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进士第。宣和七年,召为给事中。为书时相,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高丽入贡,调民开运河,民间骚然。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国无功,不宜兴大役,傅坐罢。翰谓傅不当黜,时相怒,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

靖康初,复以给事中召。时金人攻京师甫退,翰造阙,即日赐对,除翰林学士,寻改御史中丞。上疏言边事,陈决胜之策。陈邦昌为太宰,翰上疏力争之。种师道罢为中太一宫使,翰言:“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钦宗谓其老难用,翰曰:“秦始皇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以古揆今,师道虽老,可用也。”且谓:“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创,使失利去,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不然,将来再,必有不救之忧。宜起师道邀击之。”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枢密院,论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学士、知亳州。坐言者落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高宗即位,用李纲荐,召复延康殿学士。既至,拜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时建炎大变之后,河北山东大盗李成、孔彦舟等,聚众各数十万,皆以勤王为名,愿得张所为帅。所为御史,尝论黄潜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纲为相,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率成等众渡河,号召诸路,为兴复计。潜善力沮之。宗泽论车驾不宜南幸,宜还京师,且诋潜善等。潜善等请罢泽,翰极论以为不可。李纲罢,翰言:“纲忠义英发,舍之无佐中兴,今罢纲,臣留无益。”力求去,高宗未许。时潜善奏诛陈东,翰谓所亲曰:“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戮东市,吾在庙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复以言者落职。

绍兴元年,召复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辞不至。二月,复资政殿学士。三年五月,卒,赠光禄大夫。

翰通经术,正直不挠,历事三朝,致位政府,徒以黼、攸、潜善辈熏莸异味,横遭口语,志卒不展。纲虽力之,不旋踵去,翰亦斥逐而死。所著书有《论语解》、《春秋传》。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①吕望:即姜子牙,年老时得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②薰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志趣、政见不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书时相    诋:指责B.秦始皇王翦而用李信  老:认为……年老
C.将来再 举:行动,兴兵D.纲虽力之    引:引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决胜之策   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B.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国无功 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  无伤也,是仁术也
D.舍之无佐中兴 若所为,求若所欲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B.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C.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D.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翰对朝廷罢免李纲这样忠贞有才能可以辅佐国家中兴的人很失望,认为自己也没有必要留任,连续八次上奏请求辞职。
B.宋钦宗认为种师道年老不堪重用,许翰试图以王翦、吕望等为例来说明任用老将的必要性,但钦宗最终没有接受建议。
C.中书舍人孙傅因反对开凿运河被罢免。许翰认为不应当罢免孙傅,因而惹怒了当时的宰相,也被降为江州太平观提举。
D.许翰正直不屈,虽为三朝老臣,但因与黄潜善这类奸臣政见不合而横遭诬陷,难以施展抱负,对此,作者充满惋惜之情。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
(2)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9:1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

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惇为相。惇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惇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
B.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
C.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
D.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的皇子公主等。
B.西京,指现在的西安,它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被称作西京。
C.吏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所有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伯温受过良好教育。他在家聆听父亲的教诲,在外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邵伯温懂礼知恩。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邵伯温守义正直。章惇因为曾经侍奉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却躲避,因此被童贯忌恨。
D.邵伯温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
(2)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征东大将军阳葬安邑澜洄曲,后魏析安邑置夏县,遂为县人。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时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友匿其书。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因语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徙知晋州,卒。子旦、光,从子里。光自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B.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C.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D.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B.上元,节日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C.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成“三省”。
D.从子,侄儿。古时统指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后来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池生性淡薄,孝心可嘉。他早年把数十万家资让给各位叔伯,长大后也不讲究吃住,举进士时母亲去世,号恸而归。
B.司马池为官有方,处事得当。蜀人妄传谣言,导致富人逃到山谷,县令、主簿都借故推脱,他主政县事,安抚民心。
C.司马池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曹利用被贬官,只有他敢于直言;应对诏问,直陈部门之间配合不当,有违古制。
D.司马池心胸坦荡,宽容大度。他被江钧、张从革以处事不当为由弹劾而遭降职,后来他并未因此报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2)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年十七,以进士起家,为侯官尉。闽俗多自毒死以诬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为谳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点刑狱移其法于一路。辟大理寺检法官,徙审刑院详议,累迁太常博士。是时,仁宗春秋既高,无子,及因推言阉寺以及继嗣事。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嘉佑三年,始擢秘阁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闻检院。又上书论政事,谓:“仓廪空虚,内外匮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请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条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阴侵阳之戒。在人事,则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国。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疆场无虞,非所谓四夷侵中国,失在将帅非其人,为敌所轻也。”因言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饮无度。沔繇此坐废。久之,迁右司谏、管勾国子监。在职数年,以劲正称,遇事无小大辄言。谏官陈升之建请裁节班行补授,下两制、台谏官集议。主铁冶者,旧得补班行。至是,议罢之。既定稿,及与御史沈起辄增注兴国军磁湖铁冶如旧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学士胡宿等即劾及与起职在台谏,而为程氏经营占铟恩例,请诏问状,皆引伏。及出为工部员外郎、知庐州,进户部、知桂州。卒。及当官有守,初为检法官,三司请重铸铁钱法至死,下有司议,及争不可,主者恚曰:“立天下法,当由一检法邪? ”及曰:“义理为先,安有高下? ”卒不为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B.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成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C.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D.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B.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C.春秋,因古代先民重视春、秋的祭祀而衍生出很多含义,文中指“年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户籍、土地、赋税、军需、俸禄、工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及办案有方,得到认可。处理闽地诬陷仇家的官司时,救了五十三人,他的做法被提点刑狱推广。
B.吴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他上书指出国库空虚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上书十多件事,均被采纳。
C.吴及重视义理,不屈不阿。在做检法官时,他反对三司对法令的改动,即使触怒上级也始终坚持看法。
D.吴及为官有失,遭劾被贬。在集议定稿中,他与沈起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经营的内容,被弹劾,遭贬。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
(2)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辱行且大用矣庠初名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详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弗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选自《宋史•宋庠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已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目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頁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他在开封府、礼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音》三卷。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迫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欠物县人死于道跻_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小题5】本文的宋庠与上一文的吕海都有可贵的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概括二人的优秀品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

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

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余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B. 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C. 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D. 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B. 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
C.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D. 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 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C. 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曾与寇准到同僚家喝酒,尽醉方归;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D. 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担任纠察刑狱司官员时,周起倾听犯人申诉,纠正以前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受到皇上慰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2)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