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弇少好学,习父业,更始立,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曰:“令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大中彭庞,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更始见光武威声日盛,君臣疑虑,乃遣使立光武为萧王,令罢兵与诸将有功者还长安。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令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光武大说。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四年,诏弇进攻渔阳彭庞。弇以父据上谷,本与彭庞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自疑,不敢独进,上书求诣洛阳。诏报曰:“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五年,诏弇进讨张步。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祝阿,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弇。弇旦度河击祝阿,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今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数日,有降者言邑闻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归者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巨里城中,城中凶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复纵兵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弇凡所平那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十三年,增弇户邑,上火将军印绶,罢,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候。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B.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C.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D.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通晓经术。汉以明经射策取士。唐始置明经科,以诗赋取者为明经。
B.宣敕,指发布命令,也可指国家任命或调遣官员的正式文书。本文使用前意。
C.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D.列侯,古代爵位名。秦称彻侯,西汉沿置,后为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列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敢于提出见解。他归附光武帝后,向光武帝提议,面对来自南部的邯郸之敌不要南归,凭借渔阳、上谷两郡的兵力足以应对,没有必要为此忧虑。
B.耿弇为人小心谨慎,光武帝命令他进攻渔阳,他因父亲占据上谷,与彭宠有同样的功劳,兄弟又都不在京师,上书请回洛阳。光武帝下诏批评了他。
C.耿弇作战尽智多谋,讨伐张步时,他有意放走俘虏,使之传递准备攻打巨里城的情报,引诱敌人前来救援,乘机率军合击来援之敌,取得重大胜利。
D.联弇备受皇帝信任。光武十三年,皇帝增加他的食邑,他被免去大将军之职后,仍以列侯身份参加朝会;光武帝每遇各处有异议,就向他咨询策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旦度河击祝阿,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
(2)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5 07: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
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丹衍为掾,与俱至定陶。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从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丹不能从,与赤眉战死。
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书奏,帝将召见。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后韂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
建武末,上疏自陈。书奏,犹以前过不用。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
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居贫年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冯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B.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C.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D.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这里指国家。
C.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帝王都至少有一个年号。
D.即位,文中指君主登位,又叫“践极”、“践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衍见解独到。王莽派廉丹讨伐山东,冯衍劝廉丹驻守大郡,抚励将士、招贤纳杰、寻求谋略,但是廉丹没有听从。
B.冯衍厌恶权贵。他在担任狼孟长时,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
C.冯衍交友不慎。与外戚结交,皇帝惩戒外戚宾客,将他们绳之以法,罪重的判死罪、流放,其余的被贬谪。
D.冯衍追求美德。他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于是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高尚脱俗的志趣,作赋自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2)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俭望门投止

张俭亡命困迫①,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②,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③”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专取仁义! ”笃曰:“今欲分之,明廷载半去矣。”钦叹息而去。笃导俭以北海戏子然家⑤遂入渔阳出塞。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后事泄,俭得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竞坐褒。及党禁解,俭乃还乡里,后为卫尉,卒,年八十四。夏馥⑦闻张俭亡命,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隐姓名,为冶家佣,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馥弟静载缣帛追求饷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载祸相饷乎丨”党禁未解而卒。

(注释)①张俭:当时知名的“党人”。因检举宦官侯览的罪行,被诬陷遭追捕。②外黄令:应作黄令。黄,县名,当时属于东莱郡。③明廷:对县令的尊称。④蘧伯玉,名瑗,春秋时卫国的贤大夫。⑤戏子然:姓戏,名子然。⑥谳:评议罪案。⑦夏馥:当时为指为“党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融送狱,未知所(________) (2)俭与鲁国孔褒有(________)
(3)馥弟静载缣帛追求之(_______)   ⑷足下如何取仁义(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钦起抚笃曰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钦叹息去    党禁未解
C.郡县之残破  后卫尉
D.莫不重名行  妾当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
⑵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
【小题4】“张俭亡命”过程中写孔家“一门争死”的作用。
【小题5】联系全文内容,评价夏馥的言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刚质性方直,常慕史、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昭然觉悟,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躬圣徳,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宜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覆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征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已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致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乐徳义。今苟欲决意侥幸,此何如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與轮,帝遂为止。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申屠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闻专已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B.愚闻专已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C.愚闻专已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D.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
B.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卫两族人。
C.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和孝廉一样,它也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D.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刚性格刚直,直言敢谏。王莽专政之时,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而申屠刚不顾个人安危,向朝廷上书,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要遵守五常之教,接纳至亲。最终被王莽罢官归田。
B.申屠刚执着韧性,不屈不挠。在王莽篡位后,申屠刚并不认可王莽政权,就躲避到河西、巴蜀之地,长达二十多年。终于到建武七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后升为尚书令。
C.申屠刚深谋远虑,锲而不舍。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顺应民心,归顺汉帝,不要一意孤行。
D.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宁死不屈。他多次提出让皇太子进入东宫,但光武帝都不同意,最终他因多次直谏违背皇帝的旨意而被外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
(2)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B.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C.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D.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西汉皇族刘玄参加绿林军担任更始将军,后被推举为皇帝建立更始政权,称为更始皇帝。文中即为更始皇帝时期。
B.世祖,文中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按昭穆制度,皇帝庙号授制为“祖有功”。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刘邦称高祖,刘秀有重建汉朝之功,另称为世祖。
C.公子,先秦时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D.被征,这里是指被皇帝征召。征辟是古代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采取特征与征召的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富有才能,政绩显著。年少时担任地方官吏便有公平美称,东汉时屡建功勋,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才拒绝他降避功臣的谦虚请求。
B.杜诗本性节俭,爱惜民力。做太守期间政令清简,无为而治,为百姓造作水排节省了民力,造福百姓,自己去世时贫困得没有田宅治丧。
C.杜诗为官安定,除暴立威。东汉初年,他格杀纵兵祸害百姓的将军萧广,安定洛阳;与地方官一起采取措施击斩杨异,剪灭河东逆贼。
D.杜诗忠心朝廷,尽心建言。虽然身为地方官,但仍想着朝廷国家,随时随事给朝廷建言献策,其设立虎符调兵一策便被皇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2)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陈蕃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缪,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日:“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二)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一项是(    )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人有“名”有“字”,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如文中陈蕃对周缪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有时也指平调;文中陈蕃“出为豫章太守”指的是被贬官。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缪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