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槐,庭植,濠州定远人。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六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父忧去官。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明日,乃捕首乱者七人戮诸市,而彦直之家。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
帝日乡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起,民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宝祐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槐自以为人主所拔,苟可以利安国家无不为,然务先大体。任人先取故旧之在疏远者,在官者率满岁而迁,嗜进者始不说矣。
景定二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赠太子少师,谥文清。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李全:南宋叛将。   ②请:军饷。   ③乡用:重用,信任。   ④洊(jiàn):再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察其枉,以守    白:报告
B.吾属将之偿 责:要求
C.发吾粟之  振:救济
D.民于征发  罢:停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B.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C.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D.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古人幼时命名,男女到成年时便可取字。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封建社会,在职官员若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结束后即官复原职。
C.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古代丧葬礼隆重,耗费财力多,死者的上司、或亲戚朋友等常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
D.薨,“死”的讳称。《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相貌堂堂,知错能改。他少时谈论事情,慷慨激昂,但他自视甚高,父亲对此很生气,他惭愧后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B.董槐明察秋毫,为人正直。他在广德任职时,李桷受人诬陷被抓入狱,董槐与太守据理力争,最终太守上书为李桷翻了案。
C.董槐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常德发生兵乱,董槐查明事件原因后,当即斩杀了侵占士兵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兵乱得以平息。
D.董槐善待百姓,颇受赏识。任职江州时渡江而来的流民至者如归;皇帝经常向他询问事情,他每次上奏,皇帝都称赞很好。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2)槐自以为人主所拔,苟可以利安国家无不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07:4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质字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伯父旦见其所为文,嗟赏之。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知蔡州。州人岁时祀吴元济庙,质曰:“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蔡人至今号“双庙”。以本曹郎中召为开封府推官。时兄雍为三司判官,质不欲兄弟并居省府,恳辞,得知寿州,徙庐州。盗杀其徒,并赀而遁,捕得之。质论盗死,大理以谓法不当死,质曰:“盗杀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且许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杀人取赀而捕获,贷之,岂法意乎?”疏上不报。降监舒州灵仙观。逾年,韩琦知审刑院,请盗杀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为令。于是郑戬、叶清臣皆言质非罪,且称其材,起知泰州。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衣衣之,遣去。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王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B.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C.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D.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因受荫庇而补任官职,“荫”即因父辈有功而给子辈入学或者任官的待遇。
B.庙食,历史上有功劳、名声地位的人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民间祭飨。
C.推官,官职名,唐代始置,历朝职司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掌管推勾狱讼之事。
D.大理,即大理寺,古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质心存仁爱。当太守黄宗旦抓获了许多私铸钱币的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王质认为,他耍手段抓人置之于死地却又喜形于色,不合乎仁者的治道。
B.王质宦途不畅。他被朝廷授予开封府推官的官职,最终却去了寿州;在庐州因为判案与大理寺不同而被贬谪,直到获得韩琦支持,他才被起任。
C.王质疾恶如仇。主政蔡州时,他愤怒地毁掉了叛贼吴元济的雕像,改立了狄仁杰、李愬的雕像,供人祭祀,这座庙成为蔡州人口中的“双庙”。
D.王质欣慕贤人。范仲淹被贬饶州时,朝廷正在严厉惩治朋党,尽管如此,王质依然前去饯行,有人责备他,他却以成为范公的朋党为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
(2)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廷谓幼好学,工书,善骑射。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具,随其所习,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中虚实。
周师为浮梁涡口,命张从恩、焦继勋守之,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仁谦即轻棹衔枚抵其桥,麾兵断笮,悉焚之。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还曰:"武行德、周务勍也。"廷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洎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周师大溃,行德单骑脱走。时有以玉帛子女饷廷谓者,悉拒之,唯取良马二百匹以献。以功为滁州刺史、上淮巡检应援兵马都监。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是秋,周师复至,表于景请援,且言周兵四临,乞卑辞请和,以固邻好。廷谓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南望大恸。
宋初,两川平,冯瓒知梓州,为仆夫所讼,召廷谓为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以代之。州承旧政,有庄宅户、车脚户,皆隶州将,鹰鹞户日献雉兔,田猎户岁入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辈互扰闾里,廷谓悉除之。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
B.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
C.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
D.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右,即淮西,宋在江淮之间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称淮右,淮右多山。
B.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C.闾里,指古时高门大户所居住的宅院,因有房屋攒聚之意,后来也被用来泛指繁华地段。
D.鹰鹞户,是古代户部内务府所属牲丁的一种,专司并交纳雉、兔、鹰鹞等作为赋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廷谓在与敌交战过程中十分注意安置人员。郭廷谓担心小商贩们要逃跑,登记并安置他们到大寺中,每天供给饭食,使他们制造防城的器具。
B.郭廷谓作战中,鳝鱼以己之长,来攻敌之短。后周军队在涡口搭浮桥,郭廷谓命令黄仁谦率水军出击,一举焚烧他们的浮桥,获得胜利。
C.郭廷谓善于搞侦察,战胜后还清廉。后周军队退守定远,他招募壮士装扮成小商贩进城侦察,获胜后敌人用玉帛子女来贿赂,郭廷谓全部拒绝。
D.郭廷谓做官一心为民着想,郭廷谓为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对梓州承袭过去的政策加以改进,有侵扰乡里的事情,郭廷谓全部废除这些制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籍乡兵万余洎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
(2)是秋,周师复至,表于景请援,且言周兵四临,乞卑辞请和,以固邻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因留事金,弃疾得,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德佑初,史馆校勘谢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B.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C.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D.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筮仕,古人将出外做官,常先占卦问吉凶。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B.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渐揽一区的军、民、财、政。宋建立时,权力被削弱,元朝时废除。
C.辟,指古代刑罚的一种同时也是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授予官职。迁、调均指调动官职,迁一般指升官,左迁指降职。
D.江右,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左为东,右为西,因此,古人把此段长江之东称为“江左”,长江之西称为“江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僧人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辛弃疾说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请求以三天为期抓获义端,最终,辛弃疾斩下义端头颅,回到义军中。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
C.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府时,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盗贼横行,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并铲平大盗赖文政。
D.江右发生严重饥荒,辛弃疾前去督办赈灾工作,他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粮价降低,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2)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 xiá),宋代武官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谥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
译文: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
(2)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