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纲字仲举,黟县人,签书枢密院勃之曾孙也。以祖任入官,淳熙十四年中铨试,调镇江府司户参军。马大同镇京口,议者欲以两淮铁钱交子行于沿江,廷议令大同倡率行之,纲贻书曰:“边面行铁钱,虑铜宝泄于外耳。私铸盛行,故钱轻而物重。”大同始悟。试湖南转运司,又中,纲笑曰:“此岂足以用世泽物耶?”乃刻意问学,博通古今,精究义理,覃思本原。

调桂阳军平阳县令,县连溪峒,蛮蜑与居,纲一遇以恩信。科罚之害既三十年,纲下车,首白诸台,罢之。岁饥,旁邑有曹伍者,群聚恶少入境,强贷发廪,众至千余,挟界头、牛桥二寨兵为援,地盘踞万山间,前后令未尝一涉其境,不虞纲之至也,相率出迎。纲已夙具酒食,令之曰:“汝何敢乱,顺者得食,乱者就诛。”夜宿寨中,呼寨官诘责不能防守状,皆皇恐伏地请死,杖其首恶者八人,发粟振粜,民赖以安。

改知金坛县,亲嫌,更弋阳县。父义和为侍御史主管佑神观。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移疾乞闲,得直秘阁、知婺州,改提点浙东刑狱,皆屡辞不得请。虑囚,至婺,有奴挟刃欲戕其主,不遇而杀其子,瞒谰妄牵连,径出斩之。释衢囚之冤者。台盗钟百一非共盗,尉觊赏,躐申制司,纲谓:“治盗虽尚严,岂得锻炼傅会以成其罪邪?”于是得减死。

绍定元年,召赴行在,纲入见,言:“臣下先利之心过于徇义,为身之计过于谋国,偷惰退缩,奔竞贪黩,相与为欺,宜有以转移之。”帝日:“闻卿治行甚美,越中民力如何?”对日:“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权户部侍郎。越数月,上章致仕,特畀二秩,守户部侍郎,仍赐金带。卒,越人闻之多堕泪,有相率哭于寺观者。

纲学有本原,多闻博记,兵农、医卜、阴阳.律历诸书,靡不研究;机神明锐,遇事立决。在越佩四印,文书山积,而能操约御详,治事不过二十刻。

(选自《宋史·汪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B.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C.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D.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试,唐宋时期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官吏的方式,由吏部主持。
B.交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可以兑现,便于流通。
C.直秘阁,是宋代官名,简称直秘,以京朝官充任,掌秘阁事务。
D.致仕,指古代官员到一个地方就任新职,又可以称为“拜”“除”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纲智力超群,勤奋好学。参加湖南转运司试官合格后,认为自己的知识不足以用来治理社会,于是就专心学习,博古通今,深入研究义理及其本源,
B.汪纲为政有方,政绩卓著。他刚任平阳县令,就废止了祸害三十年的摊派刑罚;他治理的越中地区政绩很好,十年之间,千里安定。
C.汪纲为政清廉,深得民心。改为金坛县知县,因避亲属嫌,改为弋阳县知县;他清廉自持,因此死后越人相继到寺观哭祭。
D.汪纲学识渊博,敏锐果断。他对兵农、医卜、阴阳、律历各种书籍,没有不研究的;他神机妙算,十分敏锐,遇事当机立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科罚之害既三十年,纲下车,首白诸台,罢之。
(2)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9:4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B.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C.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D.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是后晋少帝石重贵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
B.文中的 “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置的“州”一级的地方军政长官。
C.“旗”是指挥战争的重要讯号,它与金、鼓配合,使士兵知所进退,统一行动。古代用于指挥军队的还有鼓、金(锣)等,击鼓前进,鸣金则退。
D.“班师”在文中指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古文中常有班师回朝的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元福作战勇猛,奋不顾身。他在檀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得到后晋少帝的称赞。
B.药元福临危不惧,敢用奇兵。他同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作战时,出敌不意迎风而战,把敌人打得大败。
C.药元福处险不惊,善用谋略。他在遭遇敌人阻击之时毫不慌乱,自告奋勇,配合主帅冯晖击溃敌军。
D.药元福分析精准,预料准确。在后周世宗因为粮草接济不上而退兵时,他准确预判出敌人定要追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2)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传(节选)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熙宁四年,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比较
B.徙密州   知:主持
C.慨然太息   太息:叹息
D.盖亦矣  鲜: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B.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C.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D.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十岁时,受教于母亲程氏,在读到《范滂传》后,就打算做一个像范滂那样怀澄清天下之志的人。
B.苏轼在杭州上任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C.徐州任上,苏轼带领全城官吏抗洪。守住徐州城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石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D.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兴裔,字光锡,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兴裔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且言都统及马军帅皆非其人。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加遥领高州刺史。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海寇倏去忽来,调兵常无及,兴裔请置澳长,寇至径率民兵御之。又言禁兵事艺不精,多充私役,乞行禁止,尉以捕盗改秩,多伪,当加审实。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
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卒,年七十四,赠太尉,谥忠肃。
(《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B.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C.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D.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后”是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 于是称皇后。
B.“刑部”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主官为尚书。
C.古代居丧期间须按制穿戴孝服。文中的“服阕”就是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之意。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贵族或其他有功绩的平民死后,朝廷给他另起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裔体恤族民,知恩图报。叔父郑藻把多余的财物分给他,他不要,请求建义庄以赡养族民。郑藻去世,他解官表达追念报答之义。
B.郑兴裔颇识时务,深得宠信。建康留司请建行宫以备巡幸,他上奏说劳民伤财,请求停止这项劳役。因他识时务,精通政事,皇帝认为应当用他。
C.郑兴裔办案得力,受到奖赏。军妇杨氏杀邻舍儿,刑部因没有旁证而放了她。郑兴裔主动请求重新审理该案,得到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宅第。
D.郑兴裔治理有方,卓有成效。他在庐州制止与邻州相互送礼,上奏严禁户籍流失。他修学校,立义冢,确定部辖居民升差法,使扬州得到了充分治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2)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
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待郎致仕。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谥恭安。
(《宋史·列传第七十九》)
注身言书判:吏部选官的一关,其内容,先试书判,书楷法道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再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苦须言辞辩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B.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C.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D.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几州之一。古代九州代指中国,指扬、荆、豫、青、究、雍、幽、冀、并等几个区域。
B.转对,是指唐宋时期,大臣们轮流到皇帝面前接受皇帝的询问,并指陈时政得失。
C.吏部,是古代掌管文武官员任免升降的官署,与“户、礼、兵、刑、工”并称六部。
D.待制,官职名,唐诏京官五品之上值守中书、门下两省,宋因其制,扩至殿、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存很受赏识。他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后,受到太守寇准的厚待;后来,御史中丞王曙又多次推荐他,让他担任殿中侍御史。
B.张存善于进谏。他请求恢复转对制度时,指出了拒受忠直之言的危害,同时还引用古代正直大臣进谏的事例,开悟了皇帝之心。
C.张存有胆有识。契丹和元吴结盟后,他察知危险,建议注意河北城防;枣强河决口,洪水逼近冀城时,他不肯迁走,以此来安定百姓。
D.张存秉性正直。黄德和诬陷刘平时,张存为之申辩,认为没有刘平,一定挡不住敌人,一定打不下延州,从而使其冤情被昭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
(2)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商,而德和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止之;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改吏部侍郎。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具北注矣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乃止。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因,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能,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战?”争久不决,质于帝前。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B.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C.太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D.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进士,古代科举,凡参加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谓之举进士,第进士专指中试者。
B.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比较重要的下行文书的名称之一,也指古代官府用以往召或声讨的文书。
C.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于今天的中共中央组织部。
D.尹,北宋曾于京都开封设置府尹,以文臣充,专掌府事,本文的尹与楚国令尹的职责相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有见识,敢于直言。他在任江东路提点刑狱官时,熊本手下一个副将想要杀降报功,范百禄对熊本说明利害,熊本下令制止了副将的做法。
B.范百禄执法严明,注重实际。他和徐禧一起审理李士宁案时,认为李士宁罪当死,不能赦免;而在对司马光想用重法一事上,他却不主张这样做。
C.范百禄不盲从,坚持己见。有人想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半,范百禄认为应采用逐渐减少、缺官不再填补的办法,成功阻止了吕大防的行为。
D.范百禄重实际,为帝谏言。他巡察黄河,认为不能按照王孝先和吕大防的意见使黄河回归故道;兼任侍读时,向皇上提供了分清奸邪之徒的条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禧右士宁,以为无罪。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
(2)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四,僚吏欲以圄空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