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辱行且大用矣庠初名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详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弗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选自《宋史•宋庠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已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目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頁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他在开封府、礼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音》三卷。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迫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欠物县人死于道跻_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小题5】本文的宋庠与上一文的吕海都有可贵的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概括二人的优秀品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5:5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继隆宇霸围幼养于伯父处晚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节与母入贡复旧官乾德中平蜀,选为果、闲监军,年方弱冠,母忧其未更事,将辅以处耘左右。继隆曰:“是行儿自有立,岂须此军,愿不以为虑。”母慰而遣之。会征江南,领雄武卒三百成邵州,止给刀盾。蛮贼数千阵长沙南,截其道。继隆率众力战,贼遁去,手足俱中毒失,得良药而愈,部卒死伤者三之一。太祖闻其勇敢而器重之。复从李符督荆湖漕运,给征南诸军。吴人以王师不便水战,多出舟师断饷道,继隆屡与斗,粮悉善达。又与梁迥治决河。迥体肥硕所乘舟弊不能济,继隆易以已舟。已而继隆舟果覆,栖枯桑杪,精他舟以度。后为镇州都监契丹犯边,与崔翰诸将御之。初,太宗授以阵图,及临阵有不便,众以上命不可违。继隆曰“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即从宜而行,败之于徐河。李继迁叛,命继隆率兵击之。四月,出银州北,破悉利诸族追奔数十里,斩三千余级,俘蕃汉老幼千余,枭代州刺史折罗遇首。从曹彬征幽州,矢中左股,血流至踵,获契丹責臣一人。彬欲上其功,继隆止之。俄而博潜、米信军败众溃,独继隆所部振旅而还,即命继隆知定州,寻诏分屯诸军继隆令书吏尽录其诏。旬余,有败卒集城下,不知所向,继隆按诏给券,俾各持诣所部,太宗益嘉其有谋。真宗威平二年,丁内艰,起复。王师失利于望都,继隆表來诣阙面陈边事,因乞自效。真宗慰谕之。景德二年春,加开府仪同三司。诏始下,会疾作,上亲临问。卒,年五十六。车驾临哭之恸,为制服发哀。乾兴初,诏配享真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李继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B.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萌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C.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D.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为临时派遣,在军队中负责对功罪赏罚进行稽查和审核,有时也由宦官充任。
B.漕运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措施,在文中指通过海道运输粮食来供应军需。
C.车驾在文中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作帝王的代称,类似的说法还有“乘舆”“御驾”。
D.配享是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在文中指继隆死后附祭于真宗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隆年轻有为,做事颇有自信。他年方二十,就被选用担任果、监军,母亲担心他还未曾经历世事,要李处耘身边的人辅助他,他却认为自己会有所建树。
B.继隆奋勇杀敌,受到皇帝赏识。征伐江南时,他率领人马奋力作战,手脚都被毒箭射中,所辖士兵死伤的有三分之一,但终以少胜多,太祖因而十分器重他。
C.继隆关心同僚,不顾个人安危。他与梁迥治理黄河决口时,用自己的船交换梁迥的破船,后来船只倾覆,停留在枯死的桑树梢上,他依靠其他船才得以渡河。
D.继隆随机应变,行事有责任感。契丹侵犯边境,太宗传授的作战部署图不合实际,他认为作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于是独自承担了违反诏令的罪名,打败敌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隆按诏给券,俾各持诣所部。太宗益嘉其有谋。
(2)王师失利于望都,继隆累表求诣阙面陈边事,因乞自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嘉定十六年举进士。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帝语经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众莫敢对,戴庆炣曰:“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帝曰:“然。”事遂解。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帝即欲召子才。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牟子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B.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C.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D.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笄”是古代用以盘头或别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B.“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也可按时间记述史实,如《史记》。
C.“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或图像拓下来的纸本。
D.“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宋代以翰林学士等任经筵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他随父亲寄人篱下,闭门读书,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B.牟子才敢于为国得罪宦官。他借为李白作记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以致后来他从外地召回皇宫时,宦官董宋臣从旁阻挠。
C.牟子才屡遭权臣忌恨。丁大全、贾似道都曾唆使御史对他诽谤诬陷,罪名分别是侵吞公款和暗结叛党,但均未能完全得逞。
D.牟子才深得皇帝信任。他被人中伤,皇帝暗中写信给吴子明询问真实情况;度宗做太子时,就对他很尊敬,即位后给予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2)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二)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作《辩奸论》以剌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八》)
(注)①忮:刚愎、狠戾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B.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C.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D.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音译词,古印度梵语 ,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春秋》:儒家“六经” 之一,由孔子修订,记录了周王朝的历史,语言简练,暗含褒贬之意,后世有“春秋笔法”之说。
C.蜀人苏洵:即苏轼、苏辙的父亲,四川眉山人。他们父子三人皆因文章著名,合称为“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均有一席之地。
D.翰林学士: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后常能升为宰相。至北宋,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减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第三段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然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议论发挥,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B.《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对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因积极进取精神不足而随怠者出,颇为悔恨,从而引发作者深刻的思考。
C.王安石早年治学严谨,通过考证“仆碑”文字纠正了时人错谬;但他编撰《字说》 ,却多穿凿傅会,对先儒解释经典的文字,则全部废弃不用。
D.《宋史列传》中,王安石性格执拗,坚持己见,在朝堂上商议变法时,他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使反对者无言以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以李清臣荐,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累官入为都转运使。既得燕山,郭药师众二万,皆仰给县官,诏以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奏:“开边极远,其势难守,虽穷力竭财,无以善后。”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愿博议久长之策。徽宗怒,命褫职贬官。高宗即位,除知扬州。时苗傅、刘正彦为逆,逼高宗避位。颐浩至江宁,奉简宗明受改元诏令,会监司议,皆莫敢对。吕抗曰:“主上春秋鼎盛,二帝蒙尘沙漠,日望拯救,其肯遽逊位于幼冲乎?灼知兵变无疑也。”颐浩乃与张浚及诸将约,会兵讨贼。颐浩曰:“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浚壮其言,即舟中草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傅等恐惧,乃请高宗复辟。颐浩等以勤王兵入城,都人夹道耸观,以手加额。二年,颐浩乃大议出师,而身自督军北向。高宗谕颐浩、秦桧曰:“颐浩治军旅,桧理庶务,如种蠡分职可也。”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颐浩屡请兴师复中原,谓:“太祖取天下,兵不过十万,今有兵十六七万矣。愿睿断早定,决策北向。”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自江东再相,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时军用不足,颐浩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于是郡县多横赋,大为东南患云。

(选自《宋史·吕颐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B.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C.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D.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职责为掌管图书、通晓史事,以备顾问;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西晋至宋代设置的专精一艺的职官。现多指最高一级的学位。
B.改元,指帝王在位时改变年号或同一王朝后续继位的新皇帝启用一个新年号。这里是指“苗刘为逆”时,新继位皇帝宋简宗颁布了“明受”新年号。
C.“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后把这种重要的文书称为檄,多指官府用于征召、晓谕、声讨、揭发的文书。
D.种蠡,是越王勾践重要大臣文种、范蠡的并称。并称在古代很常见,如,王孟是指王昌龄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代表; 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颐浩熟悉边防,敢于为边事直言。他上奏说遥远的地方打下了也难据守,又陈奏燕山、河北五件危急之事,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因此被处分。
B.吕颐浩奋不顾身,勇于为国讨贼。苗刘兵变,他没有对此坐视不管,而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张浚合力平定了叛乱,使京都百姓都感到欢欣庆幸。
C.吕颐浩力主北伐,希望收复中原。他引用史例,多次向高宗进言,主张在宋军实力有所恢复的时候, 要当机立断,早下决心,北伐中原,实现中兴。
D.吕颐浩颇有胆略,力挽国家颓势。他为南宋的生存与稳定作出了贡献。他创立月桩钱制度,有效解决了江、浙、湖南各路大军面临的军用不足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
(2)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峡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B.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C.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D.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用“除”“拜”表示任命官职,用“黜”“夺”“解褐”表示罢免官职。解褐就是脱去官服,不再担任某官职。
B.“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古代官品不同,官服的颜色也不同,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服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
C.“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
D.“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也指军队被调回原地驻防,本文取前者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化四年,柴成务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他们上奏的奏章中有不合时宜的,皇上都予以封还驳正。
B.柴成务心系百姓,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富有远见,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博学多才,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晚有儿息,六十六岁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D.柴成务非常有文学才能,而且博闻考古,善于谈论,爱开玩笑,但在任地方官时缺少廉洁的美誉,当时的人们感到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
(2)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