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段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城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子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
选段二: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墨竹赋》(宋)苏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
B.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
C.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
D.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
A.苏洵、苏轼、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B.“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高祖等。 |
C.“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
D.“车过腹痛”,出自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此典是,曹操与桥玄二人因关系密切而作戏笑之语。苏轼用这典故是为了说他与文与可关系密切,才会写这篇文章来记载二人的戏笑之语。 |
A.《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杂记。本文详细回忆了文与可的生平事例,并阐述文与可的画论,表现了文与可的品德个性。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
B.选段一,作者借画竹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
C.《墨竹赋》,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
D.与可画竹,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与可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