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珏,唐宰相綮之诸孙也。其父徽,为河南尹张全义判官。珏少依全义居河南,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昭宗时,为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拜左补阙。梁诸大臣以全义故数荐之,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末帝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庄宗自郓州入汴,末帝闻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为,与李振、敬翔等相持恸哭,因召珏问计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珏曰:“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俯首徐思曰:“但恐不易了。”于是左右皆大笑。

庄宗入汴,珏率百官迎谒道左。贬莱州司户参军,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为言于郭崇韬,复召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明宗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邺都,军士愁怨,大臣颇以为言。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赵凤极言于安重诲,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谏,乃诏罢其行。而珏又称赞之,以为宜罢。珏在相位既碌碌无所为,又病聋,孔循罢枢密使,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职。明宗数留之,珏章四上,乃拜左仆射致仕,赐郑州庄一区。,赠司空。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B.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C.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D.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古代臣子上奏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殿前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B.幸,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做“幸”,臣子受到皇帝的宠信也叫“幸”,妃、嫔等受皇帝宠爱也叫“得幸”。
C.卒,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后来,“卒”成为死亡的通称。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交还官职叫作“致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郑珏的仕途之路与张全义有极大的关系。梁时他考取进士,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都因张全义的举荐帮助,到唐时“复召为太子宾客”、任平章事也是张全义举荐的。
B.郑珏是个政治小丑。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束手无策,诏郑珏献策,郑珏说计策时表现得信心十足,然而面对皇帝有多大把握的追问,却说“但恐不易了”,说了等于白说,只能让人笑话而已。
C.在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早已丧失人心。从“闻唐兵且至”时的“君臣恸哭”到郑珏说了“但恐不易了”,后“左右皆笑”,可以看出左右大臣只不过“助哭”而已,并非为梁的江山社稷而哭。
D.郑珏是个不问是否曲折只知点头称是的“点头虫”。皇帝要幸邺都,虽然大家反对,但他站在皇帝一边,说皇帝的做法好;但安重诲反对幸邺都进谏成功后,他又说安重诲做得好。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1 08:4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襜,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也就是人们说的“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B.弱冠:古人对年龄的一种称法。古代男子18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8岁左右的年纪。
C.开成:年号。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以年号纪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是年号纪年法。
D.迁: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文中“左迁”是指降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绘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文中抽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时令孤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讷,宇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后突厥扰河北,武后以讷世将,诏摄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俄迁幽州都督、安东都护。改并州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讷久处边,有战功。开元初,玄宗讲武新丰,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明年,契丹、奚、突厥连和,数入边,讷建议请讨,诏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与讷帅众二万出檀州。宾客议“方暑,士负戈嬴粮深讨,虑恐无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讷独曰:“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饟,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师至滦河,与贼遇,诸将不如约,为虏覆,尽亡其军。讷脱身走,而罪宣道及大将李思敬等八人,有诏斩以徇,独宾客免,尽夺讷官爵。俄而吐蕃大酋坌达延、乞力徐等众十万寇临洮,入兰州,剽牧马,诏讷白衣摄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王晙击之。追及贼,战武阶驿,掎角劫之,破其众:尾北至洮水,又战长城堡,杀卤数万,禽其酋六指乡弥洪,悉收所掠及仗械不赀。时帝欲自将北伐,及讷大克,乃止行。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即军陟功状,拜讷左羽林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以子畅为朝散大夫。又授凉州镇军大总管,赤水、建康、河源边州皆隶节度。俄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久之,以老致仕。卒,年七十二,赠太常卿,谥曰昭定。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
B.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
C.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
D.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释褐”意义接近,都可指某人首次为官。
B.讲武,指讲习武事,即练兵,所谓“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古时讲武多在冬季。
C.白衣,可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薛讷以白衣而摄羽林将军,就表明其处分仍然在身。
D.致仕,古时候指官员退休,即把俸禄和官职还给君主之意,也称作致事、乞骸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讷心怀百姓,正直敢言。来俊臣受贿,打算用义仓粮食去偿债,因薛讷上书而获罪。
B.薛讷出身将门,深受重用。在代理左威卫将军后,历任幽州都督、左羽林大将军等职。
C.薛讷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新丰讲武之时,其部井然,即使皇帝使臣,也难入其军门。
D.薛讷久戍边疆,颇有战功。虽曾败于契丹、奚、突厥联军,但大胜侵扰临洮的吐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
(2)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炀帝议改宗庙之制,亮请依古七庙,而太祖、高祖各一殿,法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余则分室而祭,始祖二祧,不从迭毁。未及行,坐与杨玄感善,炀帝矜己嫉才,因是亦贬西海司户。时博士潘徽贬威定主簿,亮与俱,至陇山,徽死,为敛瘗,人皆义之。后为薛举黄门侍郎。举灭,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公久事无道君,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慆致谏,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候,老于家。太宗征辽,子遂良从,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意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亮顿首谢。及寝疾,帝遣医,中使候问踵相逮。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初,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禇亮等,并以本官为学士。

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命阎立本图象,使亮为之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章礼贤之重。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B.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C.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D.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情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主,始自《三国志》称刘禅,后来用于称与其经历相似,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
B.侍郎,汉代为郎官的一种,东汉后为尚书属官,唐代以后六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C.炀帝,指隋炀帝杨广,“炀”乃谥号,谥号有表扬、批评、同情等类,“炀”属于同情类。
D.中使,即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的“中使”是奉皇帝之命问候褚亮的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亮少时博闻强记,颇有才华。他博览图书史籍,过目不忘,年少就很有才华,受到徐陵的赏识,受陈后主召见时所作诗歌,受到江总等人的赞赏。
B.褚亮为官知无不言,慷慨重义。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时,奏请依照七庙制度,未及实施,因与杨玄感友好遭贬,同行者潘徽途中去世,褚亮将其入棺埋葬。
C.褚亮侍君忠心耿耿,深受信赖。高祖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禇亮诚恳地劝谏,高祖采纳了他的话;后来高祖每次出征,都带着褚亮,让他参预秘谋。
D.褚亮因才充任学土,受帝赏识。禇亮曾被太宗聘请到文学馆,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以本官充任学士,太宗命画家阎立本为学士们画像时,让褚亮写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
(2)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登进士第,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职方员外郎。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忤,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终始不少变。从愈游者,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时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颇能诱厉 / 后进馆之者/ 十六七 / 虽晨炊不给 / 怡然不介意
B.颇能诱厉后进 / 馆之者十六七/ 虽晨炊不给/ 怡然不介意
C.颇能诱厉/ 后进馆之者/ 十六七虽晨炊/ 不给怡然不介意
D.颇能诱厉后进/ 馆之者十六七/ 虽晨炊/ 不给怡然不介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为贬官,“右迁”表示升官之意,
C.最后一段写张籍最终考中科举为官。在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吏部。
D.谥号,指皇帝或有功之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祖上曾经有功爵,到了父辈没了功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很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最终考中了进士。
B.韩愈说话直率,品德正派,不善于处理世俗的人情交际。德宗晚年朝廷政务纷乱,宰相也不负责。韩愈写文章极力批判,皇上反而把他从京官贬为连州山阳县令。
C.韩愈上书反对迎接佛骨,宪宗怪其狂妄,将其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了潮阳上表谢罪。皇帝感动后悔又想重新启用他,但因宰相皇甫镈讨厌韩愈的刚直,奏言阻扰,最终改授韩愈袁州刺史。
D.韩愈喜欢成全后辈,常常帮助他们成名。凡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对经常和自己一起出游的孟郊、张藉二人更是极力推荐,使二人都考取了功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愈言讦忤,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 , 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集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①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②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