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功臣皆曰:“臣等被坚执锐,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B.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D.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身着锦绣,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来借指平民百姓。
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
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D.侯,爵位名称。古时封建制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一种封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英。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利用职权保护他并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韩信得到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
B.萧何重视文法。刘邦入咸阳,将领们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收藏秦朝的法律诏令及图册文献。
C.萧何忠君尽职。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制度,兴建土木,必先上奏;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先行办理。
D.萧何明哲保身。他听取鲍生意见,派亲人到军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
(2)为君计,莫若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8 07:2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B.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地
C.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D.乃韩信也    乃:竟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
B.三晋,此处指赵、韩、魏三国的合称,现在统指山西。
C.竖子,此处为对人的蔑称,与《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意思一致。
D.《孙子》即《孙子兵法》,兵家经典,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为孙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嫉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
C.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D.文末太史公的话语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2)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为陇西、雁门、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居久之,武帝立,程不识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士吏治军簿至明。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而苦程不识。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元狩四年,大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卫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引兵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莫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子,指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是汉朝军队两种之一,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
B.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5人为行,25人为伍。《史记》载,陈涉出身“行伍之间”。
C.结发,束发,古代男子一般到了15岁即可束发,这里的意思是指少年或年轻的时候。
D.刀笔,古代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刀笔之吏”在古代是指“审判员”兼“记录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擅长射术,以力战闻名。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善于骑射,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曾经担任陇西、雁门、云中的太守,都因为力战而闻名。
B.李广治军有道,简易有谋略。李广行军不讲部曲编制和行列阵势,但文书军吏处理事务很仔细,所以匈奴人还是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乐意跟随他。
C.李广临危不惧,机智脱身。在雁门关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战败被俘,但他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找准时机飞身夺马,凭借一身本领成功脱身。
D.李广遭遇坎坷,最终含愤自杀。李广一心想抗击匈奴,但不被天子信任,又没有得到大将军的有力支持,最后,李广以自杀抗议朝廷的不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引兵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为郎中,从入汉中。
后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孝惠六年,樊哙卒,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但文中的“高祖”是司马迁将刘邦的庙号“太祖”与谥号“高皇帝”结合而来。
B.“参乘”亦作“骖乘”,指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迁”一般指升官,也可指一般调动,也有降职的用法;“谪”与“迁”的意思一样。
D.“谥”指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因为杀了别人的狗,就和刘邦一起隐藏起来了。
B.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勇猛和忠义。
C.刘邦能从鸿门逃脱,樊哙责备项羽的那番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因为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生了儿子,所以高祖对他比一般将领更亲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