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C.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之服,多着布衣,因而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在涪州时,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程颐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2 02: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胜,字彦威,淮阳军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应募为弓箭手,徙居山阳。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将南侵,朝廷聚刍粮,造器械,籍诸路民为兵。胜跃曰“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涟水民翕然以听。

遂取海州。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胜令城外多张旗帜,举烟火为疑兵;又遣人向诸城门,谕以金人弃信背盟,无名兴师,本朝宽大爱民之意。城上民闻之,即开门,胜遣勇锐者登城楼,余自门入,莫有御者。独文富与其子安仁率牙兵拒守,胜整兵与安仁父子战谯门内,杀安仁及州兵千余,擒文富,民皆按堵。

胜权知州事,遣人谕佝山、怀仁、沐阳、东海诸县,皆定。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忠义士纪律明肃。胜自兼都统制,益募忠义以图收复,远近闻之响应,旬日,得兵数千。即具其事报境上帅守,冀给军装器甲。时帅守虽知金人将渝盟,未有发兵端者,莫敢以闻。

左军统制董成谋出西北取沂州,胜先遣间还,知金兵数万至沂,以我军器甲未备,戒成勿动。成不从胜,率所部千余人直入沂州巷战,杀其守及军士三千余,众悉降,得器甲数万。金人生兵复集,竟登屋掷瓦击之,成军几败。胜欲斩成,以其骁勇,释之。

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后,复与金兵战,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忠壮。

(节选自《宋史魏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B.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C.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D.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
B.谯门,是建有瞭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备盗贼和防御敌人,无论是京城还是州郡,都在城门建有瞭望楼。
C.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或同情的称号,大有盖棺定论之意。
D.都统制,宋朝官名。南宋高宗时期,置御营司,以大臣为都统制管辖诸将,作为常设官名。权在安抚使之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胜渴望抗金,如愿以偿。金军将要南侵,朝廷征兵,他跃跃欲试。于是他就聚集义士攻取涟水军,他没杀一个人,涟水的百姓欣然听命。
B.魏胜办理政务,卓有成效。他代理州事时,派人晓谕东海等县,各县全部安定。兼都统制时,招募忠义之士以收复失地,十天之内得兵几千。
C.魏胜足智多谋,擒获守敌。他亲自在城外设旗帜、焚烟火作为疑兵,并晓谕守城者。守城者听后打开城门,魏胜擒获了据城坚守的高文富。
D.魏胜武艺高强,威震金兵。魏胜善于使用大刀,善于骑马射箭,射箭能左右开弓;旗号叫作“山东魏胜”,金兵远远看见他的旗子就逃走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忠义士纪律明肃。
(2)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B.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C.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D.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成人时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以示对其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号”,是指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称呼。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就是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C.“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年号干支兼用等四种。“天禧”丁巳按干支纪年是公元1017年,公元1022年应该是壬亥年。
D.“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要立坛祭祀 “社”“稷”;“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社稷”与本文的意义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颇有才气,受人赏识。他在赵郡时,柳开很赞赏他的文章,认为他能堪大任。李迪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心胸开阔,以国事为重。他因多次上疏阻止章献立为皇后即被贬衡州,后来赞美章献太后的盛德,与章献太后和好。
C.李迪为人耿直,敢于进谏。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不少守将躲避战争,他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皇帝赞赏他的行为但没有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谦,博州堂邑人。曾祖直,以纯厚闻于乡党,里有盗其衣者,不问。州将知,俾人故窃其衣,亦不诉理,即召前盗衣者,俾还之。直云:“衣乃自以遗少年,非窃也。”州将义之,赐以金帛,不受而去。父仁罕,轻侠自任。五代末,寇盗充斥,仁罕率众断澶州浮桥以溃贼,因诱获数十人,出刍粟给官军。补内黄镇将。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

谦少感概,不拘小节。初诣岭表省父,仁罕资以金帛,令北归行商。还堂邑旧墅,尝为乡里恶少所辱,谦不胜怒,殴杀之。亡命京师,遂应募从军。补卫士,稍迁内殿直都知。至道初,真宗升储邸。增补宫卫,太宗御坐,亲选诸校,授谦东宫亲卫都知.赐袍笏、靴带、器币。真宗即位,擢授洛苑使。谦起行伍,不乐禁职,求换秩,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上幸大名,至北苑,属谦有疾,遣归将护,谦恳请从行。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疾瘳,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上闻,赐白金二百两。驾还,改捧日左厢都指挥使。

时高翰为天武左厢都校,有卒负债杀人,瘗尸翰营中,累日,发土得之。上怒翰失检察,执见于便殿。谦即前奏:“翰职在巡逻及阅教诸军,不时在营,本营事宜责之军头。”上为释翰罪。

先是,谦久权殿前都虞候,俄擢曹璨正授,谦颇形慨叹。至是,璨副马军,而升谦领禁卫焉。河北屯兵,常以八月给冬衣。谦上言边城早寒,请给以六月,后以为例。无何,以足疾求典郡,上召见,敦勉之。

   (《宋史·刘谦传》卷二百七十五)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问   置:搁置
B.州将知   廉:访查
C.即召前盎求者   诘:责问
D.直云   绐:告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刘谦“不拘小节”和“为人耿直”的一组是
A.①尝为乡里恶少所辱②稍迁内殿直都知
B.①不乐禁职,求换秩②谦恳请从行
C.①谦不胜怒,殴杀之②本营事宜责之军头
D.①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②以足疾求典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谦的曾祖父刘直,因纯朴敦厚在乡里闻名,父亲刘仁罕,在五代末强盗窃贼横行的情况下,曾带领众人奋勇击溃窃贼,并拿出粮草供给官军。
B.刘谦年轻时情感激昂且有气概。到岭外探望父亲,父亲用钱财和布帛来资助他,让他回家经商。刘谦在乡里犯了人命案,逃命到京城,应征入伍。
C.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十分信任刘谦,太宗准备退位时赐给他袍笏、靴带、器币,真宗登基后,提拔他为洛苑使,由于他不喜欢宫禁中职位而改任他职。
D.在士兵欠债杀人,把尸首埋在高翰营中,后来挖地找到尸首一事上,皇上怒斥高翰有失检察,高翰在便殿申诉,由于刘谦的禀奏才免除他的罪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胜,字彦威,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将南侵,胜:“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涟水民翕然以听。遂取海州。胜权知州事,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部分忠义军如宿将。山东之民咸欲来附,胜传招谕,结集以待王师之至。

胜起义久,朝廷尚未知。沿海制置使李宝遣其子公佐由海道觇敌,至州,始遣忠义将朱震诣行在,白胜姓名于执政,始知胜之功焉。

金主亮举兵渡淮,虑胜睨其后,分军数万来攻。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方纠集远迩,犒劳士卒,期约有日,会金主亮被,金兵北归,王师亦南还矣。

胜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炮车数十两,车上为兽面木牌,大枪数十,垂毡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可蔽五十人。行则载辎重器甲,止则挂搭如城垒,人马不能近;遇敌又可以御箭簇。以其制上于朝,诏诸军遵其式造焉。

二年,以议和撤海州戍,命胜知楚州。金兵诈称欲运粮往泗州,由清河口入淮。胜知其谋,欲御之,都统制刘宝以方议和,不许。金骑轶境,胜率诸军拒于淮阳。金军增兵来,胜与之力战,又遣人告急于宝。宝在楚州,相距四十里,坚谓方讲和,决无战事,迄不发一兵。胜矢尽,救不至。谓士卒:“我当死此,得脱者归报天子”。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事闻,赠保宁军节度使,忠壮。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B.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C.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D.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B.弑,从杀,式声。 封建时代专称臣杀君,文中指金主完颜亮在率领大军南征宋朝途中,为部下所杀。
C.王师,“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故”王师”意指朝廷的军队或者是国家的军队。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胜在金人将要大举南侵之时趁机发动起义,夺取了海州,但很久之后,才被告知执政 官员,功劳才被朝廷知道。
B.魏胜机智勇敢,擅长使用大刀,能左右开弓射箭,高举旗帜,旗帜上写着”山东魏胜”,金 人远远望见就退走。
C.魏胜曾经亲自发明如意战车和炮车,并把这种战车的样式构造绘图上报给朝廷,朝廷诏 令各军仿照制造。
D.朝廷因为与金人议和撤去海州戍守,命令魏胜担任楚州知州。魏胜识破金兵阴谋,与他 们竭力死战,最后战死楚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权知州事,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部分忠义军如宿将。
(2)至州,始遣忠义将朱震诣行在,白胜姓名于执政,始知胜之功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绰字仲裕,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天圣中,为馆阁对读。召试,直集肾院,辞,改校理,迁太子中允。出知郑州,尝问民疾苦,父老曰:“官籍民产,第赋役重轻,至不敢多畜牛,田畴久芜秽。”公绰为奏之,自是牛不入籍。还判妃部南曹,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纠察在京刑狱。虎翼卒刘庆告变,下更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因言:“京师卫兵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遂斩庆以徇,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史馆修撰。时父夷简虽谢事,犹领国史,公绰辞修撰。夷简薨,还兵部员外郎,复为修撰。服除,复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公绰以郊庙祭器未完,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故事,荐新诸物,礼官议定乃荐,或后时陈败。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初,谥诸后,皆系祖宗谥,而真宗五后独曰“庄"。公绰曰:“妇人从夫之谥,真宗谥章圣, 而后曰 ‘庄’,非礼也 , 愿更为‘章’。”多施行之。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外属道士赵清贶受赂,杖脊道死。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方杖清贶时,实非公绰所临。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学士,徙河阳,留侍经筵。时久不雨,帝顾问:“何以致雨?”曰:“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旱。”帝亲虑囚,已而大雨。迁右司郎中,未拜,卒。赠左谏议大夫。 公绰通敏有才,父执政时 , 多涉干请 , 喜名好进者趋之。 尝漏泄除拜以市恩,时人比之窦申。
(节选自《宋史·吕公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B.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C.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D.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寺是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B.服指对死者表示哀悼而穿的丧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规定丧服的轻重,“服除”指守丧期满。
C.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谥号大多是用来褒奖死者行迹的。
D.经筵是指汉唐以后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才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公绰关心百姓,积极向朝廷禀告民生疾苦。他将百姓因担心增加賦税而不养牛致使田地荒芜之事上奏朝廷,自此耕牛不再计入民产。
B.吕公绰公正严明,严惩谋反作乱之人。他亲自审训查验刘庆案件,得知刘庆为邀功而诬陷他人,决定惩处刘庆以稳定军心。
C.吕公绰懂得避嫌,不担任史馆修撰。他在父亲总领国史修编任务时,主动辞去史馆修撰职位,直到父亲死后才担任此职。
D.吕公绰注重礼法,提倡以礼办事。他提议朝廷规范礼制,在谥号认定的问题上认为现行做法不符合礼制,需按章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妇人从夫之谥,真宗谥章圣,而后曰“庄”,非礼也,愿更为“章”。
(2)公绰通敏有才,父执政时,多涉干请,喜名好进者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