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鼎,字周器,永新人。正统七年进士。明年,都御史王文以御史多阙,请会吏部于进士选补。帝从之。尚书王直考鼎及白圭等十余人,晓谙刑名,皆授御史。而鼎得南京。寻改北,巡按山西。
时英宗北狩,兵荒洊臻,请蠲太原诸府税粮,以苏其困。也先请和,抗言不可。寻以山东、河南饥,遣鼎巡视,民赖以安。律,官吏故勘平人致死者抵罪,时以给事中于泰言,悉得宽贳。鼎言:“小民无知,情贷可也。官吏深文巧诋,与故杀何异?法者,天下之公,不可意为轻重。”自是论如律。
景泰四年,疏言:“巡按所系尤重,毋使初任之员,漫然尝试。其余百执事,皆当慎择而久任之。”帝颇嘉纳。未几,复言:“国家承平数十年,公私之积未充。臣请痛抑末技,严禁游惰,使归南亩,裁冗员以省虚糜,开屯田而实边,料士伍而纾饟。专以务农重粟为本,而躬行节俭以先之,然后可阜民而裕国也。”章下户部。尚书金濂请解职,帝不许。鼎言亦不尽行。
逾月,以灾异,偕同官陈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罢其尤,用清政本。”帝善其言,下诏 甄别,而大臣辞职并慰留。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鼎居官清勤,每考为天下最。御史练纲以敢言名,而鼎尤善为章奏。京师语曰:“左鼐手,练纲口。”自公卿以下咸惮之。鼎出为广东右参政。会英宗复位,以郭登言,召为左佥都御史。逾年卒。
(选自《明史·左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
B.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
C.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
D.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
A.“改”改任官职,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表调动官职的词还有:迁、徙、调、转、出、人等。 |
B.“景泰”是明朝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背死弹劾。 |
D.“最”指“殿最制”的一种,“殿最”表明考核政绩或军工的高低和先后顺序,上等称“最”,下等称“殿”。 |
A.左鼎情系民生,心系百姓。连年兵荒,他上书请求减免税收,以缓解百姓的困苦;山东河南闹饥荒,他派人巡视察看灾情,使百姓能够安定下来。 |
B.左鼎忠于朝廷,建言献策。他建议谨慎选择官员,重视农业生产,裁减冗杂人员,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
C.左鼎光明正大,耿直磊落。也先求和,他直言进谏。因为灾害怪异,他和同官陈述纠正弊端抚恤人民的七件事。还进谏应罢免最严重的奸恶邪僻的大臣。 |
D.左鼎熟知刑律,秉公执法。他反对滥用职权,坚持依法办事。他还善写文章,在京城,他和练纲享有“左鼎手,练纲口 ”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