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②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命鼎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收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③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遂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又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选。

④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郡。

⑤始,张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鼎至越丐祠,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⑥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

(节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减)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制以鼎守左仆射枢密院事 (______)(2)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 (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命鼎德(    )
A.革职 B.审讯   C.抓捕   D.问责
(2)因奏其事,上改容之( )
A.感谢 B.道歉   C.推辞   D.告诉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而不治,孰不可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讥(《游褒禅山记》)
B.鼎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C.朝论谓二人极天下选 不知东方既白(《前赤壁赋》)
D.遂出其人郡 天下莫柔弱水(《诸子喻山水》)
【小题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鼎至越丐祠,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小题5】第⑤段画浪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
【小题6】根据②③④三段的内容,分别用3个四字短语概括赵鼎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30 09:2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峡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B.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C.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D.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用“除”“拜”表示任命官职,用“黜”“夺”“解褐”表示罢免官职。解褐就是脱去官服,不再担任某官职。
B.“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古代官品不同,官服的颜色也不同,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服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
C.“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
D.“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也指军队被调回原地驻防,本文取前者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化四年,柴成务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他们上奏的奏章中有不合时宜的,皇上都予以封还驳正。
B.柴成务心系百姓,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富有远见,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博学多才,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晚有儿息,六十六岁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D.柴成务非常有文学才能,而且博闻考古,善于谈论,爱开玩笑,但在任地方官时缺少廉洁的美誉,当时的人们感到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
(2)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徒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号文忠。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迈,驾部员外郎。迨,承务郎。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方时:当时
B.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穷无所得    治:审查
D.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除:调任、升任
【小题2】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仰观宇宙之大
B.使者发币于官吏  月出于东山之上
C.客有吹洞箫者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而今安在哉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小题3】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祐,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改年号。
B.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除了纪年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时。
C.进士,指科举中通过殿试的人,依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古代由户部掌管科举考试。
D.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他的文章《刑赏忠厚论》得到主考欧阳修的赏识,被定为第一名。
C.苏轼在进士策问时出的题目惹得王安石大怒,因此王安石让他到外地任职,做杭州通判。
D.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B.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C.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D.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小题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暂代官职。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执掌全国疆土,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隶属于三省中的中书省。
C.宸翰,帝王的墨迹,一般指皇帝亲笔手诏、御札之类。《红楼梦》荣国府匾额上的“万几宸翰之宝”的“宸翰”正是此意。
D.金,指金国,由女真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曾灭辽国和北宋,最后在南宋和蒙古的夹击下覆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制定等级纳税制度,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遇到水灾和瘟疫,他都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颇有治理才干,他上奏以招募百姓耕种,收取租税,仿照营田的方式解决合肥圩田问题,提出统制分头管领马匹年成评比的举措革除马政弊端。
C.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经叶衡上赛婉言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由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2)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天锡,字君畴,宝庆二年进士。授广州司法。丁内艰,免丧,调潮州司理。
帅方大琮辟真州判官,留置幕府。改秩知古田县,行乡饮酒礼。邑剧,牒诉猥多,天锡剖决无留难。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擢诸司粮料院,拜监察御史。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谢堂、厉文翁,理宗力护文翁,天锡又言:“不斥文翁,必为王府累。”上令吴燧宣谕再三,天锡力争,上又出御札,俾天锡易疏,欲自戒饬之。天锡又言:“自古奸人虽凭怙,其心未尝不畏人主之知,苟知之而止于戒饬,则凭怙愈张,反不若未知之为愈也。”章五上,出关待罪。诏二人已改命,宋臣续处之。
会吴民仲大论等列诉宋臣夺其田,天锡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举所移文谓田属御庄,不当白台,仪鸾司亦牒常平。天锡谓:“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贵人得以控之,则内外台可废,犹为国有纪纲乎?”乃申劾宋臣并卢允升而枚数其恶。疏上至六七,最后请还御史印,谓:“明君当为后人除害,不当留患以遗后人。今朝廷轻给舍台谏,轻百司庶府,而北司独重,仓卒之际,臣实惧焉。”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而天锡亦自是去朝廷矣。
改广东提点刑狱,五辞。明年,起知潭州,久之,始至官,戢盗贼,尊先贤,逾年大治。直宝谟阁,迁广东转运判官,决疑狱,劾贪吏,治财赋,皆有法。升秘阁修撰、福建转运副使,又辞。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读召,累辞,不许。
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久之,进显文阁直学士,三降御札趣之,又力辞。逾年,进华文阁直学士,寻致仕。疾革,草遗表以规君相。上震悼,特赠正议大夫,谥文毅。
(节选自《宋史•洪天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B.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C.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D.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艰,即丁忧,亦称“守孝"。“丁内艰”,丧制名,指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指儿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B.乡饮酒礼是从周代开始流行的宴饮风俗,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演化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故又称“乡饮酒”。
C.侍读,官名。唐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宋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延续此职。
D.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常用词语有“调”“徙”“改”“转”“行”“出”“迁”“放”等,其中“出”与“放”均有京官外调做地方官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天锡居官正直,秉公执法。担任古田县令时,面对诸多诉讼,他剖析决断没有留下疑难积案。而对依靠王府势力杀人者,他依法严惩不贷。
B.洪天锡忠心为国,不畏权贵。他多次弹劾董宋臣、厉文翁等宦官贵戚,虽然理宗极力庇护,但他坚持己见,据理抗争,最终使他们受到处罚。
C.洪天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潭州知州时,他缉拿盗贼,尊敬先贤,潭州不久大治。迁任广东转运判官后,他弹劾贪官,治理财赋,利于民生。
D.洪天锡淡泊名利,屡召不就。理宗和度宗都曾多次征召他为官,他极力推辞,但没有获得允许。晋升为华文阁直学士后,不久他就告老退休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
(2)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

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具言之,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节选自《宋史·邓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B.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C.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D.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侍,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B.“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起初是专门提供给高官的一种福利政策,相关官员无职但食俸禄。
C.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 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D.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亦借指仕途或官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肃才华出众,在太学时结交的都是天下名士;邓肃坚贞不屈,张邦昌建立伪政权时,他身在敌营,不肯同流合污,奔赴南京。
B.邓肃遇事冷静,心思细致。被扣留金营的五十天,他借机了解敌情,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
C.邓肃忧国忧君。他指责范讷不战而逃,弹劾耿南仲父子误国;曾在三月之内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D.邓肃正直敢言。李纲被罢兔时,邓肃含蓄地批评皇帝出尔反尔的行为,认为责罚过于严苛,而且免去其职务于时局不利,因此惹恼当政者,也被罢免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
②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