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

【小题1】第①段描写节气与植物,是为了    
【小题2】从表现手法角度对第④段进行赏析。
【小题3】第⑨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
B.第⑥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C.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
D.第⑧段老师给丫头取名的联想意在表明素朴的人生也一样散发优雅端庄之美。
【小题5】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6】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说“李娟写作太过个人化,过于清浅,格局也不开阔”。对此,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等),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5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岛

“我要出去住一阵子。”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正如她的出身,母亲十九岁时被奶奶从人贩子那买来给父亲当老婆。

母亲说完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然而大家都好像没听到,各自吃着饭。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家里一团糟。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饭也没人做。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在父亲坚决地反对中,她甚至连河北老家也没去过,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邻居玉姑对我们说,你们妈在毛竹岛——离我家十公里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岛——锄地呢。父亲于是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路朝毛竹岛心急火燎赶去。他一直铁青着脸,仿佛要把母亲狠揍一番。我们几兄妹都没怎么为母亲担心。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见怪不怪了。

远远的,我们看见母亲在毛竹岛上忙碌的身影,她不断的从木屋里进出,像只忙碌的蚂蚁。我们和母亲隔着三十米左右的河面,可那张多年不用的竹筏此时泊在母亲那边,父亲朝我瞪了一眼,我赶紧往前一站,朝毛竹岛大喊:“妈!”

母亲在木屋门边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而很快她就进木屋去了,根本没把我们当回事。

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母亲的“创举”,村里买来的外地媳妇们从未如此。父亲不敢出门,他怕碰到村人疑惑和嘲笑的目光,在屋里像困兽一样暴躁不安,又毫无办法。

玉姑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母亲的一些消息。前几天母亲和她借三百块钱,买上百只鸭崽喂养。

“我妈到底怎么了?”我问玉姑。玉姑摇摇头,神色凝重的脸上有种令人担忧的表情,然后叹了口气,朝我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五十知天命。

有一天夜里,暴风雨瓢泼而下,听着都令人心悸。父亲把我们从床上叫起来。

我们靠近江堤,在频繁的闪电照耀下,瞬间看见岛上孤零零的木屋笼罩在暴风雨之下,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流卷走。

我们声嘶力竭地喊叫,一遍又一遍……

父亲面对翻滚的江面,僵硬呆立着。“你们这些怕死鬼,你们看着妈被水冲走吧。我去找妈……”我终于嚎啕起来,趟进沸腾般的江水中,我从来没像此刻觉得母亲如此重要。

“看,快看,妈那里亮灯了”二哥急切地说。我止住哭和挣扎,睁大眼睛朝毛竹岛看去。果然,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在密集的雨水中若隐若现。这微弱的光亮使我们欣喜若狂。

暴雨过后第二天,我去岛上找母亲。“妈,回家吧。”我恳求说。

“鸭子还好,没死一只。”她在回避。

“我在叫你回家呢,你要在这呆到死呀。”我不依不饶。

“卖完鸭子再说吧。”

母亲卖鸭的时候,父亲吩咐哥哥们把两辆皮卡车开到河边等着,母亲会需要我们帮忙。母亲却没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她联系了几家做烤鸭的老板自己到江边来拉鸭子。那群鸭子卖了差不多五千块钱,母亲拿着一把钱,我发现她竟然眼泪汪汪的。母亲在我们的印象中并不是个在意金钱的女人。然后她给我们四兄妹每人一百,哥哥们都不好意思拿。母亲却笑着说,第一次给你们钱,拿吧。

卖完那群鸭子后,母亲依旧划着竹筏回毛竹岛。

“妈,你不是答应卖完鸭子就回家吗?”我冲母亲喊。

“你们先回。”母亲从水面给我们甩来一句话。

我和哥哥们在岸边站了一会儿,大哥说:“也许妈要收拾小木屋里的东西,明早再来接她。”

第二天一早,我们浩浩荡荡来到江边,却看见那张竹筏搁在沙地上。显然母亲已经从毛竹岛上出来了。

小木屋里似乎并不少什么东西,衣物也还在,除了母亲。

父亲也住在了岛上,像母亲那样在毛竹岛上养鸭子挖地种菜。梅雨季节过后,父亲总是把母亲的衣物翻出来晾晒,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选自《当代小小说经典集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的岛”在文中极具深意,它既是指“母亲”离家后生活的毛竹岛,也是母亲个体独立的精神象征,是她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家园。
B.母亲出走后,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当知道她去毛竹岛锄地,就急匆匆带子女们去找,这是为了说明父亲对母亲极其依赖。
C.母亲拿着卖鸭子的钱,“眼泪汪汪的”,这寓意着从家庭中走出来的母亲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独立并获得了尊严。
D.兄妹四人在江边大声喊叫母亲,最后“毛竹岛上的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显然那“灯火”是母亲故意给子女“报平安”的。
【小题2】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末说到“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那么“母亲”到底会不会“回来”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QQ网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我养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小题2】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绵绵土
牛汉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注释】①滹(hū)沱河:水名,发源于山西,流入河北。
【小题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绵绵土”的特点。
【小题2】简要介绍作者家乡关于“绵绵土”的习俗。
【小题3】文章第二段中加点的“伏”能否换成“趴”?请说明理由。
【小题4】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方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破碎的图腾
毕淑敏
风光旖旎。和所有大惊小怪的旅游者一样,我忙着购买珍珠链、夜光螺之类的纪念品。资深的旅游者小D对此不屑一顾,谆谆告诫这些东西多半是假冒伪劣。
手里的“椰妹”难道是假的吗?这分明是两个椰子壳粘起来的,你闻一闻,还有椰茸的清香呢!我把大眼睛的“椰妹”,堵到小D鼻子下。
她躲开了,说,这东西便宜得无以复加,大概是真的,造假的人特别讲究成本。
到了一处景点,身着绚丽民族服装的女店主,殷勤地向我们推销一件牛雕。
它是象骨制的,你看这刀工,多么细腻!你看这造型,多么生动……女店主说。
我被牛雕古朴的形象吸引,刚要掏钱,想起小D的忠告,觑了它一眼,果然在冷笑。
这若真是象骨制的,只怕你要进监牢。谁不知大象是国家保护动物!小D冷冷地说。
还是这位大姐识货啊。女店主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态。不过,它虽不是象骨,却是牛骨的。都是骨头嘛,又不是做药酒,没那个那么认真。她笑盈盈地解释。我抚摸着牛雕温凉而润泽的背脊,看着牛雕诚恳而略带悲哀的眼睛,满心喜爱。
见多识广的小D还不放心,问,这真是骨雕啊?
女店主有些恼火了,说,你这个客人啊,怎么这样不相信人,不是真骨雕,能有这个分量?你掂一掂,压得手腕子疼!再说啦,这是什么?这是牛啊!牛是什么?牛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图腾你们懂吗?很神圣的东西,哪里敢造假?就是造,也是别的民族的人干的,我们是不敢的。
面对铁一般的逻辑,我们自惭形秽,哑口无言。我买了牛雕,一路珍爱地用手托着,不时把玩,到了宿营地。晚上,小D紧盯着图腾牛说,我总觉得这像一个骗局。
我说,真做假时假亦真。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既来之则安之,免得晦气。再说,这是图腾啊!
小D说,图腾怎么啦?也不是防伪标志。我倒是要把它摔开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它显得这样重!
我大惊,说,可使不得!再说这是我的东西,你不能破坏他人财产。
小D说,摔坏了,我赔你钱。
我说,我不要钱。我要图腾。
小D说,那我赔你图腾就是了。我已在其他商店看到了一模一样的骨雕。
小D说罢,不待我反应过来,高高举起了牛雕,砸向地面。
随着暗哑的闷响,牛雕扑向地毯,又嘭地弹起,叽里咕噜地滚进床下。我心痛万分地将它从犄角旮旯处搜索出来,举在手里仔细端详,竟是毫发未损,一双铃铛般的牛眼,熠熠有神,愤怒地盯着我们。
我说,真金不怕火炼,真骨不怕摔打。
小D夺过牛雕,默不作声跨出房门。
不知她到底要做什么,我紧紧追到大堂。光滑的大理石地面映着我们摸糊的身影。小D二话不说,又一次高高地举起了牛雕。
啪!
牛雕猛掷地面,訇然破碎,炸裂的断片四处迸溅,尖锐地呼啸着,象无数横飞的小刀。
我恼怒地大叫,简直是打砸抢!别说是骨的,纵是纲的,也禁不住你这样破坏性的试验啊。
小D拣起一块碎屑,平静地说,仔细瞅瞅吧,你高抬了它的身份。
我抢过碎屑。先是闻到了一股腐败的气味,接着感到它橡皮般的质地柔软。定睛一看,才知是一块淤泥。这条传神的图腾牛,是以塑料制成外壳。内囊充填污泥。算它坚实,在铺了地毯的室内,经受住了第一次考验。谁想小D穷追不舍,终使它显了原形。
看我怅然不语,小D说,这么喜爱赝品啊?我赔你钱,你还可再买。说着掏包。
我说,不要你赔。我只是在想,它到底是谁制造的?
小D说,那有什么追究的意义?我说,不!不一样。因为牛是一个民族的图腾。小D皱着眉头说,图腾又怎么样?假的就是假的,这就是一切,没有什么不同。
我说,一个民族,要是连自己的图腾都造了假来赚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更宝贵的东西值得珍惜呢?我宁可相信是另外民族的人造了假,骗了老板娘,她不知情,才转卖给我们。她是无辜的。
【小题1】文中的小D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在小D摔牛雕的整个过程中,“我”有哪些心理变化?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旅游者一般都喜欢购物,资深的旅游者小D对此不屑一顾,而且不断地阻止“我”买珍珠链、夜光螺之类的纪念品。
B.当“我”把大眼睛的“椰妹”堵到小D鼻子下时,她从造假的成本这一角度进行推测,判断出这个东西可能是真的。
C.“我”之所以会相信女店主的话,是因为她穿着民族服装,而且态度殷勤,又敢于承认手里的牛雕不是象骨的。
D.小D总觉得那个牛雕是假的,但又不能从女店主的话里找到漏洞,于是决定打破牛雕,最终解开了真相。
E. 文章以牛雕为线索将整个内容连缀在一起,情节曲折,起伏跌宕,人物个性鲜明,充满神秘的色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转眼间年届不惑,而喜欢读书的习惯一直不改。读书之余,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本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就中小学生而言,不仅要大量读书,而且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不大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阳如澜,便是韩苏柳欧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翻白眼,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摘编自李建永《读书养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的目的很多,可以是为了个人的进步,也可以是为国家的利益,不论是为个人还是为国家,都是可以的。
B.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好的书可以养具有正能量的气,读不好的书就会养具有负能量的气。
C.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每一个读书的人都要读各种各样的书,汲取和培养各种各样的气,以保证自己有多方面的精神营养。
D.读者读书可以感受和汲取到作者注入文章中的气,这种气又会影响到读者的写作;而写出什么风格的文章,既与禀赋有关,又与学养有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读书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养气,需要养什么气,就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就像身体需要什么营养,就选择什么食物一样。
B.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风格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们的禀赋、气质、学养各不相同。
C.“两脚书厨”比喻那些盲目接受书本、不能消化理解的人,“野孩子”则比喻那些本性自然质朴、洒脱不羁,文章个性鲜明的人。
D.人的“气”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学养两个方面,二者融会统一在一起,写文章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读书随笔,中心论点是“读书可以养气”;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读什么书养什么气和养什么气作什么文两个方面论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
B.“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这几句话说明了做人、读书与作文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做人、读书对作文的重要影响。
C.作者倡导人们要读好书,养正气,而对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侠气、野气、不驯之气、杀气、霸气等则持批评态度。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喻证法等论证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多读书、厚积累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