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节选自《明史·曾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B.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C.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D.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C.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D.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C.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2)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4 11:0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六岁日诵书一卷。及长,以博洽名,最善王守仁学。举嘉靖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方士初进用,贞吉请求真儒赞大业。执政不怿,因请急归。还朝迁中允,掌司业事。

俺答薄都城,谩书求贡。诏百官廷议,贞吉奋袖大言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既许贡则必入城,倘要索无已,奈何?”徐阶曰:“君必有良策。”贞吉曰:“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录周尚文功以励边帅,出沈束于狱以开言路,轻损军之令,重赏功之格,遣官宣谕诸将,监督力战,退敌易易耳。”时帝遣中使廷臣,日中莫发一语;闻贞吉言,心壮之。谕严嵩曰:“贞吉言是,第不当及周尚文、沈束事耳。”立擢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给白金五万两,听随宜劳赏。初,贞吉廷议罢,盛气谒严嵩。嵩辞不见,贞吉怒叱门者。适赵文华至,贞吉复叱之。嵩大恨。及撰敕,不令督战,以轻其权,且不与一卒护行。时敌骑充斥,贞吉驰入诸将营,散金犒士,宣谕德意,明日即复命。

隆庆初,起礼部左侍郎,掌詹事府。贞吉年逾六十,而议论侃直,进止有仪,帝深注意焉。三年秋,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贞吉入谢,奏:“朝纲边务一切废弛,臣欲捐躯任事,惟陛下主之。”帝益喜。会寇入大同,总兵官赵岢失事,总督陈其学反以捷闻,为御史燕如宦所发。贞吉欲置重罚,兵部尚书霍冀仅议贬秩。贞吉与同官争不得,因上言:“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臣老矣,效忠无术,乞赐罢。”不许。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辩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贞吉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万历十年卒,赠少保,谥文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B.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C.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D.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士指方术之士。古称访仙炼丹求长生不老的人。泛指从事医巫、星相职业的人。
B.言路谓臣子向君王进言的途径。开言路则指创造好的条件,让臣子得以发表意见。
C.朝纲为封建朝廷所制订的法度纲纪,处于指导政治时务的地位。亦可指朝廷本身。
D.贬秩是革除官吏的职位。秩,本义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贞吉好学知名,尤擅长王守仁的学问。他反对朝廷重用方士,上书请用儒士辅佐朝政,得罪了权要。
B.赵贞吉仗义敢言,面对来犯俺答的无理要求,他引经据典,直陈抗敌良策,明嘉靖帝完全认同他的话。
C.赵贞吉任事勤政,掌管詹事府事务,他议论梗直,举止有礼,隆庆帝关注他并命他参与朝廷机要政务。
D.赵贞吉严法守正,对战事不利的总兵和谎报军情的总督,他力主严惩,争论不得,宁愿辞官也不曲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帝遣中使廷臣,日中莫发一语;闻贞吉言,心壮之。
(2)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铎,字鸣治,浙江太平人。天顺末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性介特,力学慕古,讲求经世务。

成化九年校勘《通鉴纲目》,上言:‚今天下有太平之形,无太平之实,因仍积习,废实徇名。曰振纲纪,而小人无畏忌;曰励风俗,而缙.绅.弃廉耻。饬官司,而污暴益甚;恤军民,而罢敝益极。减省有制,而兴作每疲于奔命;蠲免有诏,而征敛每困于追呼。赏竭府库之财,而有功者不劝;罚穷谳覆之案,而有罪者不惩。是则诚可忧也。愿陛下以古证今,兢兢业业,然后可长治久安,而载籍不为无用矣。帝不能从。

时塞上有警,条上备边事宜,请养兵积粟,收复东胜、河套故疆。又言: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语皆切时弊。秩满,进侍讲,直经.筵.。遭两丧,服除,以亲不逮养,遂不起。

弘治初,言者交荐,以原官召修《宪宗实录》。三年擢南京国子祭酒。明年谢病去。家居将十年,荐者益众。会国子缺祭酒,部议起之。帝素重铎,擢礼部右侍郎,管祭酒事。屡辞,不许。时章懋为南祭酒,两人皆人师,诸生交相庆。居五年,引疾归。

铎经术湛深,为文章有体要。两为国子师,严课程,杜请谒,增号舍,修堂室,扩庙门。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属;诸生贫者周恤之,死者请官定制为之殓。家居好周恤族党,自奉则布衣蔬食。正德五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节选自《明史·谢铎传》)

注:公廨,旧时官员办公的场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B.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C.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D.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明、清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进士当中选择有潜质的人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明代属于特权阶层。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他官充任或兼任。明代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制度化。
D.诸生,汉时指儒生,明清时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铎淡泊做官。他因为亲不及养,在服丧结束后不去就职;曾称病辞去南京国子祭酒;后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推辞不掉才勉强答应。
B.谢铎敢于直言进谏。他借助校勘《通鉴纲目》的机会,提醒皇帝当今天下太平只是有名无实,要以古鉴今,兢兢业业,不要废实徇名。
C.谢铎关心边境安危。他条陈上疏边防措施,建议朝廷养兵积粟,收复疆土;同时指出戍边将帅营私是导致三军怨愤的原因,切中时弊。
D.谢铎自律有仁德之心。他生性孤高,不随流俗;作为国子师,他杜绝私人请托,生活简朴布衣蔬食,却喜欢体恤周济聚居的同族亲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饬官司,而污暴益甚;恤军民,而罢敝益极。
(2)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属;诸生贫者周恤之,死者请官定制为之殓。

同类题3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军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平之。移镇西宁。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报可。宣德初,昭以卫军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上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从之。五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之。长驱至曲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外。捷闻,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至阔台察军,俘获甚众。进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寻进右都督。时阿台、朵儿只伯数寇边。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三年复右都督,八年以老召还。明年卒:
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 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
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充总兵官充:担任B.捷闻,玺书慰劳闻:听说
C.东抵绥德二千里抵:到达D.时平则将略无由见见:通“现”,表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中土,则指中原地区。
C.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 ”即指永乐八年、宣德七年春。
D.“赞”,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罕果叛
B.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罕果叛
C.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罕果叛
D.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罕果叛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年间,史昭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和总兵官。他在镇守凉州时平定了土军老的罕和虎保的叛乱。
B.史昭驻防西宁时,因戍守将士无暇耕种土地,便向朝廷请求允许随军家属愿意耕田者耕种土地以补充军粮,得到朝廷的应允。
C.史昭驻防宁夏时因宁夏孤悬河外,经向朝廷请求,增设了哨马营和烽火台,大大巩固了边防,史昭也很快被提拔为右都督。
D.史昭曾被兵部尚书王骥等检举,但朝议认为他戍守边境长久。光镇守西宁就长达20年,又加熟悉带兵打仗,就没有更换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
(2)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丁父忧,诏令起复,三寻不就。帝遣使宣意,遂视事。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小题1】对下列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中饱而不  贷:饶恕
B.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 贡献:纳资进献
C.石亨贤曲护 谮:诬陷、中伤
D.帝遣使宜意,遂视事    视事:任职、就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    则或咎其欲出者
B.石亭、曹吉祥有贞争权    余四人拥火以入
C.贤请行宽恤之政  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D.尤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既自心为形役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一名叫“解元”。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B.景泰二年,是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等。如《兰亭集序》“永和十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赤壁赋》“壬戌之秋”采用的是千支纪年法。
C.吏部,六部之一。除此以外,还有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和工部五部。明朝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侍郎为副职。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如欧阳修谥号“文忠”是官谥,陶渊明谥号“靖节”是私溢。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B.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C.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D.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才学。他曾考乡试第一,考中进士后,写正本十策呈给皇帝,皇帝常常将此本放在身边。他还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忠诚能干,很受皇帝信任。景泰年间上书言事,颇被采纳;英宗复位以后,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宗即位后,他照样得到了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遭到权臣石亨等人的诬陷忌恨,都能够始终如一,从不避讳。
D.李贤为政识大体。尤其把爱惜人才、广开言路作为国家的急务。深得皇帝倚重,皇帝遇事常常向他征询意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 /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是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