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阳,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酈,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宜、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指楚庄王八年,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汉武帝之前采用这种纪年法的比较普遍,“庆历四年春”也是采用这种纪年法。
B.“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诚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己甚。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3 11:0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亷颇争列。已而相妇岀,望见亷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荆轲)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蕊王拜送于庭使使必用大王唯大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威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吏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齐等,同样
C.蔺相如止之曰   固:坚决地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  怪:责怪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君亡赵走燕
B.倚柱笑 箕踞
C.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日削月割,趋于亡
D.卒惶急不知所为   为击破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的起因是廉颇“争名位”,矛盾的发展是蔺相如舍人“请辞去”,矛盾的激化是廉颇宣言“必辱之”,矛盾的解决是蔺相如的退让和“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表白。
B.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C.《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刺客列传》选文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恐 惧 不 敢 自 陈 谨 斩 樊 於 期 头 及 献 燕 之 督 亢 之 地 图 函 封 燕 王 拜 送 于 庭 使 使 以 闻 大 王 唯 大 王 命 之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2】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跽”,既不同于“坐”也不同于“跪”。上古无坐具,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姿势相当于今天的跪,即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放在脚后跟上。
B.室内的坐次则以坐西向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坐东向西为最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的,其坐次和室内相同。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季父: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伯、季、仲、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好让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也。项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被”通 “披” ②“很”通“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B.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C.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D.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跟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
B.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C.河,最初的本义是指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能称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广义的河。
D.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楚国大将。
B.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的事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C.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而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D.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共同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处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的不满。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2)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威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淄。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余将印去不从人关然其贤有功于赵闻共在由皮故因环封三县。鄱君将梅絹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B.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C.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D.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人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即秦三世姓赢,名子婴。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B.沛公,即汉高祖刘邦。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县,被称为沛公。秦灭亡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C.百越,又称百粵、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粵各地,统称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D.万户侯,汉制称食邑满万户的侯爵。“侯”是古代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的第三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目光短浅。当他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时,又怀念故乡,因此拒绝在关中称霸的建议。
B.项羽心胸狭窄。当他听到有人评价他如“沐猴而冠”时,就用锅煮死了说这句话的人。
C.项羽分封诸侯。灭掉秦后,项羽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为王,如封战功卓越的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个县。
D.项羽三分关中。他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断沛公东出之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B.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C.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D.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跟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
B.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C.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河,最初的本义是指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能称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广义的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的事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B.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楚国大将。
C.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而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D.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共同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处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的不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2)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