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①我是在太阳和月亮交界的静音中,走进了树的年轮,在年轮里找到了月亮的脚印,轻轻、轻轻的,轻得只有时间才能听到脚步声……一阵狂喜,我从梦中惊醒,摸摸头发,头发湿漉漉的;摸摸衣服,衣服上停着水汽。

②原来,我坐在后龙山一块飞来石上打瞌睡了。夜色下的山林盛满了银灰色的月色——无声、淡薄,是一种神秘的静。我站起来,伸伸胳膊,仰望月亮,月亮孤独、无言,是一种沉默的静,就像严肃的高考考场,当考生接到考卷,低头看考题的一刹那,考场里一种沉默的静音,这种静音是各种心态交织在一起的沉思,在沉思中孕育着前途和理想,每个考生的心都会随着某一试题飞向远方。月色饱满、宽厚的静,沿着地平线一直伸向远方,没有一点声音,静静地在孕育着生命。大地沉睡了,山林沉睡了,野兔、山猫进入了梦乡……走进月色,仿佛听到了小鸟的开门声,知了的梦呓声,毛毛虫在树叶背面的产卵声……

③直立在月色中的千年古樟,树冠被无声的月亮勾画出银亮的绒边,这银亮的绒边就像跳跃着文弱的火焰,整棵古樟几乎被月亮照得通明。古樟下一株栀子花静静地开放着,我刚来时,它躲在黑夜里,瘦瘦的,青里带黄的叶片里藏着十几个花蕾。你选择了我坐在飞来石上做梦时,悄悄地在无声的月色中完全绽放了自己,我梦的时间有多长,长到能使一个花蕾绽放成鲜花吗?

④我弯下腰,扶起倒伏的栀子花,把脸贴着带露水的花瓣,没有声音,闻到一股香中带苦的味道。我把摸过头发,摸过衣服的手指放在鼻子下闻了闻,也有一种香中带苦的味道,这是月亮上那个仙女的味道。苦难的栀子花像一个无人过问的哑女,静静生长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山林中,风吹雨打,野兔、山猫糟蹋你,你沉默无言。你在月色的抚慰下,静静地吐着芳香,悠然的草木香,这香气含着几分苦味,比芳香多了些深厚,有点像农家小妹一样素洁婉丽,也像农家悠长而流汗的日子。

⑤院子中的山茶花,沉默、哑音。深绿色的叶子和树干,一年四季落满了灰尘,像一个失音的女孩,没有听到它向上伸展的声音,只见它年年长高,开花。

⑥院子中的石榴树,没有听到它枯萎的声音,只见它年年有枯死的树枝在风雨中落下,没有声音。静静地,静静地在三年内枯死。

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和灭亡。

⑧静音在黎明的曙光中慢慢放大。

⑨山林一点一点地亮起来,是一种麻麻的亮。乡村上空飘浮着一层薄薄的,影影绰绰的,像雾,不像,像风,不像——是被黑夜过滤过,经月亮、星星筛选过,洁净无污染的寻梦声——静音。它随着黎明的曙光,抚摸天下万物,便有了四季花草,使花更艳,草更绿,水更清。我呼吸着新鲜无声的空气,沐浴在曙光的静音中,林旁立着一株野百合,郁郁的,散发出一阵阵醉人的浓香,洁白鲜嫩的花瓣上落满了露水,像刚刚沐浴过的少女,在黎明的静音中熠熠生辉。

⑩紧接着,永思堂开始开门,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只是厚重,开门时发出沉长的磨动声。拔闩声,开门声,接着是村民走动的脚步声,汽车喇叭声,各种生活的噪声撕碎了黎明的静音。

⑪如此纯洁的静音,被生活的噪声揉碎,就像被时间揉碎了一个精美的梦境。

⑫静音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环境,也是大自然的一种内涵。人都想在一种没有噪声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⑬当代人用分贝衡量生活中的噪声,都想有一个理想的静音环境。我看电视,把电视打到静音键,怕声音影响儿子学习;儿子玩电脑,把电脑打到静音键,怕被我发现。人们追求理想中的静音,但事实上真正的静音是没有的,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磁场中,地球在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是会有声音的,所以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一个真正的静音环境。

⑭业余时间我喜欢画画,用的是本地一种特制的白裱纸,染制之后,色泽映现出古雅苍老,如同见到过去的日子。我摊开白裱纸,先画一轮圆月,圆月下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月牙河,月牙河是一幅长幅画卷,它记录了乡村的凡人细事,记录了四季花草,记录了随风飘荡的白云,记录了户部侍郎江一麟,衣锦还乡,牵着枣红马来河边饮水。记录了近代著名实业家,通海垦牧公司总经理江智源携巨款回故里重建永思堂……我欣赏自作的作品,静静的月色下,月牙河酣睡在月色中,一动也不动,没有声音,河水仿佛停止了流动,美术作品都是用静止的画面把人的思维带入故乡的昨天、今天、明天。我放下手中的美术作品,家人已睡,夜已深,山峦、田野、乡村、河流都静得出奇,仿佛走入一个巨大的梦境。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7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又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小鸟的开门声,知了的梦呓声,毛毛虫在树叶背面的产卵声”反衬了月夜的静寂。
B.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无声的月亮”匠心独运,月亮本就无声,作者刻意突出这一点是为了表现月夜的宁静;“勾画”一词生动,富有想象力。
C.第④段中“撕碎”一词用得很形象,它将噪声对黎明静音的破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似乎看见静音支离破碎的样子。
D.本文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静音,表达了对静音的向往,但同时作者又明白在地球上真正的静音是不存在的。
【小题2】作者为何说“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和灭亡”?
【小题3】作者在结尾处叙述自己画了一幅圆月月牙河图,有人认为此处是赘笔,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4 09:4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石崇拜在远古文明中普遍存在。广泛意义上的山石崇拜,包括山、石、土地、树、水、火等诸多自然物的崇拜,其中以大山崇拜和灵石崇拜影响最为深远。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山石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寄托了先民对世界起源、宇宙奥秘的认识。
古人认为,山中居住着主宰一切的神灵,是乾坤互通的“天梯”。孔子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山,我国的神山崇拜以泰山为典型代表。
根据《礼记》记载,远古时期在泰山就有燃柴祭天的原始宗教礼俗,泰山高大浑厚,雄峙东方,被尊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其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形象,在历史文化中颇具象征意义。据《史记·封禅书》,早在上古时期已有封禅传统,神农、炎、黄、颛顼、帝喾、尧、舜、禹,无一不“封泰山禅云云”。后世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人亦周览东极、亲巡泰山,以示君临天下、四海升平。帝王封禅,既出于自身对日月江山的尊崇敬畏,也颇有“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君权天授意味。封禅的深层含义,就是以这种仪式协调了天地人神的关系,天道人德故而统一。
叔本华在《论大自然的美》一文中写道:“骤然看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大山,我们很容易就会进入某种严肃甚至是庄严、崇高的情绪。部分的原因就在于高山的形状及由此勾勒出的轮廓是唯一长久存在的地形线条,因为唯有高山才蔑视、抗拒衰败和朽坏,而这种衰败和朽坏却是席卷一切,尤其是我们自己匆匆一现的肉身。”人类面对高山而产生的肃然起敬,恰恰体现了自身对于崇高与永恒的向往。山石见证了天长地久、白云苍狗、碧落黄泉、沧海桑田,其轮廓、形状、纹理,都是经过自然风雨千百年的打磨雕刻形成的,有形的山石被注入了时间、历史、情感的灵性与力量,有灵魂的物体即是有生命的物体——石头也由此具有了生命——同大山一样,灵石也受到远古人类的信仰与崇拜。
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中,“女娲石”与“启母石”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神石。女娲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等故事,使“女娲石”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创世意义。“启母石”则彰显了山石的生殖能力,西汉纬书《遁甲开山图》中记述,禹的母亲“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受孕而生禹。后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便离家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女日日引颈眺望,最终精诚所至,终化为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被后人称为“启母石”或“望夫石”。禹、涂山氏、启一家的故事在后世流传有多种版本,但毫无例外均与石头密切相关,作为“灵石后代”的中华民族,对灵石的崇拜敬仰自然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这些传说还体现了坚韧、贞洁、牺牲小我、至爱亲情、亘古不朽等民族品格,使“女娲石”与“启母石”的传说流传至今,并作为“母题 ”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变形、延续。
——(摘自董新宁《中国古代的山石崇拜与赏石雅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石崇拜在远古文明中已经存在,广泛意义上的山石崇拜包括山、石、土地、树、水、火等诸多自然物的崇拜,影响最深远的是大山崇拜和灵石崇拜。
B.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山。
C.据史书记载,早在上古时期,神农、炎、黄、颛顼、帝喾、尧、舜、禹曾登上泰山封禅。后世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亦曾亲巡泰山封禅。
D.帝王封禅既有对日月江山的敬畏,也有君权天授的意味。封禅是协调天地人神关系的仪式,由此实现天道人德的统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叔本华认为,大山让我们产生庄严、崇高的情绪,与高山的形状及其轮廓长久存在相关。因为高山长久存在,抗拒衰败和朽坏,象征着崇高与永恒。
B.有形的山石被注入了时间、历史、情感的灵性与力量,有灵魂的物体即是有生命的物体——石头也由此具有了生命,成为受到远古人类崇拜和信仰的灵石。
C.“女娲石”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非同寻常的创世意义,“启母石”彰显了山石的生殖能力,它们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神石。
D.禹、涂山氏、启一家的故事在后世流传有多种版本,但均与石头密切相关,这表明中华民族是“灵石后代”,对灵石有着深深的崇拜和敬仰。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山中居住着主宰一切的神灵,是乾坤交互的“天梯”。因此山石是先民认识世界起源、探索宇宙的奥秘的途径。
B.《红楼梦》开篇引入“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并虚构了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进入红尘、引登彼岸的通灵顽石的故事。这是灵石母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延续。
C.使“女娲石”与“启母石”的传说流传至今的,不只有先民对灵石的崇拜、敬仰之情,还因为它们体现了坚韧、贞洁、牺牲小我等不朽的民族品格。
D.古希腊人认为奥林匹斯山是地球的中心,那些统治世界、主宰人类的诸神就居住在这座高山上。这是古代山石崇拜的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

⑦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⑧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⑨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⑩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⑪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③①②⑤④⑥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⑥②④D.③④②⑤①⑥
【小题2】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
【小题3】联系上下文,第⑦段中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B.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D.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小题5】作者认为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会如何?为什么?
【小题6】结合你个人的阅读经验,举例阐述“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现象。(不超过8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从《唐诗风云会》到《最爱是中华》,近来,多档主打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热播,引发社会关注。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让舆论惊呼传统文化正在勃兴。
为什么似乎在一夜之间,传统文化节目就火起来了?其实,这些节目并不是最近开播的,不少都播出一些年头了。传统文化节目的产品供给,可以说一直都在持续。
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电视剧里,变着花样杀掉成千上万日本鬼子的抗战雷剧,“玛丽苏”女主角与“霸道总裁”男主角谈情说爱的戏码,打打闹闹纷纷扰扰的婆媳育儿剧,打着魔幻主义旗号扎堆出现的古装玄幻剧,已经开始让大家厌倦了,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综艺节目也如此,要么音乐选秀扎堆,要么明星真人秀扎堆,真正有文化内涵的节目也是少之又少。
被乌七八糟的事物包围太久,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这种需求没有被满足,成为一种强制储蓄,一直在寻找突破口。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在这种被压制的文化需求的推动下,套用“文青”的话就是,谁的内心没有诗和远方?
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国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意见,宣布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点。
从实践上看,各地学校这些年也确实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在武亦姝的学校复旦附中,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她随口吟诵的《诗经·七月》,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
在看惯了网红脸、听多了鸡汤话的当下,恰如其分地出现了“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 长发披垂,柳眉凤目,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挑,诗词储备丰富,写得一手好字,“腹有诗书气自华”,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的武亦姝这样的人物,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怎能不火?与其让播放平台被庸俗节目占据,不如用充满诗香的节目占据。所以,我们感谢武亦姝,我们感谢这些传统文化节目。他们的坚持,终于等来了社会需求的转向,终于等来了更多人的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传播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莫过于古诗词。而唐诗宋词,我们从小就背,接受面广。所以,传统文化节目的落脚点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学数学要从一加一开始学起,学英语要从ABC开始。古诗词的鉴赏,有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才有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
不过,我们不会忘记,几年前,《百家讲坛》因为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让传统文化红火了一阵子,但接下来就恢复平寂了。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没人看。这次古诗词节目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能否持续?能否带动更多人去翻阅我们的文化经典?还是会成为新闻热点事件一样,没两天就被人们抛诸脑后?这是需要继续观察和讨论的。
(节编自慕松《传统文化为何成当代热需品》2017年02月1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说明传统文化正全面复兴。
B.一夜之间突然就火起来的传统文化节目,并不是最近才开播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产品供给其实一直都在持续。
C.由于大家对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中国诗词大会》就成了被压制的文化需求的突破口。
D.这些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使传统文化节目和传统文化知识、文化经典得到了持续地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地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例如充斥荧屏的各类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B.“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的武亦姝的走红,表明了人们宁愿用充满诗香的传统文化节目占据播放平台的意愿。
C.各地学校这些年也确实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像《诗经・七月》这样的诗歌,学生都能随口吟诵,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
D.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传统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是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神剧,都市爱情剧、婆媳育儿剧、古装玄幻剧等电视剧和音乐选秀、明星真人秀扎堆的综艺节目,由于大多缺乏文化内涵,观众已经开始厌倦了。
B.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古词的鉴赏是基础础,有了它就有了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
C.《百家讲坛》让传统文化火了一阵子,是因为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之后恢复平寂,因为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
D.被古诗词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潮能否具有续性、带动性,持久性,还有待于继续观察和讨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先有花朵还是先有蜜蜂?
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最近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英国科学家证明:必须先有鸡,然后才有蛋。因为蛋的形成需要一种只在鸡的卵巢内才存在的特殊蛋白质,只有这种蛋白质存在,才能形成蛋壳。这种被命名为OC-17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剂的功能,能够加速蛋壳的发展进程。
如果说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空泛的话,那么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就显得既具象又具体了,因为有触手可及的化石为证。
在美国地质学家史蒂芬·哈乔维斯发现亚利桑那州东部的化石森林中的一组蜂巢之前,主流科学界均认为地球上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仔细想想,没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包裹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距今已有8000万年。而被子植物,也就是绿色开花植物,在地球的遗迹被测定为距今1.2亿年至1.1亿年前。换句话说,被子植物已然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了三四千万年后,小蜜蜂们才姗姗来迟,虽然它们一见倾心,并在日后建立了绝妙完美的互惠关系。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有2.2亿年,这将蜜蜂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提前了1.4亿年。也就是说,在被子植物远未破土之前,蜂类昆虫就已经学会了建筑自己的家园,并安居乐业了。它们取食和授粉的对象是结球果的木质植物,即裸子植物,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苏铁和针叶树等。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浅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每个巢中藏有15至30个巢室,犹如一个小瓶子,每个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通到较宽敞的小室中。
经比对,它与现在蜂巢的形状和大小都非常接近,但是在化石蜂巢的所有巢室中,均未发现花粉的痕迹,因为那时开花植物尚未出现。生物考古界公认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经耶鲁大学的植物学家鉴定,它是一株香草植物,只有一英寸高,很像胡椒,在它之后,才有被子植物进化出烂漫花朵,以花蜜吸引昆虫、飞鸟和蝙蝠,把花粉从一棵植物传播到另一棵植物的花蕊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B.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的一只蜜蜂,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
C.主流科学界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
D.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深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入手,引出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
B.文章对哈乔维斯的发现进行阐述,目的是说明先有蜜蜂,后有花朵。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姗姗来迟”、“一见倾心”等词语,增加了论证的生动性。
D.文章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来论证的,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特色,不足可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蜂类昆虫学会建筑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之后被子植物才出现。
B.因为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所以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显得具象。
C.每个蜂巢中藏有25个左右巢室,大部分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
D.历史上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