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会试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4 12:0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教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献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教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羞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捂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贫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被举应试的士子。举人在唐代意即应举之人,在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旧时有将举人称为举子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苏轼自己以身作则,过家门不人,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B.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王安石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在朝堂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也很愤怒,苏轼就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175余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
B.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
C.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
D.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B.兼知重庆府,“兼”指官员同时担任多个职务。兼任其他官职的词语还有:判、领、摄、行、署、权等。
C.播州,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播州历史悠久,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始设播州府。播州一直存在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961年。
D.明公,是对有名位者的尊称,往往是作臣下(或寄人篱下的客卿)的对“主公”的尊称。公”是爵位,“明”是明理,明智的意思。 到后来,“公”逐渐就越来越没有公爵的意思了,意思也朝着尊称这个方向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D.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2)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注:①范文虎,原为宋大将,投降元军,又成元大将。②自经:自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B.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C.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D.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冗官,泛指闲散无事的官吏。宋代冗官泛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昏庸腐败。
C.吏胥,职官名,指古代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
D.太守,古代一种地方官职,一般为郡一级行政区的长官。文中是赵良淳用以自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淳是原丞相赵汝愚的曾孙,少时求学于乡贤,具有良好素质。任官后办事精明干练,后经朝廷考察荐举符合标准,改调到分宁县任行政长官。
B.赵良淳在分宁县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一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树立榜样,一面对称霸地方、为非作歹、桀骜不驯的人施以法治,使社会风气稍有改变。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频发,他不同意用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众人丢下武器归家,效果良好。
D.赵良淳在安吉防守战中组织抗击元军,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军进入,良淳见大势已去,命士兵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不愿逃命,自杀尽忠,舍生取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2)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尧佐,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邦,迁秘书郎、真源知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召还,直史馆、寿州知府。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徙河北,母老祈就养,召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坐置等误降官,监鄂州茶场。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进枢密直学士、河南知府,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太后崩,执政多罢,以户部侍郎知永兴军。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改庐州知府,徙同州,复徙永兴军。
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其未毁者,愿敕州县完护之。”徙郑州。既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灾异数见,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B.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C.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D.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l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C.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
D.致仕:任命,授予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佐担任寿州知府遇凶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给饥饿的老百姓食用,手下的吏人也自发捐献大米,以此赈济了数万百姓。
B.尧佐任京西转运使时,因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他怜惜百姓,奏请朝廷不仅免除当地百姓税收,还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
C.祥符知县陈诂治下太严,手下的官吏逃走使县为之一空,太后大怒,要惩处陈诂,尧佐据理力争,最终使陈诂得以免罪。
D.太后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长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尧佐进言希望没有被毁坏的能得到完整保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2)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元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文艺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   用:任用。
B.人或少忤你     忤:触犯,冒犯。
C.众议属二君     属:交付,委托。
D.不果立也。     果:实现。
【小题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官”,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于隋朝。至唐,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唐宋元明清各州府均设置判官。
B.“哀宗”即金哀宗完颜守绪,金国第九位皇帝。“哀”是谥号,像“成、桓、昭、穆、景、明”一样表示对皇帝的褒奖和同情。
C.《滹南遗老》书名是以作者的名号来命名的,因为作者自称“滹南遗老”;古代有些著作以官名来命名,如《杜工部集》;也有以郡望来命名的,如《韩昌黎集》。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从小就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进入仕途后,爱护百姓,深受百姓欢迎和爱戴,以至他离任时百姓们都依依不舍。
B.崔立发动兵变,一些小人就附和他,请王若虚为崔立写功德碑文,王若虚坚守人格,誓死不从,直接回绝了翟奕的无耻要求。
C.翟奕等人仗恃崔立的势力作威作福,人们稍微有不合他心意的地方,马上就被他罗织罪名加以屠杀,因此王若虚也作好了死的准备。
D.金朝灭亡后,王若虚穿着百姓的衣服回到镇阳,在和好朋友东游泰山的时候,发现这里风景美丽,于是支开自己的儿子,自己在山石上瞑目而逝。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2)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3)虽然,我姑以理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