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

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①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

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

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①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B.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C.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D.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都取字。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典制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惯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宏年轻有为,博学多才。他年纪轻轻就高中状元,对国家旧制非常熟悉,进入仕途先后历经四位皇帝,担任多个官职,颇受重用。
B.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明世宗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
C.费宏和蔼平易,深得圣宠。费宏提携后学,做事有分寸,深得圣心。费宏请辞时皇上极力挽留,后来还赐给他银质勋章,他死后倍享殊荣。
D.费宏遭人嫉恨,被迫辞职。张璁、桂萼等人嫉恨费宏,多次弹劾他,最终费宏是因为被张璁、桂萼等指使的奸人王邦奇诬告,才被迫离开朝廷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
(2)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04:0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五事,帝不能尽用。进礼科都给事中。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守桐不下。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十二月,诸城并全。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灾伤,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泊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国维连复富阳、于潜等地,联合方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诸营,为持久计。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六月国维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泊/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B.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泊/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C.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泊/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D.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泊/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通过殿试录为三甲的,都称进士。
B.“漕运”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
C.“献俘”是一种军礼,军队凯旋,向皇帝敬献战俘,以示战功。
D.“檄”是一种重要文书,其用途主要是任命各级官员、征召晓谕或声讨揭发罪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国维不畏强权、心系国事。在刑科给事中任上,弹劾魏忠贤的同党,还陈奏了关乎国家的政事,其忠诚为国之心可鉴。
B.张国维忧患国事、善于用兵。流贼侵犯桐城,官兵覆没,国维一夜之间须发变白;流贼围攻多地,国维调度有方,最终保全诸城。
C.张国维治灾有功、心系灾民。下辖之地有灾情,他为民请命,还筑城、建塘、修堤,因这些举措,山东闹饥荒时,救活了不计其数的灾民。
D.张国维全力抗清、宁死不降。他联合多位将领,打算与清军打持久战,顺治三年, 诸军缺饷溃败,张国维看局势难支,就作绝命词后赴水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礼科都给事中。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
(2)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洪武中,自国子生授江都知县。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持所束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偕见任如府谭友德同涖府事。寻擢本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带办事。明年五月复官。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十九年将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车挽运。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饷。

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召见,言时政得失,且请严饬武备。帝嘉纳之,遂留行在兵部。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征军匠家口隶锦衣卫。本言:“军匠二万六千人,属二百四十五卫所,为匠者暂役其一丁。若尽取以来,家以三四丁计之,数近十万。军伍既缺,人情惊骇,不可。”帝善本言。时马大孳息,畿内军民为畜牧所困,本请分牧于山东、河南及大名诸府。山东、河南养马自此始。 四年命兼太子宾客。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六年病卒,赐赙三万缗,葬祭甚厚。

本廉介有执持,尚刻少恕。录高煦党,胁从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赐之。独本案设陶器,谕曰:“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本顿首谢,其为上知如此。

(节选自《明史·张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
B.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
C.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
D.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调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太子”是古代对储君的称谓,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常用“东宫”借指太子。
C.“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六部制初创于隋,完善于唐,直沿用至清末。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漕。
D.“顿首”,古代交际礼仪。先跪直,拱手,叩头至地,头顿地即拍起,故曰顿首;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本很得赏识,颇受优待。任工部左侍郎时,接连犯有过失,皇上都宽宥了他的罪过没有追究。他病逝后,皇上赐给丧资三万缗,葬祭很丰厚。
B.张本敢于谏言,不畏权贵。被仁宗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请求严整武备。皇上采纳了建议。蔡信要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遭到他的反对。
C.张本效忠朝廷,刚介严厉。他奉命总督北河运输时,亲自巡视,订立制度,使舟行无阻。登记朱高煦党羽时,受威胁而被迫跟从的人也多不得免。
D.张本为官清廉,时号“穷张”。成相知道他廉洁,在宴请近臣时,给别人都摆设银器并把银器赏赐给他们。唯独给张本的案上摆放陶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
(2)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退具疏言:“臣书生素矢忠义,遭遇圣明,日夜为陛下忧念天下事。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臣所知申甫有将才。臣愿仗圣天子威灵,与练敢战士,为国家捍强敌,惟陛下立赐裁许。”

甫阵亡,声耻无功,请率参将董大胜兵七百人,甫遗将古壁兵百人,及豪杰义从数百人,练成一旅,为刘之纶奇兵,收桑榆之效,不许。俄以清核军需告竣,奏缴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东江自毛文龙被杀,兵力弱,势孤。声因东宫册立,自请颁诏朝鲜,俾联络东江,张海外形势。帝虽嘉其意,亦不果用。

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臣愿自今间日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岁月既久,品量毕呈。”帝未及报,声再疏恳言之,终不用,遂屡疏乞归。

福王立于南京,超擢声左佥都御史,声坚不起。大清兵破南京,列郡望风迎降。声纠集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应之。乃遣使通表唐王,授声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诸道军。拔旌德、宁国诸县。九月下旬,徽故御史黄澍降于大清,王师间道袭破之。

声被执至江宁,语门人江天一曰:“子有老母,不可死。”对曰:“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遂偕死。唐王声礼部尚书,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金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
B.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
C.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
D.今兵逼京畿/不得不急为君父用/今天下草泽之雄/欲效用国家者不少/在破格用之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其词源于东汉,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世一般指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B.御,会意字,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本义是驾驶车马,后指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
C.台谏,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谏议大夫等为谏官,明初两者开始合流。
D.赠,古代朝廷给功臣的先人或本人加封爵位官职称为“赠”,文中金声被唐王加封为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声好学多才,心忧国政。他精通科举学问,名倾一时;慷慨激昂,向皇帝进言请破格录用人才。
B.金声屡次进谏,疏陈时政。他请求皇帝收练军队,按律定罪,罢免受斥,扩张海外,均不被采纳。
C.金声组织抗清,大义凛然。南京被破,多都投降,他以左佥都御史身份纠集士民保绩溪,扼六岭。
D.金声不屁而死,气节高尚。他兵败被押至江宁,不愿降清,与门人天一一同殉节而死,谥号文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书生素矢忠义,遭遇圣明,日夜为陛下忧念天下事。
(2)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鼎,字宗器,陕西咸宁人。家贫力学,举乡会试第一。正统四年,殿试第二。授编修。久之,与侍讲杜宁等十人,简入东阁肄业。鼎居侍从,雅欲以功名见。尝建言修饬戎备、通漕三边二事。同辈诮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将寇京师,诏行监察御史事,募兵兗州。景泰三年,进侍讲兼中允。五年,超擢户部右侍郎。天顺初左。陈汝言谮之。帝不听。三年冬,以陪祀陵寝不谨下狱,赎杖还职。帝尝命中官牛玉谕旨,欲取江南折粮银实内帑,而以他税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马牛刍乏,议征什二,又以民艰力沮。皆报罢。七年,尚书年富有疾,诏鼎掌部事。成化四年,代马昂为户部尚书,而以翁世资为侍郎。六年,鼎言:“陕西外患四寇,内患流民。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 请暂设监司一人,专领其事。其愿附籍者听之,不愿者资遣。兼与守臣练士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患。”诏从之。湖广频岁饥,发廪已尽。及是有秋,用鼎言,发库贮银布,易米备灾。淮、徐、临、德四仓,旧积粮百余万石,后饷乏民饥,辄请移用,粟且匮。鼎议上赎罪、中盐、折钞、征逋六事行之。由是诸仓有储蓄。寻加太子少保。鼎居户部,持廉,然性颇拘滞。十五年秋,给事御史劾鼎非经国才。鼎再疏求去。赐敕驰驿归,命有司月给米二石,岁给役四人,终其身。大臣致仕有给赐,自鼎始也。卒,赠太子太保,谥庄敏。子时畼,进士,累官侍讲学士。多识典故,有用世才。时敷,举人,庐墓被旌,官兵部司务。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
B.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
C.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
D.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丘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最高的一级,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B.转,古代指官职的调任,无所谓升降;“迁”指升职,而“谪”是指贬官,降职并外调。
C.疏,即奏章,是古代大臣向帝王进言的文书,包括章、表、状、札子等。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泛指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鼎勤勉奋进,志于仕进。他家境贫寒,却发奋学习,取得乡试、会试第一名,后又考取进士,出仕后想凭借功名见称于世。
B.杨鼎为民着想,受到器重。因牛马缺少草料,朝廷欲征收赋税,他以百姓艰难上报停止;他多次为朝廷建言献策,多被采纳,受到重用。
C.杨鼎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他性格刚直,敢于抵制朝廷或上司不恰当的决定;任户部官职时,一直坚守廉洁的品质。
D.杨鼎家教谨严,教子有方。由于杨鼎严格要求,他的两个儿子都考取功名,走上了仕途,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辈诮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将寇京师,诏行监察御史事,募兵兖州。
(2)湖广频岁饥,发廪已尽。及是有秋,用鼎言,发库贮银布,易米备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文诏,大同人。勇毅有智略。从军辽左,积功至游击。贼渠王嘉胤入据河曲。崇祯四年四月,文诏克其城。嘉胤脱走,转掠至阳城南山,文诏追及之,其下斩以降,以功临洮总兵官。点灯子自陕入山西,文诏追之,及于稷山,谕降七百人,点灯子伏诛。李老柴陷中部,会文诏西旋,馘(guó)老柴,与游击左光先分剿余党,皆大捷。红军友、杜三、杨老柴者,神一魁余党也,屯镇原,将犯平凉。檄甘肃总兵杨嘉谟扼之,贼走庆阳。五年三月,文诏大战西濠,斩千级,生擒杜三、杨老柴。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

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文诏乃纵反间,鲐其党,杀红军友,遂蹙败之水落城,殄其众。关中巨寇略平。巡抚御史汇奏首功,文诏功第一,承畴不为叙。巡按御史昊址推奖甚至,疏复上,兵部抑其劝,卒不叙。吴姓荐文诏知兵善战,请用之晋中。当是时,河南祸尤剧,敕文诏驰剿河南贼。蛀复抗疏力争,请令先平晋贼,后入豫,帝不许。而文诏以姓有恩,竞取道太原,为姓所留。已而闯王、八大王诸贼犯风翔,前锋中军刘弘烈被执,文诏闻之,嗔目大骂,亟诣承畴请行。承畴喜曰:“非将军不能灭此贼!”丈诏乃以三千人自宁州进,贼伏教万骑合围,矢猬集。有小卒缚急,大呼日:“将军救我!”贼中叛卒识之,恭贼曰:“此曹总兵也,”贼喜,围益急。文诏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斗数里。力不支,拔刀自刎死。承畴闻,拊膺大哭,帝亦痛悼,赠太子太保、左都督,赐祭葬。文诏忠勇冠时,称明葭将第一。其死也,贼中为相庚。

(节选自《明史·曹文诏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B.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C.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富用被执/
D.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与升相同,都是指官员由向高级的升迁;超擢、超迁则为越级破格提升。相反,罢、免、解、 黜、滴、夺指官员因为过失而被解除职务。
B.兵部,是六部中掌管选用武官及军籍、军械、军令等事务的部门。隶属于“三省”中的尚书省,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合称为“东宫三师”,部是太子的老师。太保又与太师、太傅合称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D.古代贵族男子常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作为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字后加“甫”或“父”表男性。排行中,伯是老大,而不管少于或多于四个,季都是最末,明季即为明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文诏有勇有谋,却无论功之赏。他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用计平定关中贼寇,但在论功行赏时,却屡遭他人抑制。
B.曹文诏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他立下了攻克被贼寇占领的城池,杀死贼将王嘉胤,消灭反贼点灯:-并招安七百余众等赫赫战功:
C.曹文诏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他为报吴牲知遇之恩,违背圣意,去太原平定贼寇,在风翔之战中,听闻将士被捕,主动请缨击敌。
D.曹文诏坚毅顽强,宁死不屈。他在陷入敌人包围,被叛兵出卖的绝境下,仍坚韧不屈,以一敌十,最后体力不支自刎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老柴陷中部,会文诏西旋,馘老柴,与游击左光先分剿余党,皆大捷。
(2)而文诏以牲有恩,竟取道太原,为姓所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