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父余庆,三至廷试,不遂,因弃去。革颖悟,读书一再诵,辄记不忘。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真定主簿。察廉,迁韩城令。同知州事纳富商赂,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提刑司以为能。迁河北东路转运都勾判官、太原推官。丁母忧,起复,迁大兴县令、中都左警巡使、南京提刑判官、监察御史、同知昭义军节度事。丁父忧,起复,签南京按察事。

泰和六年,伐宋,尚书省奏:“军兴,随路官,差占者别注,阙者选补,老不任职者替罢,及司、县各存留强干正官一员。”革与签陕西高霖、签山东孟子元俱被诏,体访三路官员能否,籍存留正官,行省、行部、元帅府差占员数及事故阙员,老不任职,赴阙奏事。改刑部员外郎,调观州刺史兼提举漕运,陕西西路按察副使,大兴府治中。知府徒单南平贵幸用事,势倾中外,遣所亲以进取诱革,革拒之。

兴定元年,胥鼎自平阳移镇陕西,革以知平阳府事,权参知政事,代鼎为河东行省。是时兴兵伐宋,革上书曰:“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不纳。太原兵后阙食,革移粟七万石以济之。二年,宣差粘割梭失至河东,于是晚禾未熟,牒行省耕毁清野。革奏:“今岁雨泽及时,秋成可待。如令耕毁,民将不堪。”诏从革奏。

十月,平阳被围,城中兵不满六千,屡出战,旬日间伤者过半。征兵吉、隰、霍三州,不时至。裨将李怀德缒城出降,兵自城东南入。左右请革上马突围出,革叹曰:“吾不能保此城,何面目见天子!汝辈可去矣。”乃自杀。赠尚书右丞。

赞曰:《传》曰:“君子之言,其利博哉!”徒单镒拱扼一语而宣宗立,厥功懋矣。徒单镒为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算之人,其即康之谓矣。贞祐执政李革,可谓君子,其进退之际,有古人为相之风焉。

节选自《金史·卷九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徒单镒、孙即康、李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B.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C.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D.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发展至隋定型,唐时主要负责执行诏令,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权参知政事”中“权”即代理、暂代。“署、行、守、摄、假、迁”都有代理官职之意。
C.“赠尚书右丞”中“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D.“赞曰”中“赞”是史传类作品中作者或注家用来对作品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阐发观点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革聪明机敏,正直廉洁。他才华出众,过目不忘,拒绝权贵亲信的功名引诱,被朝廷赏识。
B.李革恪尽职守,奉公敬业。两次伐宋他均积极支持,认真递选官员,转运粮食,以救济金朝军队。
C.李革体恤民情,保护农耕。他考虑民意,上奏反对朝廷耕毁清野,意见最终为朝廷所采纳。
D.李革竭忠尽智,忠君爱国。平阳被围,他奋勇抵抗,城破之时,他放弃突围,自杀以殉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知州事纳富商赂,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提刑司以为能。
(2)徒单镒为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筲之人,其即康之谓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1 05:4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能,郓人也。少应募,隶云骑军,后选补日骑左射,又隶殿前班,七迁散员左班都知。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能时戍外藩,咸未有举者。太宗曰:“能材勇过人,朕可自保。”由是进用之。端拱二年,加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历殿前左班都虞候、领溪州刺史,加秩转马步军都军头。咸平三年,真拜黄州刺史。明年,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前阵钤辖。五年,知郑州团练使,复任威虏军。契丹入寇,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无惮色,大败其众,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契丹尝谋入钞,能侦知,即发兵逆击,生擒酋帅,殄灭殆尽。六年,改威虏军部署、知军事。士民诣阙下乞留能,诏嘉之。会浚顺安军营田河道以扼寇,徙莫州路部署。石普屯兵顺安之西境,诏能与杨延昭、田敏掎角为备。景德初,破敌长城口,追越阳山,斩首级、获兵器益众,诏赐锦袍、金带。复以所部御寇于顺安。六月,召拜防御使,复出为宁边军路部署。诏推能果略,再任以威虏,使副精兵伺敌动止。边人百余掠居民,树蕃僧为帅,能与田敏、杨勋合兵设伏击之,擒其帅。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明年,以自陈,特改官右骁卫大将军、虢州都监,累迁加领康州团练使。大中祥符八年,卒。录其子正为阁门祗候,靖为三班奉职。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B.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C.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D.契丹复人/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拱,是宋太宗在位期间的年号,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B.酋帅,古时称少数民族或者叛乱者的首领,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C.阙下,即宫阙之下,借指帝王居住的宫廷,在文中用来代指皇帝。
D.蕃,通“番”,周代指九州之外的夷服、蕃服,后泛指域外或外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能勇猛过人,年轻应征入伍。他年轻时便响应朝廷招募,得到多次升迁,由于戍守边境,没有受到诸军举荐,但其才能勇猛过人,得到太宗的器重。
B.魏能抗击契丹,屡屡大获全胜。面对强敌契丹的屡次入侵,他毫无惧色,与诸将一起冲锋陷阵,并运用计谋,大破敌军,杀敌无数,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C.魏能深得民心,受到朝廷嘉奖。他在职期间深得民心,以致离任之时使得百姓将士上京城向朝廷请求让他留任,皇帝为此下诏表彰他,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
D.魏能平定动乱,立下赫赫战功。边境一伙贼寇聚众掠夺,危害百姓,他与其他将领便合兵一处,设下妙计,击溃贼寇,并生擒其首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
(2)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颖,字公实,衡州西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溧阳主簿。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签判潭州。王佐为帅,负其能,盛气以临僚吏,颖约以中道,多屈而改为。及陈峒反,所擒贼多颖计策,帅上其功,曰:“签判宜居臣上。”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淀山湖,以泄吴松江,二水禁民侵筑,毋使逼塞大流,民田赖之。就迁提刑,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御史以介僻劾罢。除江西运判。江州德化县田逃徙太半,守乞蠲税,不报。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除淮东转运副使。初,水败楚州城,修补未竟,刘超欲移筑,颖入对言:“国家何苦捐百万缗为军帅幸赏地邪?”光宗从之。除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务场以额钞抵赏,阴耗饷计,二十年无知此弊者,颖究核得之,以所卖数论赏而总饷增羡。迁司农少卿、淮西总领。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内府宣限既迫,每移供军钱以应岁输。知泉州,升华文阁待制,请兴国祠以归。兴国祠满,除敷文阁待制,致仕。嘉定改元,召赴行在,进龙图阁待制、知婺州。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八。其在从班日,韩侂胄旧与周旋无间,方居叶中用事,而颖谢绝之。常言:“士以不辱身为重。”其为少宗正,而丞相赵汝愚适归,相遇于废寺,泥雨不能伸足,但僧床立语曰:“寄谢余参政,某虽去而人才犹在朝廷,幸善待之。”颖曰:“相公人才即参政人才也,使果贤,参政之责,非宰相之忧也。”余参政,端礼也。余继相,卒于善类多所全佑,颖之助云。

(选自《宋史·刘颖传》,有删改)

(注)①荒莱,犹草莱,亦指荒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B.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C.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D.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康,今天开封在六朝时期的名称。还曾用名越金陵、秣陵、建邺、应天等。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
C.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参政,“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是封建时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颖为政务实,得到上司赏识。对官员索取百姓的租税一事,刘颖提出建议,上司张浚高兴地接受了;刘颖在王佐手下任职,他的能力得到王佐的肯定。
B.刘颖为百姓办实事。他在浙西任职时,治理湖泊,禁止百姓在重要水域筑堤,百姓的田地有了依靠;任提刑时,偷偷进入监狱放走不该被拘禁的人。
C.刘颖精明强干,尽心尽职。务场的一些做法损害国家利益,他采取一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前任主管官员的一些做法有失体统,他就停止这件事。
D.刘颖刚直不阿,为人正直。他不会刻意去巴结权贵;被贬归乡的赵汝愚交待他转告已接替自己做丞相的余参政,要善待朝中人才,刘颖做到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秉,字孟节,歙州新安人。父谔,字昌言,南唐秘书丞、通判鄂州。宋师南伐,与州将许昌裔叶议归款,太祖召见,劳赐良厚,授右赞善大夫。太平兴国中,即西川转运副使。累迁荆湖、江、浙等道制置茶盐副使。

秉举进士,仪状丰丽,属词敏速,善书翰,太宗喜之,擢置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深为宰相赵普所器,以弟之子妻之。会有荐其才,得知郑州。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唐朝故事,南省首曹罕兼掌诰,多退为行内诸曹郎。至是,用此制,其后进改,多优迁首曹,遂隳旧制矣。

真宗嗣位,进兵部郎中、判昭文馆。时草叙用官制,有“顷因微累,谪于遐荒”之语,上览之曰:“若此,则是先朝失刑矣。”遂除秉左谏议大夫,连知颍、襄二州。丁母忧,起复,知河南府。景德初,徙河阳,换澶州。车驾将幸河上,道出韦城,秉迎谒境上,俾预从官侍食

召归阙,复判吏部铨,拜工部侍郎、同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纠察在京刑狱。出知永兴府,会祀汾阴,为东家留守判官,转礼部待郎,加枢密直学士,复知并州。将行,恳求御诗为饯,上为作五言赐之。

秉典藩府,无显赫誉,及再至太原,临事少断,多与宾佐博弈。虽久践中外,然无仪检,好谐戏,人不以宿素称之。好饬衣服,洁馔具,每公宴及朋友家集会,多自挈肴膳而往。家甚贫,常质衣以给费焉。

(节选自《宋史·张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
B.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
C.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
D.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文中是任命、授予官职的含义,与它意思相同的还有“拜”“授”“迁”等。
B.秩,在古文中可以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本文是后一种含义。
C.丁母忧,也称“丁内艰”。在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
D.军,在这里并不是指军队,而是指中国宋代行政区域名。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秉出身仕宦,其父曾受重用。宋师南伐时,张秉的父亲张谔归顺宋太祖,被授予右赞善大夫一职。其后还担任过转运副使、制置茶盐副使等职。
B.张秉才貌双全,得到皇帝赏识。他考中了进士,因仪表英俊,又文思敏捷,擅长写书信,得到了宋太宗的喜爱,在科举考试中被列为进士甲科。
C.张秉仕途通达,屡次担任要职。他从将作监丞、宣州通判开始步入仕途,之后多次担任京官和地方官,一直得到皇帝的信任,没有被贬谪的经历。
D.张秉不喜欢摆架子,又喜好洁净。他虽然长时间在朝中或京外做官,但不讲究礼仪,喜欢开玩笑,即使去参加朋友集会,也会带着自己的餐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迁监察御史,深为宰相赵普所器,以弟之子妻之。
(2)车驾将幸河上,道出韦城,秉迎谒境上,俾预从官侍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B.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C.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D.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正言。时执政颇与条成官,安世言:“祖宗以未,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_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徼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與,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海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B.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C.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词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D.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其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
B.右,古时就官位而言,左比右要高;就座位而言,左比右要卑,如“虚左以待”。
C.庙堂,指皇室太庙的明堂,主要是古代君王祭祀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也可指朝廷或帝王。
D.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安世谨遵师教,也能反躬自省。在吴守礼将要查办贪官司户之时,刘安世遵照司马光“不妄语”的教诲没有揭发,事后为自己的不诚实而自责。
B.刘安世痛斥奸人,嘴下毫不留情。他指责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贪天之功,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的人们将他们为“四凶”。
C.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的任用官员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
D.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平日在家也无倦怠之态,正襟危坐,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他的忠孝正直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2)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