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之 掇:拾取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存在
B.少无适俗,性本爱丘山   韵:气韵 烟涛微茫难求 信:确实
C.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赢得仓皇北 顾:顾虑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指点:评论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02 06: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吴众香书
明 陈弘绪
季夏,雷荣予持手札至,兼荷以新刻《孙可之集》见惠。此书与《刘蜕集》,俱雠校精密,剞劂不苟,诚案头佳本也。唐人之集散亡而不传者什之七八,其不足传者无论。乃昔卓然见于韩、柳文集,如退之所称之侯喜,子厚所称之吴武陵,一以为其文甚古,一以为可追西汉。两君著作,必有大过于人者,今其集俱无存矣。欧阳公《艺文志》,载有吴武陵书一卷,而他氏之目,则俱无之;若侯喜所作,则虽欧《志》亦已不睹其名,独其载于《英华》《文粹》者,仅仅未绝耳。二人推于韩、柳之人,彰明较著如是,而其 集俱不免于散亡,其他泯没者,又何可胜道!幸而孙樵、刘蜕诸人之书,尚存于今日,则何可不急为流布?
虽其流布之于今日,犹恐传之未久,终归散亡。苟听其隐显,任其完缺,则其散亡也必矣。
仁兄于唐人诸集随得随刻,使微者赖之以复显,残者赖之以复全,真快举也。然弟则谓不独唐人之集当流布也,宋世之集其传止于今者,盖亦可数矣。姑举一端言之,宋之古文始于穆伯长,伯长矫杨、刘骈丽之习,力以韩、柳为宗,其后遂有苏子美辈,典雅之文出焉。而尹师鲁、欧阳永叔翕然一变于古,则皆 伯长所开也。然伯长不特长于古文而已。……则是宋之文统与宋之道统,皆自伯长倡之,伯长之文必非无 关系之作也。今其集亦未见于世。马端临《通考》,有《穆修集》三卷,而近日焦弱侯太史亦列其目于《经 籍志》,与端临所考数正合。则是集固未尝亡于海内也,特未有好事者为之流布耳。嗟乎,古文之存于今
者鲜矣!藏书之家,秘之而不以示人;剞劂之家,求之而不可遽得。两者不相与谋,则是古文终无流布之日,可叹也!即伯长一人推之,其余可知!
故弟以宋世之集亦不易得,而况于唐人。唐人之集,如孙樵、刘蜕诸人之尚存者,犹且隐显于时,而况于侯喜、吴武陵辈之著述乎?望仁兄留意广为搜罗次第受梓当必有起而助之以成千古之快举者矣因事漫及颇觉琐琐。一切寒温不悉,惟谅。
(略有删改)
【注】①雠校(chóujiào):校对文字。②剞劂(jījuē):刻镂用的刀凿,这里指雕刻印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荷以新刻《孙可之集》见惠 见惠:赠送给我
B.而他氏之目,则俱无之     目:眼中
C.使微者赖之以复显 微:隐没
D.伯长矫杨、刘骈丽之习     矫:纠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不足传者无论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犹恐传之未久   不知东方之既白
C.求之而不可遽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故弟以宋世之集亦不易得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称赞侯喜,柳宗元称颂吴武陵,原因在于韩、柳认为侯、吴两人都有超过当时常人的道德智慧。
B.即使是韩愈、柳宗元所赞赏推崇之人的文集到现在都不流传了,其它不流传的文集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C.作者认为吴众香及时刻印唐人文集,避免了部分文集的残缺及失传,所以对此举动表示了肯定和赞美。
D.作者认为唐宋古文在今天保存、流传很少的原因之一,是收藏者与雕刻印刷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望 仁 兄 留 意 广 为 搜 罗 次 第 受 梓 当 必 有 起 而 助 之 以 成 千 古 之 快 举 者 矣 因 事 漫 及 颇 觉 琐 琐 。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听其隐显,任其完缺,则其散亡也必矣。
(2)则是集固未尝亡于海内也,特未有好事者为之流布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史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練,穷方绝城,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阔,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问,有人持徐照《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帐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面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草。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处患困穷,而志不屈

(选自《古代散文选注》)

(简注)

①《金石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这本巨著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生的心血,著录了他们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片二千种,为目录10卷、辩证20卷、跋102篇,因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列于书首,李清照又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当时夫亡已六载,李清照个人生活又几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②建中辛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归:嫁给。③先君:死去的父亲,指李格非。丞相: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④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传说葛天氏时代人们性情纯朴,生活悠闲。⑤徐熙:南唐著名画家,善画花鸟草虫。⑥仰取俯拾:仰头取,低头给。指各项收人。⑦以事铅椠(qiàn):用在校勘书籍上。铅,指铅粉笔,用以改字。椠,书写用的木板。

(阅读指要)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介绍了他们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这是一篇风格清新、词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点主要在一个“真”字,李清照把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中,娓娓动人地叙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衷曲,使读者随着她的欢欣而欢欣,随着她的悲切而悲切,心驰神往,掩卷凄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穷方绝域(____________)
(2)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___________)
(3)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___________)
(4)字画完整,诸收书家(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已”与“不能自已”句中“已”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B.存者且愉生,死者长
C.可以大风、挛腕、瘘病D.君子日:学不可以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谓葛天氏民也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①后见古今名人书面 ②亲旧在馆阁
C.①无所出还之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D.①竭其俸入事铅椠 ②前辟四窗,垣堵周庭,当南日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描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过程其中有苦,亦有乐。
B.李清照的父亲当年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两人婚后过得很节俭。
C.有人拿来南唐徐熙的《牡丹图》,李清照夫妇把它留了两夜,终冈筹不到二十万钱,又还给了他,夫妇俩为此相对着惋惜惆怅了好几天。
D.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优患困穷,而志不屈。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从选材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六朝迄于南唐,皆偏据一方 类:大抵
B.由是声教所,罔间朔南     暨:到
C.此朕德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 绥:制止
D.欲上推宵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 旰:天色晚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朝指建都建康的南方六个朝代,按时间顺序依次是东晋、吴、宋、齐、梁、陈。《资治通鉴》将之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遂合称为六朝。
B.相传大禹铸造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重宝,此后“鼎”也就成为了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此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C.文中“中夏”代指全国。“夏”原本是史书中记载第一个王朝名称,后来也指古代中原地区;因与外族对应,又衍变为华夏、中国之意。
D.“逢掖之士”指儒生。逢掖是古代读书人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后代指儒生。用所穿之服代指学子的词汇还有“青衿”、“青衫”等。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2)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小题4】本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