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按要求填空。
(1)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竹枝词》)
(2)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3)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伫立在橘子洲头,忆起往昔不平凡的岁月,引用典故,写下“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20-02-14 07: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年满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示印券,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秀,字彦达。秀既长,美风仪,性方静。虽左右近待,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永元中,高祖以秀为南东海太守,镇京口。京口自崔慧景作乱,累被兵革,民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仍值年饥,以私财赡百姓,所济活甚多。

六年,为使持节。将发,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所由,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既而遭风,斋舫递破。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为里司。秀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世!”即日辟为西曹。时盛夏水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僦度,收其价直。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给船而已。”

七年,遭慈母陈太妃忧,诏起视事。寻迁都督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是岁,魏悬瓠城民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众咸谓宜待台报,秀即造兵赴之

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使长史萧琛简府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五百余人,百姓甚悦。

十三年,复出为郢州刺史。郢州当涂为剧地,百姓贫,至以妇人供役,其弊如此。秀至镇,务安之。主者或求召吏。秀曰:“不识救弊之术;此州凋残,不可扰也。”于是务存约己,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每冬月,常作襦裤以赐冻者。

秀有容观,每朝,百僚属目。性仁恕,喜愠不形于色。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治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在京师,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竞朝不饭,亦不之诮也。精意术学,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萧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B.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C.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D.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封号。高祖、太祖均可指称开国皇帝。
B.出,文中即“出官”,古代指从京城为官调到地方为官,一般是指被贬谪,其官职级别往往比原先的级别要低。
C.陶潜,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
D.经记,“经”即“经书”,指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记”在文中指杂记,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秀关心百姓。他镇守京口时,面对民众因战事流徙的局面,招集安抚,大行恩惠,还用自己的钱财救活了很多百姓。
B.萧秀做事果断。魏国悬领城民众反叛,萧秀在接到马仙碑请求接应的文书后,不顾大家的意见,立即派部队前往。
C.萧秀施行仁政。他担任郢州刺史时,面对严重的治政弊端,他安定百姓,坚决拒绝骚扰民众的做法,使得境内安宁。
D.萧秀为人宽容。萧秀养的天鹅因为伤害了人而被人用石头砸死,斋帅请求治这个人的罪,萧秀却反对这种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左右近侍,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
(2)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竞朝不饭,亦不之诮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日/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B.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日/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C.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日/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D.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即省亲,意思是归还故里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文中指陈子灿回河南老家看望哥哥。
B.鸡鸣,指天明之前,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
C.陈同甫,原名陈亮,字同甫,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相赠。
D.“壬寅岁”是用千支相配纪年。从10位地支、12位天干中,每取其一相配,周期为60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铁椎身怀绝技,行动敏捷。他的右腋下夹着个五十多斤重的大铁椎,昭示了他的膂力过人;说话之间就无影无踪。
B.大铁椎沉默寡言,身世神秘。他不回答人们的询问,因而他的籍贯、姓名都成为谜团;偶尔开口说话,操着楚地口音。
C.大铁椎装束奇特,腰带白银。他不戴帽子,却头裹蓝色手巾。不穿袜子,却脚缠白布。腰里携带着许多银子。
D.大铁椎力大无穷忠勇绝。写他与“响马贼”决斗场面,既有环境映衬,又有对比反衬,使其勇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