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了《新唐书》《新五代史》。
B.周邦彦,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普于作词。他的词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有“词中老杜”之称。
C.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故他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D.陆游,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他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后被弹劾去职,归老故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2 05:4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神庆传

崔神庆,贝州武城人也。明经举,则天时,累迁莱州刺史。因入朝,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则天以神庆历职皆有美政,又其父尝有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因谓曰:“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因自为按行图,择日而遣之。  

神庆到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文书下州谷麦踊贵百姓惊扰神庆执奏,以为不便,则天下制褒赏之。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神庆驰赴都告事,得召见。则天出神基推状以示之,神庆据状申理,神基竟得减死。神庆亦缘坐贬授歙州司马。  

④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转太子右庶子。

⑤时有突厥使入朝。准仪注:太子合预朝参,先降敕书。神庆上疏曰:“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况太子至重,不可不深为诫慎。以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则天甚然之。寻令神庆与詹事祝钦明更日于东宫侍读。

⑥俄历司刑、司礼二卿。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而竟宽其罪。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寻卒,年七十余。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⑦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重叠于其上。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琳位终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崔神庆传》,有删改。)

注释:①则天:即武则天,并州人。 枌榆:泛指故乡、故里。  ②仪注:制度,仪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庆到州 /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 /文书下州 /谷麦踊贵 /百姓惊扰
B.神庆到 /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 /敕文书下 /州谷麦踊贵 /百姓惊扰
C.神庆到 /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 /文书下州 /谷麦踊贵 /百姓惊扰
D.神庆到州 /有豪富伪作改钱文 /敕文书下 /州谷麦踊贵 /百姓惊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即通晓经学。所谓“经”,原指先秦经典,自汉武帝尊崇儒学就专指儒家经典。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满床笏”这一典故比喻家门昌盛,做高官的很多。
C.缌麻,指用较细的熟麻布做成的丧服。中国古代以亲疏为标准分丧服为五等,其中齐衰最重,缌麻最轻。
D.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滕王阁序》一文中,都督阎公出行便是如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神庆出身宦门,入仕后,政绩卓著,深得武则天器重,虽然没有担任过尚书,却被破例授予并州长史一职。
B.并州谷麦价钱飞涨,惊扰了百姓,崔神庆把这一情况上报给皇上,得到了武则天的表彰和赏赐。
C.崔神庆受张昌宗案牵累,被流放到钦州。然而不久以后,又得到朝廷的昭雪赦免,并被派往幽州担任都督。
D.崔神庆荫泽绵长,三个儿子都身居高官,门庭显赫,当时号称“三戟崔家”。其他的亲属后代为官者也很多。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
(2)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神庆驰赴都告事,得召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B.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呈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C.苏洵: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字明允,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
D.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蠃”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
C.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
D.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5】齐国,燕国,赵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