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得直史馆。熙宁四年,安石欲变革。轼上议,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神宗崩,哲宗立。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郡有宿贼尹遇等,数劫杀人,又杀捕盗吏兵。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家复惧其害,匿不敢言。轼召汝阴尉李直方曰:“君能禽此,乞行优赏于朝;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直方有母且老,与母诀而后行。乃缉知盗所,分捕其党与,手戟刺遇,获之。朝廷以小不应格,推赏不及。轼请以己之年劳,当改朝散郎阶,为直方赏,不从。其后吏部为轼当迁,以符会其考,轼谓已许直方,又不报。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B.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C.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D.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行冠礼时通常由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字与名意思常有一定关联。
B.疏,含有“疏理”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C.神宗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也是庙号。
D.卒,苏轼属大夫,故死称“卒”。古人对死的称谓指向明确,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未成年人死称为殇。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自小聪颖。母亲程氏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十岁时,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不畏权势,敢于进言。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言明压价事小,但影响很大,最终皇帝下诏停办此事。
C.苏轼治理有方,善待属下。苏轼刚到颍州派人勘察淮河地势,避免灾害发生。属下立功而朝廷行赏未到,苏轼想把自己的功劳改成对属下的赏赐。
D.苏轼仕途不顺,屡遭贬谪。英宗想用唐朝旧例召苏轼进入翰林院时被宰相韩琦进谗言劝阻,又因谗言从翰林院到外放颍州,最后在常州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君能禽此,乞行优赏于朝;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0 08:1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B.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C.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D.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始设。宋代太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制。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C.“大观”文中指宋徽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D.“擢”文中指官吏被提拔。古代表示提拔的还有“拔”、“陟”“晋”以及文中的“摄”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C.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其耿直受皇帝夸奖,但遭蔡京忌惮、排挤。
D.张汝明为官清忠,不献媚邀宠。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古代编钟献给皇帝,他以要对得起皇恩,不能献物邀宠为由断然拒绝。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
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论语》《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丁内艰,一般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一般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枢密院为官署名,主管军事机密、边防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并称“二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后得到高宏的赞扬。
B.施师点为国储才,简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贤者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授官时选用。
C.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提前实施年终考核法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立即将其追回。
D.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辞严、拒不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金人的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行简字敬甫。颖悟力学,淹贯经史。大定十九年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丁母忧,杜门读书。服除,复任。章宗即位,太常博士,累礼部郎中。行简奏曰:“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自此以后,饥岁流离道路,人不肯收养,肆为捐瘠,饿死沟中。伏见近代御灾诏书,皆曰‘以后不得复取’,今乞依此施行。”上是其言。

泰和二年,为宋主生日副使。上召生日使完颜瑭戒之曰:“卿过界勿饮酒,每事听于行简。”谓行简曰:“宋人行礼,好事末节,苟有非是,皆须正之。”上复曰:“颇闻前奉使者过淮,每至中流,即以分界争渡船,此殊非礼。卿自戒舟人,且语宋使曰‘两国和好久矣,不宜争细故伤大体’。丁宁谕之,使悉此意也。”四年,诏曰:“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在左右。”

五年,群臣复请上尊号,上不许,诏行简作批答,因问行简宋范祖禹作《唐鉴》论尊号事。行简对曰:“司马光亦尝谏尊号事,不若祖禹之词深至,以谓臣子生谥君父,颇似惨切。”上曰:“卿用祖禹意答之。”其文深雅,甚得代言之体。改顺天军节度使。上谓行简曰:“卿未更治民,今至保州,民之情伪,卒难臆度,如何治之则可?”对曰:“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狱讼之事,以情察之,铃制公吏,禁抑豪猾,以镇静为务。”上曰:“在任半岁或一年,所得利害上之。”

贞祐三年七月,朝廷备防秋兵械,令内外职官不以丁忧致仕,皆纳弓箭。行简上书曰:“弓箭非通有之物,其清贫之家及中下监当,丁忧致仕,安有所谓如法军器。今绳以军期,补弊修坏,以求应命而已,与仓猝制造何以异哉。”是议也,丁忧致仕官竟得免。是岁,卒,赠银青荣禄大夫,谥文正。行简端悫慎密,为人主所知。自初入翰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缙绅以为荣。

(选自《金史》,有删改)

注①大定: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②泰和: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③贞祐:金宣宗完颜珣的年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
B.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
C.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
D.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表示授予官职;摄,表示代理官职。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转、署等。
B.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从唐代开始,皇帝有尊号,一般皇帝在世之时群臣便会奏请上尊号。
C.丁忧,指遭逢父母之丧,官员解职守丧。致仕,交还官职,指官员辞职归家。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学校、礼乐、外交等事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行简学识渊博,在大定十九年考取进士第一名,章宗对他很是信赖。
B.泰和五年,群臣请求为章宗上尊号,章宗不答应并诏命张行简作批答。
C.张行简治民有方。章宗询问他如何治理保州,他汇报了任职一年中调查实情、安民为要的成功做法。
D.张行简敢于谏言。贞祐三年,朝廷征缴弓箭时,他的谏言使那些丁忧、致士的人免于缴纳弓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未更治民,今至保州,民之情伪,卒难臆度,如何治之则可?
(2)今绳以军期,补弊修坏,以求应命而已,与仓猝制造何以异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利用,字用之。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右班殿直。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忠州刺史,赐第京师。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进尚书右仆射。章献太后临朝,而利用以勋旧自居,太后亦严惮利用。利用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左右指以示太后曰:“利用在先帝时,何敢尔邪?”内侍罗崇勋得罪,利用去崇勋冠帻,崇勋恨之。会从子汭为赵州兵马监押,而州民赵德崇诣阙告汭不法事。奏上,崇勋请往按治,遂穷探其狱。汭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及汭诛,谪左迁知随州。又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利用性悍梗少通,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中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升职和降职之意。
B.司天,指司天监,古代掌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或官员,掌管观天文,推算历法,预言吉凶。
C.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利用年少时好辩论,胸有大志。面对契丹的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能慷慨陈词,最终不辱使命,带着和约归国。
B.曹利用通宵作战方略,处事睿智。出使契丹,能冷静睿智地解决问题;岭南骚乱,他能针对敌军情况智击贼人,最终评定叛乱。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他办事尽心,屡立大功,多次被提拔嘉奖;宰相李迪说他与丁谓结党作奸,但皇帝并不相信。
D.曹利用强悍耿直,但却恃功而骄。他一直以功勋老臣自居,在向章献太后奏事之时,动作轻浮,招来了非议,最终因此而冤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葬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B.所造诣/人莫测也
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D.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食 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绮绣 ______________
(3)安定胡瑷讲明道学 ___________________
(4)福唐刘彝赴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小题4】(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 _______________(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