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祠堂记

沈德潜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阁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抚;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梁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呜呼!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愚文钞》卷八)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夫然后可以,可以出 处:相处
B.言者以言中公     危:正直
C.任州郡,则功在抚 辑:和睦
D.因特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揭:揭示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正公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已任,别人都难以忍受学舍的起居饮食条件,他却能安心读书。
B.范文正公官居朝廷中枢时,采取多种措施革除承平日久产生的弊端,并提拔使用有德行的士人。
C.范文正公仕途坎坷,但取得了彪炳史书的功业,忠义之名妇孺皆知,对于理学,他也是开启先河的人物。
D.圣祖仁皇帝将范文正公供奉在庙廷,位次仅在欧阳修之下,可见他的德行和功业对后世影响甚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摧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
(2)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小题4】范文正公“不朽之大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1:2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槐阴书屋图记

曾国藩

吾师江阴季先生,自名其寓舍日“槐阴补读之室”,而属人为之图。图成于道光癸卯之夏,时先生方官内阁学士,职思简易。曰“补读”云者,以为统学不夙,仕优而后补之,谦退之词也。是年冬,先生视学安徽。三年还朝,则已掌吏部,或摄户部。又督游于潞河,盐于天津,荡涤田赋积亏于两浙。政倥偬,刻无暇晷,间遂有巡抚山西之命。于是先生手图而告国藩曰:“吾昔名吾居室而图之也,将以读吾书也。今五六年间,腐精于案牍,敝形神于车尘马足。曩之不逮,竟不克补。则今之悔,又果可补于后日乎?子为我记之,志晋疚焉。”

国藩尝览古音多闻之君子,其从事文学,多不在朝班,而在仕宦远州之时,虽苏轼、黄庭坚之于诗,论者谓其住京之作少逊,不敌其在外者之殊绝。盖屏居外郡,罕与接对,则其志专,而其神能孤往根绝于无人之域。若处京师浩穰之中,视听旁午,甚嚣而已矣,尚何精诣之有哉?我朝大儒林兴,号为古。然如睢州汤公、仪封张公、江阴杨公、高安朱公、临桂陈公、合河孙公数贤人者,大抵为外吏之日多,宦京朝之日少。即在京朝,其任职也专,其守法也简,亦常日有余光,人有余力。今六部科条之繁,既三倍于百年以前。而先生之所历,或一身而兼数职,一岁而更数役。每夕丑初趋离宫,待漏尽午而后返。曹官白事、判牍,莫夜不休。又以其间宾接生徒,宴会寮友,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势固不悖矣。此先生所用为恍然也。今者先生持节山西,政成而神暇,尽发遗编以补素愿。盖将与数贤人者角其实而争其光。而国藩忝窃高位,乃适蹈先生之所疚。往者不可偿,来者不可必。故略述时事,令异世官朝籍者有考焉。

(选自《曾国藩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厘盐于天津 厘:治理
B.庶政倥偬,刻无暇晷 庶:众多
C.我朝大儒林兴,号为迈古 迈:超越
D.视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 视:对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先生早年未能广泛学习,担任高官后想补读,把自己的寓所取名“槐阴补读之室”。
B.季先生政务繁忙,耗费精力处理公文,车马劳苦,不断奔波,所到之处,政绩突出。
C.季先生到京城后任职专一,为政简易,所以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专心读书研究。
D.本文是曾国藩应季先生请求而写的一篇记,作者从中也表达与季先生同样的感叹。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之不逮,竟不克补。则今之悔,又果可补于后日乎?
(2)又以其间宾接生徒,宴会寮友,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
【小题4】曾国藩在文中提出怎样的读书主张?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①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②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注)①褰(qiān):揭起,用手扯起。②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谥号“文成”。

【小题1】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B. 最近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C.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D.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没有后悔自己说出的话。。
【小题2】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唤父母,请求救火。
B.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C. 从四方一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D.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小题3】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向下看化城寺就像一个钵盂。
B. 天上的柱子,可以看见化城寺。
C.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小城就开始变化。
D.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俯视化城寺就像一个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