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二十六年,成进士。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神宗即位,居正为首辅。居正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然持法严。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时承平久,群盗猬起,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帝御文华殿,居正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注)①俺答: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②瘐死:囚犯在狱中病死;③撙节:抑制,节制;④蠲贷:免除租税、借放钱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B.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C.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D.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辅即”内阁首辅”,是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主持内阁大政,拥有相对特殊的职权和地位。
B.孟冬月指的是农历十一月,中国古代常以伯、仲、季来定次序,孟相当于仲,这里指冬天的第二个月。
C.互市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此处指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贸易往来。
D.六宫本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后以六宫代指皇后,唐代不再专指皇后,而是泛指后妃,明清演变为东西六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做事果敢,同时讲究计谋。黔国公多次犯法,张居正提拔了他的儿子,并派他前去将黔国公逮捕归案。
B.张居正改革陈规,方法行之有效。他采纳漕臣建议,规定每年十月漕运,第二年年初完成,避开春季水患,结果使国家粮仓充盈。
C.张居正加强吏治,执法严格有力。他制定法律考核官吏,规定公卿群吏不得乘坐驿车,对隐瞒盗情的官吏严惩。
D.张居正主张节制,要求皇上垂范。他根据户部的账目陈述意见,让皇上知道入不敷出的情况,请求皇上时刻注意节约用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承平久,群盗猬起,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2)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5 04:5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维城,宗甫,丘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历知浚、太康、任丘三县。万历十年,擢南京御史。初,张居正不奔丧,宁国诸生吴仕期欲上书谏。未发,太平同知龙宗武告之操江胡横,以闻于居正。会有伪为海瑞劾居正疏者,播之邸抄。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欖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广参议,皆落职戍边,天下快之。中官田玉提督太和山,请兼行分守事,帝许之,维城援祖制力陈不可。俄以教言官范俊,夺俸一年,忤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赤城兵备副使。缮亭障二百六十所,招史、车二部千余人。以功屡进按察使,兵备如故。部长安兔挟五千骑邀赏,维城请于督、抚,革其市赏而责之,戢不敢肆。寻以右布政使移守宣府,改广东左布政使。二十九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河套常犯顺,罢贡市十余年。后复松山,筑边堿,诸部长恐,益侵轶。至是,吉囊、卜庄等乞款。闻巡抚王见宾当去,请益切。在宁夏者日著宰,亦请之巡抚杨时宁。两镇交奏,给事中桂有根请听边臣自主。维城方代见宾,时宁亦迁去,以黄嘉善代,二人并申约束。维城又条善后六事,款事复坚。初,维城在宣府,与总兵官麻承恩不相能。会承恩亦移镇延绥。一日,维城见城外积沙及城,命余丁除之。承恩绐其众曰:“食不宿饱,且塞沙可尽乎?”卒遂噪。维城晓之日:“除城沙,以防寇耳,非谓塞上沙也。”卒悟而散。维城因自劾,帝慰留维城,治哗者,然维城竟坐是得疾,不数月卒。将吏入视其索,仅俸数金,赙而归其丧。

(选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五》)

【小题1】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B.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C.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D.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C.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左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
D.宣府即宣府镇,是明初设立的九边镇之一,因镇总兵驻宣化府得名,也可简称“宣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维城刚正不阿。他不畏权势,上奏吴仕期的冤情;对皇帝答应宦官田玉的事,援引祖制极力阻止。
B.孙维城促成和议。延绥地区的少数民族乞求和议,他和黄嘉善没有上报自作主张,巩固了修好之事。
C.孙维城未雨绸缪。他做延绥巡抚时,看见城外的积沙几乎与城墙一般高, 就命令兵丁除掉它们。
D.孙维城为官清康。他病逝后,口袋里面仅有几两银子的俸禄,大家捐献金钱才将他的尸体送回到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以教言官范俊,夺俸一年,忤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
(2)帝慰留维城,治哗者,然维城竟坐是得疾,不数月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进士。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四年春,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帝纳之。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先是,吏部尚书何文渊以聪言下狱,致仕去。吏部除副使罗篪为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为布政使。聪疏争之,并言山西布政使王瑛老,宜罢。篪等遂还故官,瑛致仕。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吏部尤甚。英宗复辟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还进右副都御史,以便宜,擒戮渠魁数人,余悉解散。母忧起复,再辞,不许。天顺四年,曹钦反。将士妄杀,至割乞儿首报功,市人不敢出户。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成化七年代王越巡抚大同。岁余,遇疾致仕。再岁,以故官起掌南院。前掌院多不乐御史言事,聪独奖励之。或咎聪,聪曰:“己既不言,又禁他人言,可乎?”十三年秋,召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十五年,偕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按辽东失事状。直庇巡抚陈钺,聪不能争,论者惜焉。十八年乞归不得,卒于位,年六十八。赠少保,谥庄敏。
聪为谏官,严重不可犯。实恂恂和易,以故不肖者畏之,而贤者多乐就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   /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B.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C.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D.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也可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夺情:又称夺情起复,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时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也指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C.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也可意指恢复。明英宗曾亲征瓦刺被俘,京师别立代宗;英宗还朝,被尊为太上皇。后其发动政变,复位为帝。
D.致仕:意为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人“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聪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或贬官。林聪勇于发现单增家奴仆的罪行,并将奴仆关进诏狱;他极力上奏反对罗篪等人的升职,最终使之回到以前所居官职。
B.林聪体恤百姓。福建银税繁重,他屡次请减;山东发生饥荒,他赈救百姓。朝廷平定曹钦叛乱时,有将士滥杀无辜,屠戮乞儿,斩首报功,他予以坚决制止。
C.林聪刚正不阿。各部门官员都忌惮他;他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为人不严而肃,担任谏官,从来不犯严重的错误,贤德之人喜欢接近他。
D.林聪宽厚平易。进升右副都御史后,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决断,只捕杀作乱之人的首领,其余人等全都放归生路;查究辽东事时,庇护巡抚陈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
(2)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编修。累迁至祭酒。
万历五年,以詹事掌翰林院。张居正夺情,将廷杖吴中行、赵用贤等。锡爵要同馆十余人诣居正求解,居正不纳。锡爵独造丧次,切言之,居正径入不顾。中行等既受杖,锡爵持之大恸。明年,进礼部右侍郎。居正甫归治丧,九卿急请召还,锡爵独不署名。旋乞省亲去。居正以锡爵形己短,益衔之,锡爵遂不出。 
十二年冬,即家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机务。还朝,请禁谄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帝咸褒纳。
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相构,以锡爵负时望,且与居正贰,力推之。比锡爵至,与时行合,反出疏力排植等,植等遂去。时时行为首辅,许国次之,三人皆南畿人,而锡爵与时行同举会试,且同郡,政丵府相得甚。然时行柔和,而锡爵性刚负气。十六年,子衡举顺天试第一,郎官高桂、饶伸论之。锡爵连章辨讦,语过忿,伸坐下诏狱除名,桂谪边方。御史乔璧星请帝戒谕锡爵,务扩其量,为有容之臣,锡爵疏辨。以是积与廷论忤。
时群臣请建储者众,帝皆不听。十八年,锡爵疏请豫教元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且求宥故巡抚李材,不报。尝因旱灾,自陈乞罢。帝优诏留之。火落赤、真相犯西陲,议者争请用兵,锡爵主款,与时行合。未几,偕同列争册立不得,杜门乞归。寻以母老,连乞归省。乃赐道里费,遣官护行。归二年,时行、国及王家屏相继去位,有诏趣召锡爵。二十一年正月,还朝,遂为首辅。
锡爵在阁时,尝请罢江南织造,停江西陶器,减云南贡金,出内帑振河南饥,帝皆无忤,眷礼逾前后诸辅臣。其救李沂,力争不宜用廷杖,尤为世所称。特以阿并封指被物议。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锡爵遂屡疏引疾乞休。帝不欲其去,为出内帑钱建醮祈愈。锡爵力辞,疏八上乃允。先累加太子太保,至是命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赐道里费,乘传,行人护归。归七年,东宫建,遣官赐敕存问,赉银币羊酒。
三十五年,廷推阁臣。帝既用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还念锡爵,特加少保,遗官召之。三辞,锡爵亦自阖门养重,竟辞不赴。又三年,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太保,谥文肃。
(选自《明史列传二十四·王锡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B.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C.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D.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称为“状元”。
B.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以素服办公。
C.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或称“元辅”主持内阁大政,职权最重。
D.元子,指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锡爵不仅科考成绩优秀,而且仗义执言。由于所作所为得罪了违背丧制的首辅张居正而被压制,但是也因与张居正不和,后被人极力推举进入内阁任职。
B.王锡爵爱惜名誉,有时显得心胸不够宽广,被人视为没有涵养,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遭到言官议论,王锡爵上奏辩驳,言辞激愤,议论者受到惩罚。
C.在边疆的问题上,王锡爵有真知灼见。西部边疆遭受到少数民族侵犯,王锡爵力排众议,反对出兵抗击,主张和平解决,建议未被采纳,不久接连奏请回乡探亲。
D.在首辅任上,王锡爵有得有失,世人也有褒有贬。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受到皇帝的宠爱;但一些行为受到人们非议,于是王锡爵屡次上奏称病请求退休。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以锡爵形己短,益衔之,锡爵遂不出。
(2)御史乔璧星请帝戒谕锡爵,务扩其量,为有容之臣,锡爵疏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馀人,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改陕西。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贼。贼扬言欲降,益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又乘间劫执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馀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馀,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襄简。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B.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C.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D.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擢”意为贬谪,降职。与“拔”意思相反。
B.“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之意。古代汉语中“乞骸骨”也表达同样的意思。
D.“谥号”指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轼断案能力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平反,又做了四川副使。
B.王轼为官也有波折。他因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罪被揭发而降职,事情弄清楚后,又恢复原职,改为任职于陕西。
C.王轼作战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调兵遣将,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作战计划,各路军队都取得胜利。
D.王轼懂得进退。获得了皇帝的封赏之后,他连续请求退休,最终在武宗即位后,赶上他有病,皇帝答应了他。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
(2)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馀,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潘蕃,字廷芳,崇德人。初冒钟姓,既显始复。成化二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历郎中。云南镇守中官钱能为巡抚王恕所劾,诏蕃按,尽得其实。出为安庆知府,改郧阳。时府治初设,陕、洛流民毕聚。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就改刑部。
十四年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帐下士旧不下万人,蕃汰之,才给使令而已。黎寇符南蛇乱海南,聚众数万。蕃令副使胡富调狼土兵讨斩之,平贼巢千二百余所。论功,进左都御史。已,又平归善剧贼古三仔、唐大鬓等。思恩知府岑濬与田州知府岑猛相仇杀,攻陷田州,猛穷乞援。蕃谕濬罢兵,不从,乃与镇守太监韦经、总兵官伏羌伯毛锐集兵十余万,分六哨讨之。濬死,传首军门,斩级四千七百,尽平其地。回军讨平南海县丰湖贼元祖。捷闻,玺书獉獉嘉劳。蕃奏,思恩宜设流官,猛构兵失地,宜降同知,俾还守旧土。兵部尚书刘大夏议,猛世济凶恶,不宜归旧治,请两府皆设流官,而降猛为千户,徙之福建。帝从之。正德改元獉獉之正月召为南京刑部尚书。逾年,致仕。
初,蕃去两广,岑猛据田州不肯徙,知府谢湖畏猛悍,亦逗遛。事闻,逮湖诏狱。湖委罪蕃及韦经、毛锐,经复委罪于尚书大夏。刘瑾方恶大夏,遂并逮四人。大夏以不从蕃言为罪,而蕃亦坐不能抚猛,俱谪戍肃州。后瑾诛,蕃以原官致仕。逾六年,卒。方蕃解官归,无屋,税他人宅居之。与乡人饮,露坐花下,醉则任所之。其风致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
B.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
C.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
D.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州莫敢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各种法律及审核刑狱等。
B.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但在秦朝以后则专指皇帝的诏书。文中用的是后一个意思。
C.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文中指改年号为“正德”。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辞职归家。《张衡传》中的“乞骸骨”“下车”也都是这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蕃关爱百姓,精兵简政。他出任郧阳知府时,陕、洛流民聚集到此,他尽心安抚,让这些人成为当地人;部下将士不下万人,他却裁剪人员,仅够用罢了。
B.潘蕃平定叛乱,军功卓著。他先后平定了黎寇符南蛇,归善贼寇古三仔、唐大鬓,南海县丰湖贼寇元祖等人的叛乱,受到嘉奖。
C.潘蕃做事果断,思虑周全。当岑濬不听从他停止用兵的告诫时,他便集结重兵进行讨伐;在处置岑猛的问题上,他思虑周全提出的合理建议,被皇上采纳。
D.潘蕃晚年生活清贫,率性而为。他解职回家,无屋居住,只能租住他人的房屋;与人饮酒,露天坐在花下,喝醉后不管西东,任随走到哪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云南镇守中官钱能为巡抚王恕所劾,诏蕃按,尽得其实。
(2)大夏以不从蕃言为罪,而蕃亦坐不能抚猛,俱谪戍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