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越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超王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宜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教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弑上。会事发党,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髧钳,称王家奴,随赵王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得出,废为宣平候,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延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为郡守、诸侯相。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上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后为鲁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为偿之。”王乃尽偿之。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髡钳:髡,古代刑罚的一种,指剃掉头顶的头发;钳,刑具。③梁孝王:汉景帝之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B.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C.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D.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职名,职责为护卫、陷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自宋代开始才作为医生的称呼。
B.先人,文中专指已经死去的父亲。这是文言文常见义项,宋代王安石《伤仲水》:“先人还家。”
C.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较多,与“拜”意思完全相同的有“摄”“除”“擢”“转”等。
D.孝文帝是西汉刘恒的谥号,其庙号为“太宗”。他与其子孝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西汉的文景之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忠诚刚直,受到高祖赏识。贯高等人谋反事败,赵王张敖被押往长安,他扮作家奴追随赵王至长安,又凭自己的才能得到了高祖的任用。
B.田叔知人善举,为文帝举荐贤者。他力举被免职的孟舒,认为孟舒体恤下情,将士皆为他拼死作战,是“天下长者”。终使孟舒官复原职。
C.田叔办事机智,讲求实效。初任鲁相时,他支持鲁王所为,杖打带头闹事的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立了自己威信,又促使鲁王自省改过。
D.田叔公正廉洁,家风严谨。汉景帝派他查办涉及王侯大案,他查清事实,据实汇报;他去世后,小儿子田仁继承家风,拒收鲁王百金祭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
(2)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8 04: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为边郡太守,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②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监护军队的将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 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B.转,改任官职,无所谓升迁。徙,表示升职,如“陈涉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C.“孝景”,是汉景帝的谥号。帝王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谥号以褒贬善恶。“景”是美谥。
D.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本文指部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夺得叛军旗帜,因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扬名。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2)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曰: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①,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徒为吴相,辞行,盎兄子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晁错在前,及盎请辟人赐间,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使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与善。逮吴反,诸陵长者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随者日数百乘。

吴楚已破。袁盎病免居家。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诸公闻之,皆袁盎。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传》)

注:①请罪的住所,狱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儿廷毁我 在朝廷上毁谤
B.彼不上书告君 向上级或地位高的人书面陈述意见
C.诸陵长者  年长于自己的人
D.皆袁盎  称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B.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C.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D.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为人正直。他既能向文帝指出绛侯骄矜、君主谦让是不合礼仪的,也能在绛侯被状告造反时,为他辩明清白。
B.袁盎迂回自保。赴任吴相之前,袁种建议他只管饮酒度日,时常规劝吴王不要谋反即可。因为用了袁种之计,他保全了性命。
C.袁盎足智多谋。得知晁错诋毁自己,他向景帝提出了杀死晁错来平息吴兵叛乱的建议,最终吴兵停止叛乱。
D.袁盎识人有方。安陵富人认为剧孟是赌徒,但袁盎反而认为刷孟母亲去世时,送行队伍之盛,足见他有过人的地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2)吴楚已破。袁盎病免居家。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
(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3

课外文言文阅读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B.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C.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D.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小题2】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B.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后为表示尊敬,除在君、父面前外,一般只称名不称字。
C.“河”最初的本义就是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称为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黄河。
D.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候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这件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赖,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B.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国大将王翦杀害的楚国大将。
C.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D.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杀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不满。
【小题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2)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这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从者病,莫能 兴:高兴。
C.君子亦有乎 穷:走投无路,这里指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担心,忧虑。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3)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楚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皆    亡:逃跑
B.汉易耳  与:结交,亲附。
C.惊愕曰  详:通“佯”,假装。
D.夺之权  稍:逐渐、渐渐。
【小题2】下列与文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楚挤  失其
B.睢水之不流 请王诳楚为王
C.收家室西 秦王环柱
D.恶食食项王使者    敢烦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贪于财物,喜好享乐。进兵彭城后掠尽货宝;睢水之战中,他逃跑时还要到沛县去将自己家中的金银财宝带上。
B.项羽做事犹豫,优柔寡断。睢水之战中,楚军把汉军层层包围,但项羽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进兵,刘邦最终得以逃脱。
C.项羽刚愎自用,不善智谋。刘邦用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范增因为受到猜忌,十分气愤,便自请免职,最终病死在途中。
D.刘邦长于用人,左右得力。刘邦部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他从成皋逃出,自己伪装成汉王出降,最终被项羽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