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城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子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

选段二: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墨竹赋》(宋)苏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B.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C.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D.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
A.苏洵、苏轼、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B.“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高祖等。
C.“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D.“车过腹痛”,出自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此典是,曹操与桥玄二人因关系密切而作戏笑之语。苏轼用这典故是为了说他与文与可关系密切,才会写这篇文章来记载二人的戏笑之语。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杂记。本文详细回忆了文与可的生平事例,并阐述文与可的画论,表现了文与可的品德个性。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选段一,作者借画竹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C.《墨竹赋》,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D.与可画竹,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与可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5 09:5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    方:当
B.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C.者如斯 逝:往
D.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表判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侣鱼虾友麋鹿   非利足也,致千里
B.郁苍苍 其闻道也固先
C.举匏尊相属     作《师说》贻之
D.羡长江无穷     水为而寒于水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辩证地认识万物,由自然说到人生哲理,令人信服。
C.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