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元膺传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 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因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籓、裴垍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太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孟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 元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问,宰相不能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无不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礼。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日岁旦不得省,为  恨:痛恨
B.既,帝逮问政事 谢:辞别
C.江西裴堪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  按:审查
D.宰相不能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元膺担任蕲州刺史,答应了囚徒的请求,不顾下属的劝阻,坚持让囚徒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大年初一。
B.吕元膺担任鄂岳观察使,曾经在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因无法辨认,不许他登城。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
C.吕元膺担任东都留守时,打破惯例,免除了旗甲仪仗。尽管有人反对,皇帝却没有听从,并且罢免了华、汝、寿三州的守将。
D.吕元膺担任吏部侍郎时,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名望很高,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吕元膺形象的主要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1 01:4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云起,京兆万年人。隋开皇中,以明经补符玺直长。尝奏事文帝前,帝曰:“外事不便,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侍,云起即奏:“逑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大业初,改谒者。建言:“今朝廷多山东人,附下罔上,为朋党,不抑其端,必乱政。”因条陈奸状,炀帝属大理推究。会契丹寇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讨之,启民可汗以二万骑受节度。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即斩以徇于是突厥酋长入谒者,皆膝而进,莫敢仰视。既入境,使突厥绐云诣柳城市易,敢言有隋使在者斩。契丹不疑。因引而南,过贼营百里,夜还阵,以迟明掩击之,获契丹男女四万。帝大喜,拜治书御史。因劾奏:“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怙宠妨命,四方有变不以闻,闻不以实,请付有司案罪。”

唐武德初,时议讨王世充,云起上言:“京师初平,人未坚附,百姓流离,仍岁无年。盗贼群屯,乘夜窃发。臣愚以为不若戢兵务农,须关中妥安,然议讨伐。”从之。会突厥入寇,诏总幽、宁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改益州行台兵部尚书。时仆射窦轨数奏生獠反,冀得集兵以威众,云起数持掣,轨宣言云起通贼营私,由是始隙。云起弟庆俭、庆嗣事太子。太子死,诏轨息驰驿报。轨疑云起有变,阴设备,乃告之。云起不信,曰:“诏安在?”轨曰:“公建成党,今不奉诏,反明矣。”遂杀之。

(节选自《新唐书·韦云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B.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C.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D.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即京兆尹,行政长官名管辖都城长安及其周围区域,相当于汉朝所称“三辅”。
B.明经,出现在汉代,到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土。
C.兵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D.关中,古人习惯以此称函谷关以西地区,《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即用此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云起性情耿介,敢于直言不讳。他指出朝中山东人结党之弊;批评柳述凭驸马身份强横奢侈、手握要权,同时也委蜿地指出隋文帝选官未能择贤而任。
B.韦云起善于谋略,奇计降服契丹。他奉诏讨契丹,领突厥兵布阵,立规示威,震慑突厥;入契丹后,让突厥人去柳城贸易,暗度陈仓,快天亮时袭击获胜。
C.韦云起忠心耿耿,深受皇帝赏识。他忠于国家,朝堂之上,建言除弊,多次得到皇帝的支持;深得朝廷信赖,先后到契丹、突厥,平定边乱,守护边疆。
D.韦云起审时度势,主张战事缓行。他认为京城初平,百姓流落,粮食欠收,盗贼兴起,讨伐王世充时机不成熟,应先停战发展农事生产,再商量讨伐之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
(2)会突厥入寇,诏总豳、宁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洗空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首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补河西王忠嗣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尝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俄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功,进云麾将军。

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大守。寻加魏郡大守、河北采访使。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结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自颜杲卿死,郡为战区,露胔蔽野,光弼酹而哭之,出为贼幽闭者,厚恤其家。时贼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攻饶阳,光弼得思义,不杀,问其计,答曰:“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虏兵焱锐,弗能持重,图之万全。”光弼曰:“善。”据城待。明日,思明兵二万傅堞,光弼兵不得出,乃以劲弩五百射之,喊退,徒阵稍北。光弼出其南,夹滹沱而军。思明虽数困,然恃近救,解鞍休士。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思明惧,引去,以奇兵断饢道。会郭子仪收云中,诏悉众出井陉,与光弼合击诚九门西,思明大败,挺身走赵郡,立节中流矢死,希德走钜鹿。收藁城等十县,遂攻赵。诏加光弼范陽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思明繇鼓城入博陵,杀官吏。光弼急攻赵,一日拔之。士多卤掠,光弼坐谯门,收所获,悉归之民,城中大悦。进围博陵,未下。与子仪合击思明于嘉山,大破之。

(节选《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李光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B.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C.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D.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北都护,是唐朝重要的六个都护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
B.袭父封,指儿子承袭已死父亲的爵位或官职,一般承袭的爵位和官职可以相等。
C.采访使,为唐朝开元年间在各道设的采访处置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
D.“解鞍”典出《史记》,指李广面对强敌让将士解下马鞍迷惑敌军,后表示停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刚毅。李光弼善骑射,有大略,为河西王忠嗣所厚遇,有破吐蕃、吐谷浑功的战功。
B.李光弼善于采纳建议、有勇有谋。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光弼听取安思义的建议,守城待敌,用计打败叛军。
C.李光弼富有同情心、体恤民情。李光弼为人宽厚,面对露背蔽野的社会现状,放出被关闭的贼寇,并给予抚恤。
D.李光弼善用用兵、军事才能突出。郭子仪赏识李光弼才能,他对李光弼军事才能的施展和战功的建立有重要影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
(2)士多卤掠,光弼坐谯门,收所获,悉归之民,城中大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初,勉、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自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诛,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公宽之远胄。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希烈疑,养子六百戍之。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稍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自归。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澄始封陇西公后及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二年卒,年五十四。

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乱。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李澄》,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勉”的“走”,其实是“逃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走”有差别。
B.“希烈不能”,“诘”就是追问,此处引申为“追究、问罪”之意。
C.“表”是臣子给君主的奏章,“澄滑州刺史”“奉诣行在”两处都是此意。
D.“持至”和“燔贼旗”中的“节”都是“符节”,在古代是可以做证明的凭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养子六百戍之 ②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澄舍浚仪    ②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①澄丧,克宁秘不发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D.①加卒婴城,将乱 ②慎勿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