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古代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B.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 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 ,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1 07: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族姑子陆象先。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雅旧,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①具员:五品以上官及京常参官。②挽郎:出殡时牵引灵枢唱挽歌的人。③荫子:承荫子弟。封建时代功臣的子孙世袭官职和特权。④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穿绯袍,佩银鱼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族姑子陆象先  善:交好,亲善。
B.侍郎衣冠之选 衣冠:缙绅,名门望族。
C.人皆之 靳:指责。
D.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    擢:提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族姑子陆象先善 未得项羽相见
B.玄宗自为赞赐,能以足音辨人
C.请为道士     今其智反不能及
D.雅旧,赠礼部尚书 于是乘其厉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在介绍贺知章时引用陆象先的话,极尽夸张地表达了陆象先对贺知章的仰慕之情,也进一步充实了贺知章“善谈说”的个性特征。
B.无论是“玄宗自为赞赐之”,还是“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都可以看出贺知章在世时所受到的恩宠。
C.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多次获得升迁,他曾经担任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等职务,死后还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D.在记叙贺知章的事迹的同时,文中还叙写了薛令之“书壁”“弃官”“徒步归故里”的故事,其目的主要是塑造薛令之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砚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
(2)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成有可观,未始刊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美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   )!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朝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贼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
【小题1】选择恰当的虚词填入括号中(   )
A.哉B.矣C.夫D.也
【小题2】第①段作者“始读翱《复性书》”后不以为然;“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后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读(幽怀赋》”后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翱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借题发挥B.以小见大C.抑扬结合D.对比映衬
【小题5】请概述文末“呜呼”所感叹的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昭度,字正纪,京兆人。擢进士第,累迁中书舍人。僖宗西狩,以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从。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京,授司空。再狩山南,还次凤翔,李昌符乱兴苍卒,昭度质家族于禁军,誓共讨贼,士感动,乃平昌符。迁太保,兼侍中。昭宗即位,守中书令,封岐国公。阆州刺史王建攻陈敬瑄于成都,以昭度为西川节度使。敬瑄不内,诏东川顾彦朗与建合兵以讨,拜昭度兼行营招抚使。乃建幢节行城下,谕其众曰:“毋久闭垒。”敬瑄遣人詈曰:“铁券,先帝所命,若何违之?”淹半岁,始拔汉州。建绐昭度曰公暴师远出事蛮夷地方山东兵连祸结朝廷不能治腹心疾也宜亟还定之敬瑄小丑当责建等可办昭度信之请还未半道,建以重兵守剑门,急攻成都,囚敬瑄,自称留后。罢昭度为东都留守。杜让能既被害,以司徒、门下侍郎复为平章事,进太傅。王行瑜求为尚书令,昭度建言:“太宗由是即位,后人臣无复拜者。郭子仪有大功,尝授之,固辞免,况行瑜乎?”乃更号尚父。行瑜怨。会用李磎辅政,而崔昭纬密语行瑜曰:“前公已为尚书令,昭度持不可。今又引磎叶力,此奸人务立党与,惑上听,恐事复有如杜太尉时。”行瑜乃与李茂贞数上书讥诋朝政。昭度惧,称疾,罢为太傅,致仕。行瑜、茂贞、韩建联兵至阙下,言昭度伐蜀失谋,请贬之。未及报,而行瑜收昭度于都亭驿杀之。天子不得已,下诏暴其罪。行瑜诛,乃追复官爵。许其家收葬,赠太尉。

(节选自《新唐书·韦昭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绐昭度曰/公暴师远出/事蛮夷地方/山东兵连祸结/朝廷不能治/腹心疾也/宜亟还定之/敬瑄小丑/当责建等可办/昭度信之/请还/
B.建绐昭度曰/公暴师远出/事蛮夷地/方山东兵连祸结/朝廷不能治/腹心疾也/宜亟还定之/敬瑄小丑当责/建等可办/昭度信之/请还/
C.建绐昭度曰/公暴师远出/事蛮夷地/方山东兵连祸结/朝廷不能治/腹心疾也/宜亟还定之/敬瑄小丑/当责建等可办/昭度信之/请还/
D.建绐昭度曰/公暴师远出/事蛮夷地方/山东兵连祸结/朝廷不能治/腹心疾也/宜亟还定之/敬瑄小丑当责/建等可办/昭度信之/请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军,古代直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和皇宫、京城警备任务的军队,也称御林军。
B.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国公”前所冠是封邑或封号。
C.铁券,皇帝赐给功臣的信物和凭证,允许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除死罪,也叫免死券。
D.致仕,交还官职,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与致事、致政、休致、乞骸骨等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昭度颇有才干,位高权重。他考中进士后,官职多次升迁,历任中书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太保等职;昭宗即位,被封岐国公,死后追赠太尉。
B.韦昭度忠心耿耿,勇于担当。僖宗从山南返回至凤翔时,李昌符发动兵变,韦昭度将李昌符家眷留作人质,发誓讨伐叛乱,让士卒深受感动,最终平定了叛乱。
C.韦昭度轻信王建,伐蜀失谋。韦昭度受命征讨陈敬瑄,但过了半年都还没有成功,后来轻信王建的谎言离蜀,致使王建很快攻下成都,如愿控制了蜀地。
D.韦昭度为官刚正,惹祸丧身。王行瑜请求担任尚书令,韦昭度向唐昭宗建言,据理反对,让王行瑜愿望落空,招其怨恨,后来被王行瑜杀死在都亭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奸人务立党与,惑上听,恐事复有如杜太尉时。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于)其他方面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以言之不敢隐。

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者往往之  溺:沉溺
B.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品 皇皇:匆匆忙忙的样子
C.交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 游:游览
D.此其也 病:缺陷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者有所溺尔 方勉以模言语
B.盖文为言  圣人义虽不可及
C.何其用功少而至于也   文不难而自
D.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 以言之不敢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义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因为文章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喜悦,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B.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像扬雄、范仲淹,(他们)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却要勉强写作的文人。
C.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会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D.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
心胸充实写成文章就能光彩绚烂,这样世人看后才会果断勇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2)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章都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认为二者之间,道应为先。
B.欧阳修注重实践以求道,反对弃百事不关心,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C.欧阳修在书信中批评了当世学者过于追求文辞的现象。
D.欧阳修认为祖择之的文章言高趣远,议论精深,因此大加赞赏。
【小题6】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以下试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①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②馔:吃喝。
请概括这两则内容中“孝”的内涵。春节来临,你认为践行“孝道”最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