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越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超王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宜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教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弑上。会事发党,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髧钳,称王家奴,随赵王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得出,废为宣平候,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延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为郡守、诸侯相。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上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后为鲁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为偿之。”王乃尽偿之。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髡钳:髡,古代刑罚的一种,指剃掉头顶的头发;钳,刑具。③梁孝王:汉景帝之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B.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C.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D.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职名,职责为护卫、陷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自宋代开始才作为医生的称呼。
B.先人,文中专指已经死去的父亲。这是文言文常见义项,宋代王安石《伤仲水》:“先人还家。”
C.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较多,与“拜”意思完全相同的有“摄”“除”“擢”“转”等。
D.孝文帝是西汉刘恒的谥号,其庙号为“太宗”。他与其子孝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西汉的文景之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忠诚刚直,受到高祖赏识。贯高等人谋反事败,赵王张敖被押往长安,他扮作家奴追随赵王至长安,又凭自己的才能得到了高祖的任用。
B.田叔知人善举,为文帝举荐贤者。他力举被免职的孟舒,认为孟舒体恤下情,将士皆为他拼死作战,是“天下长者”。终使孟舒官复原职。
C.田叔办事机智,讲求实效。初任鲁相时,他支持鲁王所为,杖打带头闹事的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立了自己威信,又促使鲁王自省改过。
D.田叔公正廉洁,家风严谨。汉景帝派他查办涉及王侯大案,他查清事实,据实汇报;他去世后,小儿子田仁继承家风,拒收鲁王百金祭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
(2)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8 04: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仅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今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泰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放去也?诚愿留之。”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乃以实告之。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仅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节选自《史记.张仅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B.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C.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D.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用竹板或荆条责打犯人的脊背或臀腿,在隋代至清代的五种刑罚之中较轻。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此政策对秦一统天下起到了阻滞作用。
C.舍人,是特定官职称谓,战国及汉初则为王公贵人的私门之官,文中意指后者。
D.秦惠王,孝公之子,春秋时秦国国君,当政期间扩疆拓土,任贤用能,政绩突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擅长游说,宁辱不改初衷。他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在楚国因事被拘捕拷
打,其妻将之归因于游说,他却幽默而坚定地表示了游说的决心。
B.张仪颇具才能,深受苏秦赏识,他的游说之术早就被苏秦看好,后来被比自己先受重用的苏秦运用计策“排挤”到秦国,做了泰惠王的客卿。
C.张仪知恩图报,待人态度诚恳,得到苏秦门客的暗中帮助后,他才有机会拜见秦惠王;门客告辞离去时,他诚恳地表达出想要报恩的意愿。
D.张仪审时度势,做出明智决定。他未能察觉到本应是自己研习范围之内的权谋,加之又刚刚被秦国任用,因而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2)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稍稍近就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日:“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日:“沛公安在?”良日:“闻大王有意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虏矣!”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B.乃令张良留 谢:辞谢
C.芷阳间行 道:取道
D.闻大王有意过之 督:督查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虏矣!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有?
C.乃欲以生劫
D.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从  幸:宠幸
时不利兮骓不       逝:离去
B.田父曰“左” 绐:欺骗
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部属
C.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
七十余战 身:亲自
D.山东为三处 期:及,至
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虞兮虞兮奈入前为寿(《鸿门宴》)
B.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今其智反不能及(《师说》)
C.项王谓骑曰 则或咎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D.项王瞋自叱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围垓下之时,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表现了项羽的儿女情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淮河后不到一百人,从侧面表现了战斗惨烈,才使得项羽终于认识到自己大势已去。
C.“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衬托了项羽末路英雄的威势,仍具有威风凛凛、不可侵犯的英雄本色。
D.项羽本有机会逃生,却在乌江畔拒渡,赠马亭长,献首吕马童,一个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顷之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殷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B.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C.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D.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吾属皆且之虏矣
B.彼可取代也    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C.梁召故所知豪吏  度我至军中,公
D.不能办,此不任用公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梁曾经被栎阳县逮捕,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
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
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了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