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乾祐末,汉隐帝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可自免。”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薄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薄无差,周祖尤倚重焉。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侍中。仁浦性宽厚,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教之,全活者众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B.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 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C.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D.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院,古代官署名,掌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等,宋朝时为最高军事机构。
B.科第,科举考试。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现于汉武帝时期。
C.太祖,古代帝王庙号,常见于开国皇帝,多为创基业者,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仁浦为人正直,不肯侍奉降将。他在晋末做小史时正直谨慎无人能比,契丹进入中原时魏帅杜重威想留他任职,他因重威是降将而连夜逃走投奔汉祖。
B.魏仁浦足智多谋,助周太祖成事。在汉隐帝欲杀害周太祖时,他建议周太祖修改诏书,以激起将士们的愤怒,免去灾祸,周太祖听从了建议,取得了成功。
C.魏仁浦熟习政务,牢记将名兵数。周太祖曾问他各州屯兵的数量和将校姓名,他提笔即在纸上写成奏疏,核对名册竟没有一点差错,周太祖特别倚重他。
D.魏仁浦宽容仁厚,以德报怨被赞。汉隐帝宠臣贾延徽曾多次诬陷他,险些使他遭遇不测,然而当贾延徽被擒后他不仅不报私怨,还保全贾延徽,被赞为长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
(2)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30 11: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大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大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便殿奏事,大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解褐,是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即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C.吏部,古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起复,又称夺情,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辞去洪州通判之职之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就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所有弊端。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皇上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痩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宼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己,营田之议遂寝。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宦。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小题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岳飞对将士们关爱有加的一组是
①课将土注坡跳壕,皆重铠习 ②卒有疾,躬为调药
③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之   ④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⑤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 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①⑤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这里指黄河,朔,为北方,河朔,是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故中国河朔书画院取此意定名。
B.漕运,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民间的部分财物经陆路和水路解往京师成其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
D.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授入查中,投中多者为胜,《醉籍亭记》中“射者中”即是对此游戏的描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东南民力,耗散极矣”这些言论,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曾亲自到河北迎接母亲归来;母亲生病时,他亲事汤药;母亲去世后,他多日口不进食。
C.岳飞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严格训练,严肃纪律,赏罚分明。训练出一支有胜无数,坚不可摧的岳家军。
D.岳飞以国家利益为重,如“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但是他性格正直刚烈,争论时不屈服于人,因此蒙受灾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2)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
四年七月,上章,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B.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翠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C.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D.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刀笔”,即刀笔吏,即掌管文案的官更,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C.“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
D.“右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规为人正直,敢于动真碰硬。曾经多次向朝廷检具别的官员,使冯样、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
B.陈规学识广博,才气过人,节俭平实,死去的时候竟然无钱安葬,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
C.陈规一向坚持原则,个人清正,让人信服,在朝廷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对于他的去世,很多人感到悲伤惋借。
D.陈规作风正派,从不徇私惜,很多人都因此记恨他,皇上也对他极为不满,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流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
(2)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少举《三传》,后为酆州摄官。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淳化中,转剑门都监。李顺之乱,分其党趋剑门,时疲兵数百人,正奋励士气以御之。会成都监军宿翰领兵投剑门,与正兵合,因迎击,大破贼数千众,斩首殆尽。奏至,太宗嘉之,诏书奖饬,并赐袭衣、金带,超正为剑州刺史、充剑门部署,翰自供奉官擢崇仪使、领昭州刺史。数月,正被疾,请寻医,至阙。疾愈,入对,上劳问久之,复遣还任所,赐以金丹、良药,授以方略,令招抚残孽,慰勉遣之。
初,川贼甚盛,朝议深以栈路为忧,正以孤军力战挫贼锋,自是阁道无壅,王师得以长驱而入。贼众三百余,败归成都,自此沮气矣。后贼既诛,余寇匿山谷,恃险结集,剽劫为患。王继恩百计召诱不至,正谕以朝廷恩信,皆相率出降。未几,加峰州团练使,与雷有终并为西川招安使,代王继恩。
正木强好凌人,自谓平贼有劳,受人主知,无所顾忌。数面攻两川官吏之短而暴扬之,众积怨怒,多上章诉其不法者。太宗谓近臣曰:  “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盘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自全”乃赐手札戒谕曰: “言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不可不慎也。夫遇事辄发,悔不可及。傥自恃无瑕,而好面攻人之短,岂谓喜怒不形于色耶?当以和辑远民为念,斯尽善矣。”正上表谢。
真宗即位,改庄宅使。是秋,广武叛卒刘盱啸聚数千辈,略汉蜀邛州、怀安永康军。正与钤辖马知节领兵击败之,斩盱,平其党。后授左龙武军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分司西京。寻以本官致仕,赐全俸,仍以见缗给之。四年,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上官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白全
B.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白全
C.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白全
D.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白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传》,指春秋三传。即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又称《谷梁传》)。
B.超,是古代官员官职变动的一种,表示官员得到提拔。本文指破格提拔。
C.栈路,即栈道。指的是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
D.手札,是专指皇帝为示礼遇,亲手为臣子书写的书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正在平定李顺叛乱时英勇作战,立下功勋;受到太宗的嘉奖和赏赐。之后遭遇疾病,病愈后皇帝亲自慰劳、勉励他。
B.四川贼寇横行,苦于地势险峻,王继恩召诱无果;上官正宣扬朝廷的恩德和信誉,招降了山贼;不久便取代了王继恩。
C.上官正性格强硬,言辞刻薄。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吏,遭受众多官吏的指责。太宗为保护他,亲自写信警告他并让他白行上表请罪。
D.上官正屡立战功,受到朝廷的重用与皇帝的恩宠;退休后,被赐予全部俸禄,并且仍旧以现钱给予。
【小题4】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木强好凌人,自谓平贼有劳,受人主知,无所顾忌。
(2)傥自恃无瑕,而好面攻人之短,岂谓喜怒不形于色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曰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间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 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③山陵:此指营造陵墓。④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焕为官尽职,受到举荐。这年干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救济,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任婺源知县,得到三省的推荐,于是任舒州通判。
B.沈焕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认为国家有大悲,不能如此,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到学问。
D.沈焕去世后获得殊荣,友人多有评价。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赐谥号为端宪;丞相周必大高度评价他,舒璘则认为自己在师道尊严上不如沈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