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七事,言太子诚敬孝谨无他,帝悦。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曲宴濙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王文恶林聪,文致其罪,欲杀之。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对曰:“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聪由是得释。
英宗复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赐玺书、白金、楮币、袭衣,给驿,官其一子锦衣,世镇抚。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选自 《明史•胡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B.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C.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D.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迁”与文中的“授”“ 擢”“ 转”“ 进”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指贬官。
C.“北狩”,一是指到北方狩猎,二是指向北进军,三是指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文中采用的是第三个义项。
D.“中外”,在文中指朝廷内外或中央与地方的意思,此外该词还有“内心与外表” “中国和外国”等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濙忠于朝廷。他曾上书太子监国七事,据实陈奏;英宗北狩时他反对南迁,与于谦联合,使朝廷内外有了坚定的心志。
B.胡濙备受器重。皇帝曾派他暗访建文帝的情况;太子监国时,汉王制造谣言诽谤太子,皇帝又派他查访此事;皇帝曾设宫中私宴宴请胡濙等人。
C.胡濙德高望重。他年高德劭深受朝臣称赞,包括皇帝在内都对他敬重有加。
D.胡濙屡任要职。他在将近60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左侍郎、太子太傅、太保等职。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02:3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日:“龟山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疚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对日:“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日:“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选自《明史·陈献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B.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C.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献章教其弟子李承箕,只是与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却对“道”只字不提,时间长了,李承箕竟也有所领悟,辞别而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日:“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完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小题1】下列对史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B.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C.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D.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军,官职名,东汉末有“参某某军事”,简称“参军”;晋以后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称经略为参军。
B.光禄官,光禄寺所属官员,如光禄寺卿、少卿、丞、主簿。南北朝时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
C.洪武,年号,明朝以后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
D.丙戌.此处指中国历法上白古以来一直使用的干支纪年法。“丙”为天干,“戌”为地支。前一位是乙酉,后一位是丁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皇后敢于劝谏。朱元璋听信杨宪诬告,决定要诛杀郭景祥的儿子,幸亏马皇后劝说,后经察访。避免了一桩冤案。
B.马皇后公正明辨。皇帝生宫人气,她将官人交付宫正司处理;朱元璋想分封她的族人,她坚决拒绝,认为这不合律法。
C.马皇后体恤民情。每当遇到灾年,她就率领宫人吃粗茶淡饭,为民祈祷,且告诉皇帝赈灾救济不如事先有积蓄准备。
D.马皇后仁慈宽厚。她不忍因自己生病难以治疗而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任用贤臣,察纳忠言,利益苍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
(2)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沐春,景春,材武有父风。年十七,父英征西番,春从之。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贼困甚。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宁远酋刀拜烂依交趾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来奔。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春帅五百骑救之。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乘胜击崆峒寨,亦溃。前后降者七万人。将士欲屠之,春不可。干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未发而春卒,年三十六。谥惠襄。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开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祀之。
(节选自《明史·沐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B.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C.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D.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女成年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姻娅,亲家和连襟,两婿互称曰姻,婿父称娅。后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C.交趾,中国古地名,在越南北部一带。《滕王阁序》里王勃的父亲曾任交趾县令。
D.祠,多为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先、先贤或有功德的人的祠堂庙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沐春勇当先锋,因功受任。他跟从沐英征讨西番、云南,平定江西贼寇,总是冲锋在前。他因一次又一次立下战功,而被授任为后军都督府佥事。
B.沐春很有谋略,克敌制胜。阿资叛乱,沐春分析敌情,提出具体降敌措施:分路逼近,精兵埋伏,用羸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
C.沐春面对降敌,宽大为怀。他在几次战斗中,致使敌兵溃败逃跑,先后投降的有七万人。面对众多投降的敌人,将士们要杀掉他们,他却不同意。
D.沐春大兴农田,赢得民心。他在家乡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河灌溉干涸农田几万亩,使五千多户农户恢复生产。他死后,这些农户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2)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从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B.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C.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D.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賜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刑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D.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在文中,皇帝照顾魏源有足疾,此两日朝见即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心存正义,勤政爱民。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赋税。
B.魏源颇有作为,深得信任。他成功整治大同、宣府等边务,皇帝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
C.魏源治政有力,却遭弹劾。治边时,请求换掉不称职的官员,却被谏官以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弹劾。
D.魏源断案平缓,崇尚宽和。在刑部任职时,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奏请停止,得到皇帝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曰:“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
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
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
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孝的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
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因罪被罢官,或在考评中被黜斥,或被当时大
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有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
但在监狱中三次上书陈述宸濠的罪状,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