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B.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C.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D.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上疏”即上奏章。“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9 03:4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进。闻张邦昌僭位,以书白康王:“宜遣师邀金人河上,迎请两宫,问罪僭逆,若议渡江,恐误大计。”遂与知颍昌府何志同 等盟,传檄中外。已而闻金人退,引兵襄邑,遣范埙、徐文中诣济州,请王进兵南京,且言:“国家之制,无视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元帅之权,此殆天意。亟宜承制号召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传檄而定。”王命子崧充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邦昌家在庐州,子崧檄通守赵令僬几察之,且请捕诛其母子,以绝奸心。又言:“自围城以来,朝命隔绝,乞下诸路,凡有事宜,并取大元帅府裁决,伪檄毋辄行。宜顯被兵州县租,经理淮南、荆、断形势之地,毋为群盗所据。”会邦昌遣使迎王,子崧即贻王书日:“似闻谓以京师残破,不可复入,止欲即位军中,使困迁徙,臣窃惑焉。夫欲致中兴,当谨举措,宜先谒宗庙,觐母后,明正诛赏,降需四方。若京师果不可都,然后徐议所向。”遂传嬓京师,奏于隆祜太后日:“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那者。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几人心慰安,奸宄自消矣。”寻以所部兵会济州。康王即位,奏日: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与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可其奏子崧与御营統制辛道宗有隙,道宗短子崧于帝。帝降子崧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于贬所。
(选自《宋史·赵子崧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与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可其奏/
B.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与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可其奏/
C.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与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可其奏/
D.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与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可其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史上也有以勤王为名行篡位之实者。
B.路,是古代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宗庙,是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根据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和庶人一庙。
D.太后,是古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之时;根据具体情况,太后自称可用哀家、老身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子崧忠于国家,对僭位者深恶痛绝。他听说张邦昌窃据上位时,就建议康王向张邦昌问罪;任大元帅府参议官时,派人监察张邦昌的家,并且请求捕杀其母子。
B.赵子崧富有远见,多次提出积极建议。他请求康王进兵南京,且建议康王承制号令四方豪杰;上奏隆祐太后建议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以安慰人心、消除违法乱纪的事。
C.赵子崧直抒己见,劝阻康王军中即位。当康王听从张邦昌的建议想在军中即位时,他认为,应该先拜谒宗庙,朝见母后,明正赏罚,施恩四方;定都之事可从长计议。
D.赵子崧与人有隙,遭到贬官卒于贬所。他和辛道宗有嫌隙,遭到辛道宗的诽谤。皇帝听信谗言把他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后来虽然被赦免起用,但已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獨被兵州县租,经理淮南、荆、浙形势之地,毋为群盗所据。
(2)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那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
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二。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劓、椓、黥、刖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纳其言。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B.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C.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D.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C.“封泰山”,“祀汾阴”,这都是封建社会帝王亲自主持的拜祭大典。“幸亳州”的“幸”在此也是指封建帝王走到哪里,在古文中也有封建帝王对妻妾的宠爱之意。
D.《宋雅》是钱易写给宋真宗的。而《诗经》的六义有“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易家族的命运不是很顺利。他的父亲钱倧继承了吴越王之位,却被手下大将废掉。叔叔钱俶当上吴越王后又归顺了北宋王朝,可钱易和钱昆却未被录用为官。
B.钱易确实有过人的才华。十七岁就考中进士,在崇政殿上不到中午就写成三篇文章,虽被言官认为年少缺少阅历经验而被除名,但后来又考中了进士。
C.钱易为官后给宋真宗提建议,请求废除酷刑,认为这些不合法的刑罚并不能帮助维护统治。
D.钱易因有着诗人的特质屡受宋太宗的特殊眷顾。钱易献上《殊祥录》后被改任为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献上一篇《宋雅》后又升迁为尚书祠部员外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
(2) 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第进士。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五路置三十七将,专督所部兵,至许辟置布衣参军谋。百禄察其中,或以恩泽市,或以败收,或未历边方,或起于群盗,疏列其亡状者十四人,将佐颛教阅,余付之州县,事多施行。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是岁郊祀,议合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为言。百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宰相曰:“百禄之言,礼经也;今日之用,权制也。陛下始郊见,宜以并事天地为恭。”于是合祭。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B.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C.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D.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或向下发布通告的文书。
B.路,宋时常常用来指行政区域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C.布衣,本指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文中指平民百姓。
D.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善于进言,敢于劝阻。范百禄请求用文官统领军队,用以管辖边界,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副将贾昌言想要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进言熊本,予以劝阻。
B.范百禄关心百姓,勤于民事。遇到旱灾时,范百禄请求处理当前的紧要事务,收回对百姓不利的法令,从而挽救那些将死百姓;任开封府尹时,勤于民事,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
C.范百禄熟悉政事,反对舞弊。五路军队将领众多,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范百禄深知其中的违规情况,于是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提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等,多被采纳。
D.范百禄坚守礼制,反对合祭。郊祭时,礼官等建议合祭天地,范百禄反对,认为自己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并以春夏祈谷之礼为喻来争论,但没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
(2)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瑭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①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①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遂杖彦英而砺。 谢:感谢
C.今大辽始得中国 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D.至栾城崩 崩:指古代帝王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B.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C.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D.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张砺遇事总是讲直话,辽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C.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曾上奏辽太宗要用中原人来治理中原,但辽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忠言。
D.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杀害张砺。虽经麻答抢救,张砺仍然伤重致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
(2)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绘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仕途坎坷。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②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