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 ”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 ”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 ”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 ”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
②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5 11: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本中字居仁,元祐宰相公著之曾孙、好问之子。幼而敏悟,公著奇爱之。公著薨,宣仁太后及哲宗临奠,诸童稚立庭下,宣仁独进本中,摩其头曰:“孝于亲,忠于君,儿勉焉。”

绍兴六年,召赴行在,特赐进士出身。监阶州草场苗亘以赃败,有诏从,本中奏:“近岁官吏犯赃,多至黥籍,然四方之远,或有枉滥,何由尽知? 异时察其非,虽欲抆拭,其可得乎?愿酌处常罚,毋令奸臣得以藉口于后世。”从之。

七年,上幸建康,本中奏曰:“当今之计,必先为恢复事业,求人才,恤民隐,讲明法度,详审州政,开直言之路,俾人人得以尽情。然后练兵谋帅,增师上流,固守淮甸,使江南先有不可动之势。伺彼有衅,一举可克。若徒有恢复之志,而无其策,邦本未强,恐生他患。今江南、两浙科须日繁,闾里告病,倘有水早乏绝,奸宄窃发,未审朝廷何以待之?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又奏:“江左形势如九江、鄂渚、荆南诸路,当宿重兵,临以重臣。吴时谓西陵、建平,国之藩表,愿精择守帅,以待缓急,则江南自守之计备矣。”

内待郑谌落致仕,得兵官。本中言:“陛下进临江浒,将以有为,今贤士大夫未能显用,岩穴曲隐未能招致,乃起谌以统兵之任,何邪?”命遂止。

八年,金使通和,有司议行人之供,本中言:“使人之来,正当示以俭约,客馆刍粟若务充悦,适启戎心。且成败大计,初不在此,在吾治政得失,兵财强弱,愿诏有司令无乏可也。

(选自《宋史・吕本中传》),有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B.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C.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D.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并涂墨,使其永不褪色
B.致仕指官员犯罪被罢官,古人还常用乞身、请老等表达此意。
C.客馆是指古代招待宾客的馆舍,亦指旅店。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公著去世时,宣仁太后及哲宗亲自前往吊丧,众多孩童立于庭下,宣仁太后唯独让吕本中进见,并对其寄予厚望,这侧面体现了他幼年聪慧。
B.吕本中认为九江、鄂渚、荆南等地当派重臣重兵把守;西陵、建平是国家的边疆要地,希望朝廷精选守帅,这是江南自守之计。
C.宋金通和时,吕本中认为对金国使者的供给应该俭约,否则恰会引发敌人的侵犯之心。他希望诏令有关部门只要供应不缺乏就可以了。
D.皇帝任命郑谌掌管军队,吕本中认为当前贤士大夫没有得到重用,隐藏山林的能人没有招至,建议不让郑谌为统兵官,皇帝没有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近岁官吏犯赃,多至黥籍,然四方之远,或有枉滥,何由尽知?
(2) 然后练兵谋帅,增师上流,固守淮甸,使江南先有不可动之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纲字仲举,黟县人,签书枢密院勃之曾孙也。以祖任入官,淳熙十四年中铨试,调镇江府司户参军。马大同镇京口,议者欲以两淮铁钱交子行于沿江,廷议令大同倡率行之,纲贻书曰:“边面行铁钱,虑铜宝泄于外耳。私铸盛行,故钱轻而物重。”大同始悟。试湖南转运司,又中,纲笑曰:“此岂足以用世泽物耶?”乃刻意问学,博通古今,精究义理,覃思本原。

调桂阳军平阳县令,县连溪峒,蛮蜑与居,纲一遇以恩信。科罚之害既三十年,纲下车,首白诸台,罢之。岁饥,旁邑有曹伍者,群聚恶少入境,强贷发廪,众至千余,挟界头、牛桥二寨兵为援,地盘踞万山间,前后令未尝一涉其境,不虞纲之至也,相率出迎。纲已夙具酒食,令之曰:“汝何敢乱,顺者得食,乱者就诛。”夜宿寨中,呼寨官诘责不能防守状,皆皇恐伏地请死,杖其首恶者八人,发粟振粜,民赖以安。

改知金坛县,亲嫌,更弋阳县。父义和为侍御史主管佑神观。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移疾乞闲,得直秘阁、知婺州,改提点浙东刑狱,皆屡辞不得请。虑囚,至婺,有奴挟刃欲戕其主,不遇而杀其子,瞒谰妄牵连,径出斩之。释衢囚之冤者。台盗钟百一非共盗,尉觊赏,躐申制司,纲谓:“治盗虽尚严,岂得锻炼傅会以成其罪邪?”于是得减死。

绍定元年,召赴行在,纲入见,言:“臣下先利之心过于徇义,为身之计过于谋国,偷惰退缩,奔竞贪黩,相与为欺,宜有以转移之。”帝曰:“闻卿治行甚美,越中民力如何?”对曰:“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权户部侍郎。越数月,上章致仕,特畀二秩,守户部侍郎,仍赐金带。卒,越人闻之多堕泪,有相率哭于寺观者。

纲学有本原,多闻博记,兵农、医卜、阴阳.律历诸书,靡不研究;机神明锐,遇事立决。在越佩四印,文书山积,而能操约御详,治事不过二十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B.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C.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D.去岁水潦/诸暨为甚/今岁幸中熟/十年之间/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试,唐宋时期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官吏的方式,由吏部主持。
B.交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可以兑现,便于流通。
C.直秘阁,是宋代官名,简称直秘,以京朝官充任,掌秘阁事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其最高长官是户部侍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纲智力超群,勤奋好学。参加湖南转运司试官合格后,认为自己的知识不足以用来治理社会,于是就专心学习,博古通今,深入研究义理及其本源,
B.汪纲为政有方,政绩卓著。他刚任平阳县令,就废止了祸害三十年的摊派刑罚;他治理的越中地区政绩很好,十年之间,千里安定。
C.汪纲为政清廉,深得民心。改为金坛县知县,因避亲属嫌,改为弋阳县知县;他清廉自持,因此死后越人相继到寺观哭祭。
D.汪纲学识渊博,敏锐果断。他对兵农、医卜、阴阳、律历各种书籍,没有不研究的;他神机妙算,十分敏锐,遇事当机立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科罚之害既三十年,纲下车,首白诸台,罢之。
(2)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少颇读书,事周祖,为亲校。广顺初,授庄宅副使,迁内军器库使、知怀州,入为皇城使。会天平符彦卿移镇大名,以廷祚知郛州。

世宗即位,迁右羽林将军,充内客省使。未几,拜宣徽北院使。世宗征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师还,权判澶州。归阙,加右监门卫大将军。俄迁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汴河决命廷祚督丁壮数万寡之。因增筑堤防,自京城至临淮,欻旬讫工。世宗北征,权东京留守。是夏,河决郑州原武县,命廷祚发近县丁壮二万佘塞之。师还,以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傳,充枢密使。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

宋初,加冏中书门下三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会李筠叛,廷祚白太祖曰:“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据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遠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國可擒矣。”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筠罘领兵来,战泽州南,其众败走。及讨李重进,为东京留守。

建隆二年夏,帝谓之曰:“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以均劳逸。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即以为雄武军节度。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西夏首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诏敖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乾德二年来朝,改镇京兆。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俄遇疾,车驾临问,命燕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思监视之。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

廷祚谨厚寡言,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好学,聚书万余卷。治家严肃,尤崇奉释氏

《宋史列传卷十六·吴廷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B.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C.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D.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一般是指官吏补充缺职,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假”、“署”、“护”、“摄”等
B.“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C.“建隆”,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也指佛或佛教。“释”,为印度释迦牟尼佛陀家族之姓,现也多用于华人地区出家人的姓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廷祚受历任君主器重。周太祖时即为亲校,周世宗时多任要职,宋太祖讨李重进时他奉命留守东京,保障后方。
B.吴廷祚治理才干卓越。汴河决口,他奉命率丁壮增筑堤防仅数旬而成;黄河溃决,他再次奉命率丁壮堵塞大功告成。
C.吴廷祚军事谋略突出。宋太祖镇压李筠叛乱时,他建议太祖速战速决,诱李筠离开据点而歼之,太祖依计大获全胜。
D.吴廷祚谨厚好学,儒道兼修。他居母丧期间,为致哀多日不曾进食;他喜读书,藏书万余卷;他尤其喜好释氏之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
(2)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B.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C.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D.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上疏”即上奏章。“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