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②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命鼎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收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③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遂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又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选。

④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郡。

⑤始,张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鼎至越丐祠,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⑥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

(节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减)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制以鼎守左仆射枢密院事 (______)(2)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 (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命鼎德(    )
A.革职 B.审讯   C.抓捕   D.问责
(2)因奏其事,上改容之( )
A.感谢 B.道歉   C.推辞   D.告诉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而不治,孰不可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讥(《游褒禅山记》)
B.鼎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C.朝论谓二人极天下选 不知东方既白(《前赤壁赋》)
D.遂出其人郡 天下莫柔弱水(《诸子喻山水》)
【小题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鼎至越丐祠,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小题5】第⑤段画浪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
【小题6】根据②③④三段的内容,分别用3个四字短语概括赵鼎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30 09:2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B.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C.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D.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厌久乃信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比冠:冠,即弱冠,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比冠”指到二十岁。
B.殿试:中国古代科举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考试,自唐武则天开始施行。但凡能参加殿试的人都是进士。
C.丁忧:旧指遭到父母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丁母忧”即遭遇母亲丧事。
D.翰林:本文指翰林院,英宗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意味着要将苏轼列入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因为翰林院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精英,他们的社会地位优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苏轼十岁时,父亲就游学四方,他由母亲抚养教育,我们从程氏与苏轼的对话中可知,程氏的才能和见识超出一般的妇人。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他写的文章《刑赏忠厚论》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认可,欧阳修开始想把他定为进士第一名,后又放在了第二名。
C.英宗做藩王时就听到苏轼名声,治平二年时,想召他进翰林院,但宰相韩琦嫉贤妒能,从中作梗。
D.苏轼父亲苏洵临终时嘱咐苏轼,将苏轼姑母安葬,苏轼为父亲服丧期刚满就立刻完成父亲的遗愿。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生立祠
(节选自中华书局《宋史·程师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B.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C.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D.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代行政区划名,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全国分为若干路,如河东路。
B.南向,面向南,古代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而宋使者坐东向位,为卑位,有失礼仪,有伤国体,故力争。
C.日昃,太阳偏西,约未时,即下午一点至三点。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如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
D.生立祠,即立生祠,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庙加以奉祀,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其对象都是爱护百姓、深得民心、政绩卓著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为政灵活变通,敢作敢为。在渝州任职时,他上奏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歉收,他不顾劝阻,违规发放其他储粮救济百姓。
B.程师孟兴修水利工程,注重民生。在洪州开渠筑堰,淤积良田,并将治水经验编辑成书向州县颁发;筑江堤,疏章沟,修北闸,消除水患。
C.程师孟处理外交事务,以理服人。任三司都磨勘司时,面对契丹使节萧惟辅的质疑诘问,他以誓约为据,有力反击,使萧惟辅惭愧道歉。
D.程师孟治理繁忙政务,简易严明。对犯法不够死罪的人,不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对不法骄纵的人,严厉惩办,直到禁绝,所辖之地安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
(2)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擢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余寇未殄,虑致骚动,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分兵以防遏之。
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
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州都巡检使,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副之。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
太平兴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险叛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弛,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及旦,贼奄至,交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平其巢穴。先是,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岁满,为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
淳化中,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屯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七十一。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寀,佥同而后决;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微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获意,时论以此多之。
(选自《宋史·翟守素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 往来:来回
B.因致扰乱 扰乱:搅扰
C.弓弩解弛,不堪用 不堪:不能
D.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   交通:交往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B.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C.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D.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守素得到重用:曾入蜀经略诸郡,做剑南十州都巡检使,奉命守塞黄河,率军平定梅山洞叛乱,率兵屯夏州等。
B.翟守素办事讲究方法:戎人争地守素驰往抚喻,辨其曲直,戎人悦服;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翟守素得其书讯数百封焚之。
C.翟守素为官有政绩:秦王赵廷美因事被勒令回私第,洛阳岁旱艰食,多盗,担忧赵廷美乘机作乱,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
D.翟守素淡泊名利,被人称赞:新提拔的晚辈官职多至节度使或元帅,而守素久次不迁,他一点不觉得失意,时论以此多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
(2)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微警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颖,字公实,衡州西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溧阳主簿。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遣其子拭与游。签判潭州。王佐为帅,负其能,盛气以临僚吏,颖约以中道,多屈而改为。及陈峒反,所擒贼多颖计策,帅上其功,曰:“签判宜居臣上。”
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淀山湖,以泄吴松江,二水禁民侵筑,毋使逼塞大流,民田赖之。就迁提刑,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御史以介僻劾。除江西运判。江州德化县田逃徙太半,守乞蠲税,不报。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
除淮东转运副使。初,水败楚州城,修补未竟,刘超欲移筑,颖入对言:“国家何苦捐百万缗为军帅幸赏地邪?”光宗从之。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务场以额钞抵赏,阴耗饷计,二十年无知此弊者,颖究核得之,以所卖数论赏而总饷增羡。迁司农少卿、淮西总领。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知泉州,升华文阁待制,请兴国祠以归。兴国祠满,除敷文阁待制致仕。嘉定改元,召赴行在,进龙图阁待制、知婺州。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八。其在从班日,韩侂胄旧与周旋无间,方居叶中用事,而颖谢绝之。常言:“士以不辱身为重。”其为少宗正,而丞相赵汝愚适归,相遇于废寺,泥雨不能伸足,但僧床立语曰:“寄谢余参政,某虽去而人才犹在朝廷,幸善待之。”颖曰:“相公人才即参政人才也,使果贤,参政之责,非宰相之忧也。”余参政,端礼也。余继相,卒于善类多所全佑,颖之助云。
(选自《宋史·刘颖传》,有删改)
(注)①荒莱,犹草莱,亦指荒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B.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C.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D.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有许多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本文中“除”是授予职务的,“罢”是免除职务的,“调”是调动职务的。
B.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是为“改元”。
D.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或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所耳,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颖才能突出,得到上司赏识。对官员索取百姓的租税一事,刘颖提出建议,上司张浚高兴地接受了;刘颖在王佐手下任职,他的能力得到王佐的肯定。
B.刘颖精明强干,为国尽心尽职。务场的一些做法损害国家利益,他采取一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前任主管官员的一些做法有失体统,他就停止这件事。
C.刘颖为政务实,为百姓办实事。他在浙西任职时,治理湖泊,禁止百姓在重要水域筑堤,百姓的田地有了依靠;在江西任职时,愿耕种的百姓立即减少赋税。
D.刘颖刚直不阿,为人正直忠信。他不会刻意去巴结权贵;被贬归乡的赵汝愚交待他转告已接替自己做丞相的余参政,要善待朝中人才,刘颖做到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佐为帅,负其能,盛气以临僚吏,颖约以中道,多屈而改为。
(2)就迁提刑,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文举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 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 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 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 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B.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C.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D.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第,指考核、科举、考绩成绩优异,这里是指萧燧科举“进士及第”。
B.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由于秋季举行﹐故称秋试。
C.轮对,又称“轮当面对”,宋代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D.持节,拿着旄节。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它代表着官员的高贵。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