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动词的活用
(1)危士臣 
(2)朝秦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07:5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伸、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要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太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般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删节)

(注)曾西:曾参的孙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译为“您”。
B.先子,泛指祖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C.崩,古代以山的崩塌比喻天子和诸侯的死,从周代开始把帝王和诸侯的死称“崩”。
D.置邮:古代传递公文的方式,用马递送公文叫置,步行递送公文叫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管仲建立的功业是微不足道的。通过曾西对子路的尊敬、对管仲的不屑态度对比,侧面表达出对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道而没有行仁政的反对。
B.孟子认为文王施行德政是可以效法的。文王在商汤历经几代明君和良臣治理、占有天下臣民和土地的情形下,仅以百里见方之地起事创业靠的就是施行仁政。
C.孟子认为齐国推行仁政恰如其时。齐国现时的政治、经济已超越了夏商周三代最鼎盛的时期,不必关注土地和人口了,要顺应时势,实行仁政,解百姓于倒悬。
D.孟子通过对话提出自己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他不推崇管仲和晏婴的治国之道,而肯定了文王的德政措施,希望齐国立即推行仁政,可以获得比古人多一倍的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同类题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具有民本主义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哲学思想上,提倡“性善论”。
C.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六艺则有两种说法。一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二指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即指的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