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 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 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 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B.臣素卑贱/君擢之间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C.臣素卑贱/君擢之间伍之中加之/犬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D.臣素卑贱/君擢之间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孽本意有“庶出”的意思。文中庶孽即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B.立表,古代一种计时法。在阳光下竖立木桩,观察它的影子以测定时间。
C.亲戚,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文中指族内至亲,如父母、妻儿等等。
D.抱鼓,鼓槌和鼓,也可以指报警之鼓。文中指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婴向齐景公推荐司马穰苴。齐景公立即召见司马穰苴,与之谈话后非常欣赏他,任命他为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
B.司马穰苴严格军纪。他诛杀国君宠臣庄贾,原因是庄贾身为监军,在国土沦丧、前线紧急的情势下,视军纪如儿戏,诛杀庄贾就是严明军纪的表现。
C.景公使者持诏赦免庄贾,只因时间迫在眉睫才“驰入军中”。穰苴因为君王使者不可杀,于是将其三位副手斩杀。这就告诫三军: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军中纪律。
D.司马穰苴对战士关心倍至。他亲自过问士兵的饮食,探问疾病,安排医疗,把自己专用的军需品拿出来款待士兵,并和士兵平分粮食,受到士兵的爱戴。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管仲列传》)
(3)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魏公子列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3 06:4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智伯已死矣,而子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智伯,国士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避之耳 谨:恭敬B.释去之 卒:最终
C.智伯,国士我   遇:对待D.襄子必近子  幸:宠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
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B.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
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C.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
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D.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
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受赏识,甘愿以命报恩。他离开范氏和中行氏后投奔智伯,很受看重和宠幸;在智伯死后,他逃到山中,声言只有替智伯复仇才会死而无愧。
B.豫让自毁形貌,让人难以辨识。他往身上涂漆,把嗓子弄哑,让人无法辨认,当他到市上行乞时,即使是他的妻子遇到他,也认不出他了。
C.豫让反驳朋友,坚持原有做法。朋友认出了他,认为他应该先投到赵襄子门下效命,再相机行事,他则认为这种怀有二心伺机行刺的做法太难以实现了。
D.豫让做事执著,为人忠义刚烈。在宫中刺杀赵襄子不成,他又藏在一座桥下准备行刺;击刺赵襄子的衣服之后,他自称已尽人臣之义,言罢毅然自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2)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

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③施伯:鲁国大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之   遇:遇见
B.尝与鲍权贾    贾:经商
C.管仲因而之   信:使……建立信义
D.请之 生:让……活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鲍叔知贤/吾还也
B.生我父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以区区齐在海滨/若不阙秦,将焉取
D.必长为鲁国忧矣/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B.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C.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D.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命运坎坷。他在发迹之前生活贫苦;多次战败逃跑;辅佐齐公子纠事败而被囚禁。
B.管仲足智多谋。他被任用后,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都根据他的计谋。
C.管仲为政有方。他善于抓经济,富国强兵;办事顺百姓意愿;擅长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
D.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于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范增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座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座,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尝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中酒:喝得似醉非醉;参乘:古时乘车,兼任车夫和警卫员的人;"附骥尾"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而成名
【小题1】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阳侯樊哙担心刘邦病惫中重蹈始皇帝宠信赵高之覆辙,故有不惧身险之举。
B.舞阳侯樊哙面对众人不得见刘邦的困局,以公心排闼直入,令沛公汗颜折节。
C.舞阳侯樊哙参与鸿门宴,凭借自己的勇猛豪爽,直言指责,令项羽语塞,给刘邦争取了逃离的机会
D.舞阳侯樊哙起初只是普通百姓,默而无名,后垂名汉廷,德流子孙。
【小题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避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姑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其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遂杀蒙毅。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使蒙恬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将:率领
B.之决狱 喻:告诉
C.求其罪过,劾之     举:检举
D.其势足以畔 倍:加倍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齐人也    ②天下之忧而忧
B.①据阳山,逶蛇而 ②追亡逐,流血漂橹
C.①师于外十余年 ②虽又槁,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D.①恬罪当死矣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 夫晋,何厌
B.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积土成山,风雨兴
C.筑长城,地形,用制险塞 践华为城,河为池
D.吞药自杀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秦国的将领,攻城略地,出生入死。蒙恬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
B.佞宦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而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从此以后赵高与蒙氏兄弟结下怨仇。
C.胡亥在扶苏死后曾打算放过蒙恬,而赵高却污蔑蒙恬领兵30多万,虽身在牢狱之中,但仍有叛乱的实力。最后蒙恬也难逃一死。
D.本无罪过,可蒙恬自杀前却说自己挖绝地脉应受到上天的惩罚,这实际是他不愿直接指责杀害自己的罪魁祸首的一种无奈之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延烧,不足忱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已者善待之,不合已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延烧,不足优也   比:及,等到
B.群臣或黯   数:责备
C.黯少事,乘上间   务:谋求
D.及弘、汤益贵 稍:逐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辅佐太子政事,秦汉始置,因太子出行时为先导而得名。
B.,本指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比喻,秦以后成为帝王死的专称。
C.刀笔吏,古代刀、笔并用,随身携带用来书写和修改.后来以此泛称主办文案的官吏。
D.,与“迁为荥阳令”中的“迁”一样,指调任官职,二者有时亦可用来指贬谪流放。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B.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C.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處之治乎/
D.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野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为人庄重严肃,处事能辨轻重。汉武帝不但没怪罪他假借圣命擅自开仓救济灾民,反而认为他贤能而赦免了他的罪,让他做了荥阳县令。
B.汲黯喜欢直言进谏,多次冒犯汉武帝。武帝曾被他气得罢朝,说他过分耿直;大臣们替他担心,他却慷慨地说不会因为惜命而阿谀逢迎圣意。
C.汲黯嘲笑儒生儒术,树敌招恨。他当面指责权臣有的心怀狡诈,有的随意构陷;公孙弘就故意刁难他,推荐他去与最难治理的宗室贵人对抗。
D.汲黯心眼小,对皇帝用人有一点不满。汲黯多年停滞于九卿,从前不如他的公孙弘、张汤以及一些小吏都已比他尊贵,这让他忍不住出言讽刺。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2)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