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小题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汉王项羽曰   范增目项王
B.汉王欲而西归 以为流觞曲水
C.汉王伤胸,扪足曰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遂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亦足畅叙幽情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至固陵,不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以为汉尽得楚地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B.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C.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D.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B.弑,本意是指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
C.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属陕西一带。
D.本纪,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史记》,其中有十篇。
【小题5】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有着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等缺点,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所以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2)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3 05:5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其后,斯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臣请诸有文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为城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崩。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高欲立子胡亥为太子,与斯曰:“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于是斯乃听高。太子立为二世皇帝。法令诛罚日益刻深,又作阿房之宫,赋敛愈重,戍徭无已。李斯数欲请间谏,二世不许。并责问李斯。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上书欲求容。其后,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B.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C.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D.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负责政事及礼仪,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B.《诗)《书》皆为儒家经典。《诗》,即《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尚书》,是现存
C.黥,即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文后的“城旦”,也是刑名,即判处四年筑城劳役。
D.十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后一直沿用,并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夏历(即农历),所以文中十月在前,七月在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善于把握机遇。他分析时局,选择入关事秦国,借机游说秦王抓住时机去实现天下一统的大业。
B.李斯具有开国之功。他运筹帷幄,居功至伟。对内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对外平定少数民族,他都尽力而为。
C.李斯无奈趋从权势。赵高对李斯威胁利诱,李斯为利屈服;后李斯又遭二世责问,很是害怕,因此顺从了赵高的心意。
D.李斯最终结局悲惨。他听信赵高的邪说,立少子胡亥,后以谋反罪被腰斩,累及三族,最终李斯有所醒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2)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陈情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江自刎(节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割)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刎而死。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我 王:称王
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D.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乃:竟然、却
【小题2】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②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③项王乃驰,复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⑤乃刎而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兵败逃到东城,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他感慨今昔,不由发出了“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悲叹。
B.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结局并非不会打仗,项羽率兵几番冲杀,斩将杀士,重创汉军,让部下很是佩服。
C.乌江亭长停船等候项羽,但项羽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他的劝说,而与部下弃马步行作最后的拼杀。
D.司马迁肯定了项羽消灭暴秦的伟业,但也为项羽的结局深感惋惜,希望后世能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足下过太子于宫。”中“过”与“过故人庄”“过”的意思相同,即“拜访”之义。
B.“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中“卿”指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C.“足下”是一个词语,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如大将军足下,就出自《史记》。
D.《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成就颇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