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胜,字彦威,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将南侵,胜:“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涟水民翕然以听。遂取海州。胜权知州事,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部分忠义军如宿将。山东之民咸欲来附,胜传招谕,结集以待王师之至。

胜起义久,朝廷尚未知。沿海制置使李宝遣其子公佐由海道觇敌,至州,始遣忠义将朱震诣行在,白胜姓名于执政,始知胜之功焉。

金主亮举兵渡淮,虑胜睨其后,分军数万来攻。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方纠集远迩,犒劳士卒,期约有日,会金主亮被,金兵北归,王师亦南还矣。

胜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炮车数十两,车上为兽面木牌,大枪数十,垂毡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可蔽五十人。行则载辎重器甲,止则挂搭如城垒,人马不能近;遇敌又可以御箭簇。以其制上于朝,诏诸军遵其式造焉。

二年,以议和撤海州戍,命胜知楚州。金兵诈称欲运粮往泗州,由清河口入淮。胜知其谋,欲御之,都统制刘宝以方议和,不许。金骑轶境,胜率诸军拒于淮阳。金军增兵来,胜与之力战,又遣人告急于宝。宝在楚州,相距四十里,坚谓方讲和,决无战事,迄不发一兵。胜矢尽,救不至。谓士卒:“我当死此,得脱者归报天子”。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事闻,赠保宁军节度使,忠壮。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B.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C.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D.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B.弑,从杀,式声。 封建时代专称臣杀君,文中指金主完颜亮在率领大军南征宋朝途中,为部下所杀。
C.王师,“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故”王师”意指朝廷的军队或者是国家的军队。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胜在金人将要大举南侵之时趁机发动起义,夺取了海州,但很久之后,才被告知执政 官员,功劳才被朝廷知道。
B.魏胜机智勇敢,擅长使用大刀,能左右开弓射箭,高举旗帜,旗帜上写着”山东魏胜”,金 人远远望见就退走。
C.魏胜曾经亲自发明如意战车和炮车,并把这种战车的样式构造绘图上报给朝廷,朝廷诏 令各军仿照制造。
D.朝廷因为与金人议和撤去海州戍守,命令魏胜担任楚州知州。魏胜识破金兵阴谋,与他 们竭力死战,最后战死楚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权知州事,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部分忠义军如宿将。
(2)至州,始遣忠义将朱震诣行在,白胜姓名于执政,始知胜之功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9 12:2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东之士由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授浔州司法参军。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与之曰:“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故杀子孙,罪止徒。”卒从之。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与之皆为榜免。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道还广。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有余皆以均亲党。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B.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C.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D.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入太学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土木、水利、屯田、手工业等事项。
C.祠是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与庙有些相似,如“武侯祠”;后来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辞官、退休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告老等,原因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是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崔与之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是对方拖欠百姓款项并诬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崔与之为政宽仁,在广西提点刑狱期间废除了许多不利百姓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升迁离任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为国家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2)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焦继勋字成绩,许州长社人。少读书有大志,尝谓人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遂弃其业,游三晋间为轻侠,以饮博为务。晋祖镇太原,继勋以儒服谒见,晋祖与语,悦之,留帐下。天福初,授皇城兼宫苑使,迁武德使。安重荣反镇州,安从进自襄阳举兵为应。晋祖命继勋督诸将进讨。至唐州南,遇从进军万余,设伏击败之,禽其牙将安洪义、鲍洪等五十余人,得山南东道印,从进单骑奔还。从进弟从贵率兵千余人,援均州刺史蔡行遇,继勋杀其众七百,生禽百,获从贵,断腕放入城中,从进自此不能复镇。继勋以功就拜齐州防御使。少帝即位,从进平,藉继勋威名镇之,徙襄阳防御使。
西人寇边,朝议发师致讨,继勋抗疏请行,拜秦州观察使兼诸蕃水陆转运使。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及周祖举兵向阙,继勋奉隐帝逆战于留子陂,战不利,遂归周祖。世宗征淮南,为左厢排阵使,又改右羽林统军、左屯卫上将军,以战功拜彰武军节度。
宋初,召为右金吾卫上将军,改右武卫上将军。乾德三年,权知延州。四年,判右街仗杜审琼卒,命继勋代之。时向拱为西京留守,多饮燕,不省府事,群盗白日入都市劫财,拱被酒不出捕逐。太祖选继勋代之,月余,京城肃然。太祖将幸洛,遣庄宅使王仁珪、内供奉官李仁祚部修洛阳宫,命继勋董其役。车驾还,嘉其干力,召见褒赏,以为彰德军节度,仍知留府事。仁珪领义州刺史,仁祚为八作副使。继勋以太平兴国三年卒,年七十八,赠太尉。继勋猎涉史传,颇达治道,所至有善政。然性吝啬,多省公府用度,时论少之。
(节选自《宋史•焦继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B.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C.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D.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官职变动,“授”“拜”“知”“改”“领”在古代均指升官。
B.“抗疏”在文中的意思是上书皇帝,因为“疏”在古代指大臣呈递给皇帝的奏章。
C.“阙”在古代指帝王所居住的宫殿,亦称“宫阙”“天阙”,还可以借指京城。
D.“幸”在文中指帝王驾临某地,在《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也指君王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继勋少有大志。他小时候读书就有高远志向,后来果断投笔从戎而成长为将领。
B.焦继勋征战立功。他先后跟随晋祖、世宗和太祖等人,多次因立下战功而被提拔。
C.焦继勋治理有方。他被太祖任命为西京留守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整顿了社会治安。
D.焦继勋深受器重。他受到宋太祖器重,管理宫殿修筑的差事,因其才干而受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
(2)少帝即位,从进平,藉继勋威名镇之,徙襄阳防御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必大,字子克,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诜,宣和中卒庐陵,因家焉。父利建,太学博士。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名,金为之屈。一日,诏同王之奇、陈良翰对选德殿,袖出手诏,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退而条陈,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乞归,弗许。拜枢密使。上曰:“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淳熙十四年二月,拜右丞相。

高宗升遐,议用显仁例,遣三使诣金。必大谓:“今昔事殊,不当畏敌曲徇。”止之。金贺正使至,或请权易淡黄袍御殿受书,必大执不可,遂为缟素服,就帷幄引见。十五年,思陵发引,援熙陵吕端故事,请行,乃摄太傅,为山陵使。明堂加恩,封济国公。十一月,留身乞去,上奖劳再三。拜左丞相、许国公。参政留正拜右丞相。

光宗问当世急务,奏用人、求言二事。三月,拜少保、益国公。李巘草二相制,抑扬不同,上召巘令帖麻改定,既而斥巘予郡。必大求去。宁宗即位,求直言,奏四事。庆元元年,三上表引年,遂以少傅致仕。四年,薨,年七十有九。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第一百五十》,有删改)

(注)①升遐:帝王死去的婉辞。②曲徇:顺从,曲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B.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C.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D.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在宋代才开始成为教师的称谓,当时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专业都设有教授,此处非指教师。
B.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
C.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及行大典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D.少傅,“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历代多沿置;与太师、太保合称“三孤”,为一品官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必大进士及第,才学出众。进士及第后,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在馆阁任职时所撰写的策论受到皇帝的称赞。
B.周必大奏对国事,切中时弊。侍读经筵时,应皇帝要求奏对国事,他陈述了十件时弊之事,革除了其中的二件。
C.周必大护国利益,捍国尊严。高宗去世,朝廷想遵循旧例,主动去金国报丧,他坚决反对,朝廷最终取消了决定。
D.周必大身居高职,不恋名位。虽有丞相职位,国公之尊,却不贪恋名位,多次请求去职,最终以少傅身份退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
(2)或请权易淡黄袍御殿受书,必大执不可,遂为缟素服,就帷幄引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指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留,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聚敛搜刮民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B.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 定为每月的十五,如“是岁十月之望,步至雪堂,将归于临皋”。
C.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免、解、罢、左迁、除”等。
D.卒:古人对死亡有多种表述方式,大夫死亡称作“卒”,帝王死亡可用“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败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入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覆灭。
D.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败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事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败后又被逮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②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开禧元年进士。绍定元年,迁著作郎。入对,言边事宜夙夜震惧,以消咎殃。明年,兼权兵部郎官。时李全叛谋已露,人莫敢言,宗勉独累疏及之。又言:“欲人谋之合,莫若通下情。人多好谄,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不闻则不戒,待其事至乃骇而图之,抑已晚矣。欲财计之丰,莫若节国用。善为国者常使财胜事,不使事胜财。”
拜监察御史。时方谋出师汴、洛,宗勉言:“今朝廷安恬,无异于常时。士卒未精锐,资粮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缮修。于斯时也,守御犹不可,而欲进取可乎?”诏侍从、两省、台谏条陈边事,宗勉率合台奏:“蜀之四路,已失其二,成都隔绝,莫知存亡。诸司退保夔门,未必能守。襄汉昨失九郡,今郢破,荆门又破,江陵孤城,何以能立?两淮之地,人民奔迸,井邑丘墟,呜呼危哉!陛下诚能亟下哀痛之诏,以身率先,深自贬损,服御饮宴,一从简俭。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充游兵,以补军籍。仍选沿流诸郡将士为捍御之图,犹可支吾。不然将水陆俱下,大合荆楚之众,扰我上流,江以南震荡矣。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进工部侍郎兼给事中,仍侍讲。复上疏言:“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不闻减退宫女,而嫔嫱已溢于昔时;不闻褒录功臣,而节钺先加于外戚;不闻出内贮以犒战士,而金帛多靡于浮费。陛下之举动,人心所视以为卷舒者也。陛下既不以为忧,则谁复为陛下忧。”擢谏议大夫兼侍读。首言边事当增兵防托上流。又言:“求谏非难而受谏为难,受谏非难而从谏为难。苟闻之不以为戒,玩之不以为信,卒使危言鲠论,无益于世用,无救于时危,其与拒谏者相去一间耳。”
及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守法度,抑侥幸,不私亲党,召用老成,尤乐闻谠言。以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谥文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B.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C.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D.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还有“授”“擢”“除”等,表示罢免官职的有“罢”“黜”等。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D.谥,古代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勉忠贞正直,对于朝廷之事非常积极建言,边塞之事,建议加强警戒;李全叛乱,在很多人不敢言的情况下,他极尽全力上书,以至于一个人累倒了。
B.李宗勉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有忧患意识,国家要节约支出,宫廷更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对于皇帝没能做到的,他也直接指出。
C.金兵的攻势很猛,占据了宋朝的许多土地,宋朝的反攻效果不大,李宗勉建议先做好守势,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D.对于皇帝,李宗勉始终建议皇帝以身率先,广开言路,减少享乐,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以挽救不利的时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
(2)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充游兵,以补军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