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课内文言文重要句子。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11 06: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於途。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於秦,应侯内惭,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闻,使人召蔡泽。入,则。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比干忠而不能存殷,子胥智而不能完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国家灭乱者,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以其君父为僇辱而怜其臣子。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功已成矣,而逐以车裂。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免会稽之危,以亡为存,因辱为荣。卒擒劲吴,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返者也,范蠡知之,超然辟世。今君相秦,计不下席,坐制诸侯。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愿君孰计之!”应侯曰:“善。”后数日,入朝,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足以寄秦国之政,敢以闻。”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逐拜为秦相,东收周室。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
B.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
C.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
D.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釜鬲泛指炊具。釜圆底而无足,鬲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柳宗元《非国语》“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中与本文中的“釜鬲”均为此意。
B.揖为古代的拱手礼。亦称执手,根据对象不同,执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C.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因封于申,也称申胥。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以为伍子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将其赐死。
D.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的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五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善于抓住时机,扭转局势。他在四方游说处处碰壁之时,打听到应侯因保荐郑安平、王稽犯重罪而心感惭愧,便果断向西入秦。
B.蔡泽长于舆论造势,巧用激将。他派人用言语激怒应侯,顺利获得了被召的机会。
C.蔡泽善于举例说理,多例并举。他用商秧、吴起、大夫种的例子说明了“成功之下,不可久处”的道理,劝应侯功成自退。
D.蔡泽深晓进退盈缩,与时变化。成功说服范雎让贤之后,他乘势而进,做了秦相;后遭人忌恨,怕有祸患,主动请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足以寄秦国之政,敢以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成年时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一般用于自称。
B.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C.床,古代坐具,与“槌床便大怒”中的含义一样,也可指供人睡卧的用具。
D.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可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行事率性。太尉郗鉴派人前来选婿时,王氏诸少“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B.王羲之性喜自然。他喜欢会稽山水,曾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
C.王羲之书法精湛,被世人看重。在听闻王羲之向会稽孤居老姥求买鹅而不得后,山阴一位道士让王羲之替他抄一遍《道德经》来换群鹅。
D.王羲之自信轻狂。他自称其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不相上下;对与自己齐名的骠骑将军王述甚为轻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①纤离:骏马名。②鼍,亦称扬子鳄,爬行动物。皮可以蒙鼓。③駃騠:骏马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 过:错误
②获楚、魏之师,地千里 举:攻占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侵吞
④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 服:服饰,饰品
⑤而陛下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⑥是以太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拒绝
⑦此所谓“借寇兵而盗粮”者也   赍:给予,送给
⑧夫物不产于秦,可者多   宝:珍视
A.①⑧B.②⑦C.③⑥D.④⑤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    内自虚外树怨于诸侯
B.孝公用商鞅法 使天下士退而不敢西向
C.此四君者,皆客之功 今逐客资敌国
D.江南金锡不用 非秦者去,客者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废黜穰侯,追赶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杜绝了以公肥私现象
B.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从这些情形去看,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C.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满足观赏的需要罢了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现在就是放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作者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C.作者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做了对比,指出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认为这样不能使秦国强大。
D.作者认为秦王辞退客卿,使得天下士子不敢向西人秦、与诸侯结怨的做法会使秦国处于危难之中。
【小题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小题6】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各选一点分条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