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质疑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体验经济”这论题,进而逐层论证。
B.文章引用丹尼尔·卡尼曼“体验效用”的说法,利用权威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主要采用事实论据,对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反驳,间接论证了体验经济产生的原因。
D.文章末段从消费者的情感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体验经济盛行的必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总体上看,有情有义型摊贩比纯粹自利型摊贩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交易成本更低,获得的利润更多。
B.“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人们会采用“用手投票”机制,但“用手投票”机制未必优于“用脚投票”机制。
C.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并非简单的利益博弈,有时候人情、习俗之类的因素也是商业行为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D.体验经济模式中,企业、商家让消费者参与、体验生产和消费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消费者的尊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麦浪,麦浪
①给你讲一讲麦浪的故事吧。麦浪其实是没有故事的,我只记得有两句诗歌,“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歌平”。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诗人的诗,他们写过不少关于麦浪的诗句。有一个现代诗人写过大量与麦子、麦穗、麦浪有关的诗,有人戏称他为麦子诗人,可惜后来他卧轨自杀了。如今,村庄和麦香、黄金与白马的诗歌时代也已过去,所以就不打算和你谈关于麦子的诗歌了。
②可是关于麦浪我又能编造出什么故事来?你知道我是个拙劣的故事家,连个笑话也讲不好,可是在你告诉我你没见过麦浪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便蠢蠢欲动,想给你讲个故事。你没见过麦浪,不等于没见过麦苗,没见过麦苗,可总见过麦子吧,没见过麦子也没关系,我可以告诉你,你吃的面粉做成的食物就于麦子——关于麦子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了。但是麦浪的秘密你是不知道的,这让我有些神气起来,对于一个在麦田里举过镰刀的人来说,编造一点和麦浪有关的故事还是有生活基础的。
③麦浪我也仅仅见过一次。在我十几岁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我就在屋内听到院子里奶奶寻找镰刀的声音。奶奶那时候老了,变得啰嗦和唠叨,她出入于东屋、锅屋、偏房、走廊,踮着小脚搬来椅子踩着够到门楼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镰刀被她叮叮当当地扔到院子中央。院子里的自来水管响了一会儿,然后响起磨镰刀的声音,奶奶一边磨镰刀,一边埋怨镰刀锈了,才一年没用,怎么就锈得这么厉害。她还埋怨我和妹妹,这么晚了,怎么还不起床。麦子该割了,雨水刚下过,太阳太毒,再不割麦子就熟掉头了。
④我和妹妹、奶奶三个人站在了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背后大大的,还是蛋黄的颜色。大片大片的麦田中寂寥无人,奶奶开始埋怨天气,凭借她的记忆,她很有把握地认为已经到了收割麦子的好时候。可是到了麦田边,还是发现我们来早了,很多麦穗还是青色的,很多麦叶也是青色的,我想那在穗子里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麦粒,也是青色的……奶奶说,怎么办,来都来了,把麦子割了吧,麦粒已经灌完浆了,割下来放在田里晒一天,麦粒就熟了,再也不能等了,等到下一场大雨,刮一场大风,麦子就全烂在田地里了。
⑤在我弯下腰左手刚刚握住几棵茎叶冰凉的麦子时,一阵风从背后凉凉地爬了过来,紧接着像有人在背后推了我一把,我不禁站起身挺直腰来抵抗风力。我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整块麦田像海浪那样波动起来,整块麦田成了一块巨大的绿色绸子,像是有人在远处不停地用手抖动着它,而且抖这块绸子的人不止站在一个方向,东南西北都有,因为我看到麦浪在随时变换着方向,像是有个顽皮的巫婆穿着她那巨大的斗篷在麦田里左冲右突……
⑥风揭穿了麦田内部的秘密,麦浪起伏处,隐约可见各类瓢虫从麦体的中间展翅飞起,把蛋生在了麦子深处的鸟惊厥地射向了高空,在天上盘旋鸣叫,我还记得那鸟鸣叫的声音,“布谷,布谷,不哭,不哭”——这是一些更小的孩子的说法。当然,在麦子根处,也是偶尔可以见到田鼠和蛇的,这个时候就要握紧镰刀,防备它们从你的脚下窜过去。麦子本来就是有香气的,你没到过麦田,相信你也能通过想象有所了解。单纯的麦田,香气是潮湿的、浓郁的、带着一点点青草的腥气,可麦浪荡起时味道就不一样了,这香味里掺杂了一点点泥土的味道和各类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
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麦浪的话,也许我只能用“狂野”了。你能了解一个少年站在田野中间,站在天与地中间被风吹荡着的感觉吗?那一瞬间整个世界没了别的人,也没了别的植物,他的眼睛里是大片大片的麦子在舞蹈,千千万万株麦子。它们有的粗壮,有的细弱,可在风来时它们都仿佛一下子鼓足了勇气,尽管是倒下的姿态,可仍然能令人震惊地看到它们想拔地而起的愿望。风是它们的摇滚乐呐。麦子也有疯狂的时候,那一刻它们大概忘记了自己是人们的食物,那一刻它们身上具备了某种灵性,但我相信它们不是出于即将被收割的恐惧,而是在生命最辉煌时集体参与的一次朝拜。
⑧麦浪起伏,一个少年的懵懂被惊醒,在这“狂野”的麦浪前,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像只七星瓢虫,我摘掉了黑框的眼镜,麦田在我眼里清晰无比。麦子对我敞开了怀抱,让我看到了它们打开的内心——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这种心灵深处的认同感,让我举着闪亮的镰刀向麦田深处走去。麦叶划动着我的裤管,纠缠着我的双腿让我行走艰难,可这阻止不了我试图在麦田里奔跑的想法,只有奔跑,才能让我感觉自己也是一株麦子。沉睡过一个冬天,被雪覆盖了一个冬天,等到春天来临,雪像眼泪一样渗到土地深处,那眼泪带来营养,麦子遇到温暖的风就会疯长起来。如果五月、六月的时候,经过风吹日晒,用手指测量,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麦子都会以一个指头那样的速度生长,等它生长得足够高,经历过几场大风大浪之后,也就到了它生命的尽头……
⑨也许我这么说是错的,麦子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它在我们的身体里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我怀疑这些年吃的麦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因为我再没从中尝出风暴的味道。随着麦浪起伏过的麦子,它的内心会更成熟和沧桑些吧……
⑩这就是我给你讲的麦浪的故事,它其实不算一个故事,因为连我都忘记了麦子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收割,我们住的城市里看不到一株麦子,那些麦子在遥远的地方……
(取材于韩浩月的同名散文)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拙劣:读作“zhuō lüè”,笨拙而低劣。
B.蠢蠢欲动:这里可以换成“跃跃欲试”。
C.寂寥:寂静空旷。“寥”第4笔是“ㄱ”。
D.懵懂:形容年少无知,不懂事的样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因为一个诗人自杀导致他不得不放弃谈诗的打算转而去编故事。
B.第②段,务农的经历既是作者傲视他人的资本,也是他从事创作的生活基础。
C.第④段,奶奶因为记忆力衰退,所以误判了收割麦子的时间,令人十分气愤。
D.第⑨段,历经风暴洗礼后故乡的麦子更成熟,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的生命里。
【小题3】动词在描摹事物方面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从文章⑤⑥两段中任选两个动词分别加以赏析。
【小题4】在第⑦段中,作者用“狂野”一词形容麦浪,请依据⑤-⑦段的内容,解释“狂野”的含义。
【小题5】文中说“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既脆弱又坚强,是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的经历加以分析。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

高晓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共19项,昆曲名列第一。

白先男:是的,中国有这么一块文化瑰宝,我们不去保护它,谁去保护它?我们不去发扬它,谁又会去发扬它呢?当然,联合国不可能替我们做这件事情.它没有那个经费,也没有那个人力。我们得自己来做,需要两岸三地、世界各地的华人同心协力地来传承我们民族的这一笔文化遗产。

昆曲是高雅的,它集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然后。它再用它的方式把它们精确、精美、精致地表达出来。我们的年轻人应该从昆曲中接受美育教育,因为它合乎我们中国美学里的所谓抽象、写意、扦情、诗画的美学观念。

高晓:昆曲最精华的部分在哪里?

白先勇:昆曲之美,美在唱词《那些唱词都是最美的诗。比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美不胜收的句子在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比比皆是,不是吗?

昆曲之美,美在舞蹈。昆面是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的美的,它跟我们的字画、书法是同一套文化符号。如果我们把舞蹈的线条勾勒下来,它就是一幅最美的狂草。它的音乐也是极美的,它以笙条管笛为主,所以听起来特别地婉转缠綿»如果給昆曲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把抒情诗的传统,用歌和舞的形式具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这是它最美的部分。

高晓春:凭着对昆曲的一腔热爱,几十年如一日,您投入精力和财力,努力宜传和推广昆曲,并制作出了代表当前最高艺术水准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三地的演出?引起轰动,打破了青年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这一印象。但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说,中国古典戏曲的听众是越来越少了。

白先勇:是的。我眼见昆曲因为战乱彳文革”、缺乏年轻演员承袭衣钵等原因日渐没落——我是写小说的,是教书的,我原本在台下听听戏就够了,但是,不行,我怕它流失了,我着急,所以才有了回国排新版昆剧推广昆曲的想法。两年多的时间,我往返于美国加州,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联系各方面的力量,终于排出了青春版《牡丹亭》。

与传统的昆区不同,青春版《牡丹亭》采用了现代的舞台和灯光,并找了年轻的演员来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儒雅俊朗,演杜丽娘的沈丰英更是眼角生情,美得不得了。为了打动年轻的观众,我们这次打的就是“俊男美女牌”。

高晓春:为了推广昆曲,两年前,从美国加州大学,您提前退休了。

白先勇:我等不到退休了,因为昆曲太重要,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如果让它流失了,就是我们没有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只是,做这件事情太辛苦,花这么多时间,还有这么多人力,物力,我个人的力量、我们几百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希望有人能帮我们一把。

高晓春:还记得您第一次听昆曲的情景吗?

白先勇:当然记得。那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梅兰芳回国首次公演,那一年,我 9岁。梅兰芳一向以演京戏为主,昆曲偶尔为之,那次的戏码却全是昆曲:《思凡》《刺虎》《断桥》《游园惊梦》。我随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游园惊梦》。从此,我便与昆曲,尤其是 《牡丹亭》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嬈丽妩银、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以至许多年后,一听到这段音乐悠然杨起就不禁怦然心动。

高晓春:从9岁看《牡丹亭》,到60年后的青春版《牡丹亭》公演,为什么您如此钟情《牡丹亭》?

白先勇:因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汤显祖笔下的爱情可以说是到了最高的境界——为了情,可以死,这还不够,为了情。还要再活过来,所以,我说它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悲喜剧。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关链接: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

【小题1】下列对枒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全文,本文标题“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中的这个“它”应该指的是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而非所有的昆曲。
B.对于联合国没有经费和人力去保护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名列第一的昆曲,白先勇先生颇有微词。
C.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白先勇先生不仅投人精力和财力排出了青春版《牡丹亭》,还从美国加州大学提前退休。
D.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之所以能够在两岸三地引起轰动,与其采用了现代的舞台和灯光、找来了“俊男美女”扮演柳梦梅和杜丽娘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昆曲之所以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名列第―,是因为它高雅、唱词美、舞蹈美。
B.白先勇提及儿时之所以会与昆曲结缘,既因为《皂罗袍》的曲调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也因为京剧名角梅兰芳恰好参与了当时那场《游园惊梦》的演出。
C.这次访谈,高晓春和白先勇交流的是关于昆曲保护的问题,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白先勇先生为保护昆曲做出了很多贡献。
D.昆曲是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的美的,它就是一幅最美的狂草,跟我们的字画、书法是同一套文化符号。
E.白先勇提到保护昆曲的艰辛,以及他和他的团队力量的有限,是为了强调昆曲保护的任重道远,也表达出希望更多人能为昆曲保护尽一份力的强烈愿望。
【小题3】白先勇先生花了很大的力气排演青春版《牡丹亭》,请结合全文分析,他为何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