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小题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生孩六月,慈父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B.兰芝初还时,府吏丁宁
C.风吹草低牛羊D.图穷而匕首
【小题2】下列各项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A.复驾言兮焉求B.渺渺兮予怀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俨骖騑于上路
【小题3】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伶仃,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2 02:0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过蒙拔 擢:提拔
B.以刘日薄西山   但:只是
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希冀:希望,企图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微不足道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但以刘日薄西山
A.圣朝孝治天下B.谨拜表
C.臣险衅,夙遭闵凶D.猥微贱,当侍东宫
【小题3】这两段文字中,作者不应诏所用的“武器”是( )
A.圣朝以孝治天下
B.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C.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D.报养刘之日短也
【小题4】翻译
(1)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同类题2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二)泷冈阡表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shuāng)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①守节自誓,居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注:①太夫人,欧阳修母亲郑氏。古代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称其母为“太夫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B.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C.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D.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情表》与《泷冈阡表》两文标题上均有一个“表”字,但含义不同,前者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后者是碑文。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秀才”是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C.文中“拜”、“除”是指授予官职,“拔擢”指官职的升迁,如同《张衡传》中“再迁为太史令”之“迁”的用法,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左迁”、“陟”、“谪”却表示降职。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太子洗马”,也简称“洗马”,属于太子官属,是太子的随从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父亲为人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奉养父母很孝顺,在父母去世后还常涕泣感念;欧阳修能够成为宋朝名臣、文学家,是与他经受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父母尤其母亲的身传言教分不开的。
B.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儿子必须守孝,而“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中“免于母丧”则指因婚嫁而没有守丧。
C.《陈情表》运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
D.李密在《陈情表》中反复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同类题3

根据《逍遥游》和《陈情表》,回答下面小题。

(一)逍遥游

庄 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陈情表

李 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飞之也  至:到,到达
B.众人之 匹:比
C.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夸耀、自夸
D.皇天后土实所共 鉴:察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15篇,外篇7篇,杂篇11篇。
B.“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
C.晦朔:月末和月初。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舜、禹、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
B.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者”,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C.《陈情表》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向晋武帝阐述了忠孝的关系,做到了以情说理,融情于理。
D.李密在《陈情表》中多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同类题4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遭闵凶(夙:旧有的)
B.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
C.诏书切峻,责臣慢(逋:逃脱)
D.刘侥幸(庶:或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B.臣欲奉召奔驰   距关,毋内诸侯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小题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加点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    ③或孤舟
④后人哀之而不之    ⑤良庖更刀    ⑥长桥卧波,未何龙
三江而五湖    ⑧贾谊于长沙    ⑨矫首而遐观
A.①⑤/②⑥⑨/③⑦/④⑧
B.①③⑥/②⑤⑨/④⑧/⑦
C.①⑤⑨/②③⑥/④⑦/⑧
D.①/②⑤⑨/③⑥/④⑦⑧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但刘日薄西山   臣具表闻
B.急星火   师不必贤弟子
C.后人哀之不鉴之   门虽设常关
D.报刘日短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
【小题5】下列与“而刘夙婴疾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谁得而族灭
【小题6】下列对《陈情表》一文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其中,“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
B.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语言简洁,辞意恳切,有很强的感染力。
C.“慈父见背”一句中“见背”的意思是背离我,弃我而死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
D.文章最后一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忠后尽孝,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之目的。
【小题7】文言翻译。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甲) 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乙) 简明英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B.臣微志 听:劝告
C.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 垂堂:靠近屋檐的地方
D.不孝之罪深  弥:更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设九宾礼
B.陛下安所用  严大国威以修敬也
C.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请战喻
D.苟违亲事主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甲)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文段(甲)工整的对仗句式,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文段(乙)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
D.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伏 望 圣 慈 收 回 成 命 矜 其 爱 日 之 短 俾 遂 归 养 之 图 则 臣 母 子 拭目 清 平 讴 歌 德 泽 为 赐 多 矣
【小题5】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