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自宋州观察推官召为户部郎中。奉使吴越归,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麋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早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建隆三年,迁给事中。明年春,为陕西转运使。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以伦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卢多逊事将发,伦已上表求致仕。明年多逊败,以伦与之同列,不能觉察,诏加切责,降授工部尚书。其子都官员外郎继宗,本由父荫,不宜更在朝行,可落班簿。时伦病不能兴,上表谢。未几,伦再奉章乞骸骨,复授左仆射致仕。上以伦国初旧臣,遽复继宗官以慰其心。雍熙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三卷),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  道:说,讲
B.郡长吏于伦曰  白:禀告
C.时权要多禁市巨木秦、陇间   冒:违背
D.伦亦尝为母木营佛舍  市: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B.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C.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D.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B.制度,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法令、礼俗。
C.丁母忧,即遭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礼仪制度需要离职守丧。
D.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即“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伦体恤百姓。扬州、泗州发生饥荒,饥民饿死不少,他力排众议,力劝太祖下诏开粮仓,借粮赈济受灾百姓。
B.沈伦俭朴清廉。宋军讨伐后蜀,任随军转运使的沈伦住在佛寺,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C.沈伦谨小慎微。沈伦为母亲营造佛舍,担心违规便向太祖说明情况,但太祖认为他这样做并没有违反规定。
D.沈伦辅佐有功,虽未能察觉卢多逊的事情,但太祖仍恢复了其子继宗的官职。沈伦生病不能起来,便上表答谢。
【小题5】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
(2)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9 05:0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金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B.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C.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D.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
B.“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为十三个月;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平年,为十二个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金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辽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做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2)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淳熙八年进士。尝从朱熹讲学,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未上,薛叔似宣抚京湖,辟主管机宜文字。汉阳阙守,檄摄军事。时金人大入,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知汉阳。
嘉定元年,诏求言,彦约上封事,迁湖南转运判官。时盗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窃发,桂阳、荼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莽为盗区。彦约至攸督运,人心始定。世传素与元砺有隙,至是密请图元砺以自效,彦约录赏格报之,且告于朝,又予万缗钱犒其师。世传连禽元砺。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世传既自以为功,迟留以邀重赂,彦约谕以不宜格外邀求。时池州副都统许俊驻兵吉之龙泉,厚赂以结世传,超格许转官资,世传递以元砺解江西。胡矩为右司,欲以世传尽统诸峒而为之帅,悉彻江西、湖南戍兵,彦约固争之,矩不悦,然世传终桀骜不肯出峒。彦约密遣罗九迁为间,诱胡友睦,许以重赏,友睦遂杀世传。江西来争功,不与校。擢侍右郎官,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久之,以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关外乏食,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通商蠲税,民赖以济。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得其柄,反曲意奉之。彦约以蜀之边面诸司并列,兵权不一,微有小警,纷然奏议,理财者归怨于兵弱,握兵者归咎于财寡,乃作《病夫议》,献之庙堂,时朝论未以为然。
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入对,劝帝讲学,防近习。会下诏求言,彦约上封事,又荐隆州布衣李心传素精史学,乞官以初品,置之史馆,从之。授兵部尚书,力辞不拜。以华文阁学士转通议大夫致仕,赠宣奉大夫。嘉熙初,赐谥文简。
(选自《宋史·曹彦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 秩:官阶、品级
B.环地千里,莽为盗区 莽:茂密
C.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寝:搁置
D.握兵者归咎于财寡   咎:罪过、过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
B.正言,职官名,宋初有左右正言,主掌规谏。
C.奏议,“奏”意为“陈奏”,指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失误。
D.致仕,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彦约以军功任汉阳知军。他本是文官,因汉阳缺少守城的军官,朝廷让他代管军事,当时金人大举入侵,他凭守卫汉阳的功劳担任汉阳知军。
B.曹彦约用计谋平定盗贼叛乱。他担任湖南转运判官时,盗贼罗世传、李元砺等相继起事,曹彦约秘密请求罗世传消灭李元砺,最终此地动乱被平定。
C.曹彦约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他在消灭罗世传这个盗贼时功劳不小,但当时江西官员来争抢消灭罗世传的功劳,曹彦约没有与他们计较。
D.曹彦约后期不愿担任较高官职。理宗即位后,曹彦约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时,他极力推辞,不接受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2)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通商蠲税,民赖以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以甥妻之,补合流镇将。镇有群盗,以其尚少,谋夜入劫钞。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隶帐下。即位,迁至龙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领河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蛮州团练使。

至道二年,出为卫州团练使。未行,会命五路讨李继迁,以重贵为麟府州浊轮寨路都部署。得对便殿,因言:“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牧畜,无定居,便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太宗善之,出御剑以赐,又累遣使抚劳。既而诸将果无大功。及还,命为代并副都部署。真宗即位,加本州防御使,徙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

咸平二年,契丹南侵,议屯兵杨疃,张凝领先锋遇敌,重贵率策应兵酣战,全军而还。范廷召自定州至,遇契丹兵交战,康保裔大阵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至寅,疾力战,敌乃退。时诸将颇失部分,独重贵与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明年春,以劳进阶及食邑,徙知贝州,召至劳问,复遣入郡。是冬,徙沧州驻泊副都部署兼知州事。以疾求还京就医药,既愈,连为邢州、天雄军二部署,又知冀州。景德初, 车驾幸澶渊,召还,为大内都部署。明年春,出知郑州,以疾甚,授左武卫大将军、领潘州防御使,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大中祥符三年,卒。

(选白《宋史·李重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B.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C.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D.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邸:即藩王之宅第。藩王可以是宗室成员,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B.申: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可以用来记时。寅,也是十二地支之一。
C.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D.车驾:本意指马驾的车,可以借指帝王所乘的车,也可以用来借指帝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重贵深得赏识。他年轻时侍奉寿帅王审琦,颇受亲近和信任,甚至与之结亲,得到提拔和重用;太宗即位后把他召至身边,加官晋职。
B.李重贵年轻有谋。他在合流镇任职时,镇上的盗贼认为李重贵年轻,想要乘夜抢掠,他毫不畏惧,精心防备,确保城镇安定。
C.李重贵见识非凡。皇帝诏令发兵大举讨伐李继迁,李重贵趁着在便殿回答皇帝的问话而上言,分析当时形势,认为诸将可能难以建功。
D.李重贵作战勇猛。与契丹交战时康保裔大阵惨遭覆灭,李重贵与张凝前去增援,虽腹背受敌但坚持作战,奋勇杀敌,最终迫使敌军退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
②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执中传
陈执中,宇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宇,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上《复古要道》三篇,真宗异而召之。帝属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翌日,帝以他疏示辅臣,皆赞曰“善”。帝指其袖中曰:“又有善于此者。”出之,乃《演要》也。因召对便殿,劳问久之,擢右正言。逾月,遂立皇太子。
明道中,安抚京东,进天章阁待制。使还,知应天府,徙江宁府、扬州,再迁工部郎中,改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元昊寇延州,手诏咨访辅臣攻守方略,执中既上对,退,复奏疏曰:“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辛障延安几至不保。此盖范雍纳诡说,失于戒严;刘平轻躁,丧其所部。上下纷攘,远近震骇。自金明李士彬族破,而并边篱落皆大坏。塞门、金明相距二百里,宣列修三城,城屯兵千人,益募弓箭手。寇大至则退保,小至则出斗。选阁门祗候以上为寨主、都监,以诸司使为卢关一路都巡检,以兵二千属之,使为三砦之援。熟羌居汉地久者,委边臣拊存之;反覆者,破遂之,至于新拊黠羌,如泾原康奴、灭臧、大虫族,久居内地,常有叛心,不肆剪除,恐终为患。今军须之出,民已愁叹,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陕西地险,非如河北,惟泾州、镇戎军势稍平易,若不责外守而劳内营,非策之上也。宜修并边城池,其次如延州之廊、同,环庆之邪、宁,不过五七处,量为营葺,则科率减、民力苏矣。今贼势方张,宜静守以骄其志,蓄锐以挫其锋,增土兵以备守御,省骑卒以减转饷,然后徐议荡平,改张节度,更须主张,将臣横议不入,则忠臣尽节而捐躯矣。”
与夏竦同知永兴军,议边事多异同,诏令互出巡边,乃屯泾州,令诸部曰: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表解兵柄,以为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宜属四路各保疆图。朝议善之,就知陕州,复徙青州。于是请城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诏不许。执中不奉诏,卒城之。
皇祐初,以足疾辞位,自陈不愿为使相、大学士。拜集庆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河决商胡,走大名,程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执中乘年丰调丁夫增筑二十里,以,障橫溃。以吏部尚书复拜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每朝退,闭中书东便门,以防漏泄。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权势所引者,皆奏罢之,内外为之肃然。
以疾赐告,就第拜司徒、岐国公致仕,卒,赠太师兼侍中.诏谥曰恭。帝篆其墓碑曰“褒忠之碑”。
【小题1】对下列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盲/悦守臣/-旦连犯/亭降 延安/几至不保。
B.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亭障/延安几至不保。
C.元吳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旦连犯/亭障延安/几至不保。
D.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亭障 /延安几至不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建储,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帝制:为了保证帝位的顺利传承,按惯例 皇帝一般生前都要立储,不用别人建议。
B.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进行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的称号。
C.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的是吏部,主管军务的是兵部。
D.“拜”“除”和“擢”“迁”“徙”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拜”是授予官职,“擢”是对官员进行提拔,“迁”“左迁”是升职,“徙”是职务变动。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执中有远见卓识,在皇帝年龄大有病的情况下,所有的大臣都不敢议论 早立太子,只有陈执中上《演耍》三篇,认为要早定天下根本,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也因此升了官。
B.陈执中认为对居住在汉地的羌族,应区分对待,对那些长久居住的,要委托边臣安抚他们:对那些反覆无常的,要打败驱逐他们,而对那些刚刚归附的有叛乱之心的黠羌,要尽加剪除,以绝后患。
C.黄河从商胡一带决口,冲向大名府,陈执中想建造堤岸阻挡洪水,尽管遇到丰年,但事情也没有办成。
D.陈执中办事公道,对那些权贵引荐的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统统上奏罢免,朝廷内外为之肃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 。
(2)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