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世表,字景升,东魏郡魏人也。少丧父,举止有礼度。性雅正,工尺,涉猎群书。太和二十三年,书仆射、任城王澄奏世表为国子助教,颇失意。后转司徒记室。侍中崔光,乡里贵达,每称美之。遇患归乡。永平中,除兖州左将军府司马,非其所愿,复以病解。延昌中,除清河太守,治官省约,百姓安之。正光中,拜前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还都,拜司空长史。孝昌中,青齐频年反乱,诏世表持慰喻。还都,转尚书右丞。后加征虏将军、出行豫州刺史。值萧衍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刘获、郑辩反于州界,为之内应。朝廷以源子恭代世表为州,以世表为东南道行台,率元安平、元显伯、皇甫邓林等讨之。于时贼众强断小殷关,驿使不通。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世表时患背肿,乃舆病出外,呼统军是云宝谓之曰:“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乃简选兵马,付宝讨之。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世表召诸将吏,众责子恭,收辨斩之,传首京师。敕遣中使宣旨慰喻。复以世表行豫州事,行台如故。还朝,加左将军,兼尚书东道行台,沿河分立镇戍,以备葛荣。行达青州,遇患卒,时年五十四。永熙中,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賊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B.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C.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D.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简,用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尺牍”,后来相沿为书信的通称。
B.《书·禹贡》分“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兖州”是其中之一。
C.“节”指符节,它是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异城外族,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D.“尚”是执掌之意,尚书即掌管天子文书,由于理事日繁, 后分部掌管,各部长官为尚书。
【小题3】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世表少年丧父,初仕曲折坎坷。他自小性情高雅正直,为官后受到同乡贤达崔光的称赞,但入仕之初由于所任官职不能如愿,先后转任、解职。
B.曹世表爱民惠民,深受百姓爱戴。他在担任清河太守期间,以民为本,在治理上施行简约的政策,便民而不扰民,百姓感到安宁,对他心生感念。
C.曹世表才能卓异,为政恩威并施。他为了平定青州、齐州叛乱,一方面进行安抚劝说,一方面严惩反叛头目,既传播浩荡皇恩,又树立朝廷威严。
D.曹世表胆识过人,富有军事才能。他讨伐湛僧珍等贼兵,虽然兵力薄弱,但没有拥城自保,而是抓住战机,主动出击,亲自督战,最终打败贼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
(2)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8 08:31: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秉法清勤,引为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治,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久之,行①河南尹,寻即真。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②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③。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未几,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道元素有严猛之称。司州牧,汝南王悦④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匿于悦第,时还其家,道元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是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悦等讽⑤朝廷遣为关右大使⑥,遂为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注释]①行:这里是“代理”的意思。②沃野、怀朔……御夷:均为镇名。③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郡县驻防地仍准许使用古城邑名称。④司州牧,汝南王悦:汝南王,名元悦,当时担任司州牧。⑤讽:暗中劝谏。⑥关右大使:官名,处理雍州地区的事务。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为治书侍御史(_______)
(2)迁辅国将军(_______)
(3)行河南尹,即真(________)
(4)时论之(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为”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B.遂为宝夤所害
C.我为鱼肉,何辞为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
(2)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
【小题4】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郦道元多次升官,都与御史中尉李彪的提拔有关。
B.郦道元父亲曾任青州刺史,后又升任尚书主客郎。
C.郦道元执法苛严威猛,对违法的人和事毫不留情。
D.郦氏兄弟俩与世人不能和睦相处,多有猜忌之心。
【小题5】汝南王元悦“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与郦道元“为宝夤所害”有什么关系?请做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悦,字庆宗。世宗初,除镇远将军、豫州刺史。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赍钱五千,死于道。郡县疑 民张堤为劫,又于堤家得钱五千。堤惧拷掠,自诬言杀。狱既至州,悦观色察言,疑其不实。引见毛奴兄灵 之,谓曰:“杀人取钱,当时狼狈,应有所遗,此贼竟遗何物?”灵之云:“唯得一刀鞘而已。”悦取鞘视之曰 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悦收及祖,诘之曰:“汝 何故杀人取钱而遗刀鞘?”及祖款引,灵之又于及祖身上得毛奴所著皂及祖伏法。悦之察狱,多此类也。

悦与镇南将军元英攻义阳,克之。诏改萧衍司州为郢州,以悦为征虏将军、郢州刺史。萧衍遣其豫州刺史马仙 碑,左军将军、永阳戍主陈可等率众一万,于三关南六十里因山起城,名为竹敦,遣其辅国将军、济阴太守苏 沛精卒二千以戍之。后于关南四十里麻阳旧栅起城,马仙埤轻骑东西为之节度。关南之民,多怀两望。司马悦 令西关统军诸灵凤掩击,敗之,尽燔其城楼储积,擒苏沛及其辅国将军、军主刘灵秀。诏曰:“司马悦首谋义阳,征略有捷。且违京既久,屡请入朝。可遂座志,听其赴阙。”寻诏以本将军,为豫州刺史。论义阳之勋, 封渔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永平元年,城人白早生谋为叛逆,遂斩悦首,送萧衍。既而,邢峦复悬狐,诏曰:“司马悦暴罹横酷,身首异所。国戚旧勋,特可悼念。主书董绍,衔命公行,囚漂殊域,事可矜愍。尚书可令贼将齐苟儿等四人之中分遣二人,敕杨州为移,以易悦首及绍,迎接还本。用慰亡存。”平东将军、青 州刺史,赐帛三百匹,谥号为庄。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二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悦取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
B.悦取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
C.悦取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
D.悦取銷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秦朝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
B.襦,古代贵族所穿短衣。有单孺、复襦等不同形制。有黄、红、黑等色彩。
C.开国子,爵名。晋代始置,位在开国县伯下、开国男之上,秩五品。
D.赠,即追赠,一般指功臣死后,朝廷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官阶以示褒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悦审案不轻信口供。张堤被怀疑抢劫杀人,因畏惧严刑而认罪,司马悦在审讯中怀疑他招供不实,后找到真凶,使董及祖伏法。
B.司马悦征战以谋略取胜。他利用关南百姓对萧衍政权的不信任,从而令西关统军诸灵凤出其不意击敌,打败萧衍,擒获苏沛、刘灵秀等人。
C.司马悦建功却死于非命。他攻取义阳后论功被封为渔阳县开国子,赐给食邑三百户,但由于豫州城民 白早生图谋叛逆,被割下首级。
D.司马悦死后获得皇帝悼念。邢峦收复悬瓤后,皇帝下诏从被俘贼将中遣送二人,交换司马悦首级及董绍,并对司马悦给予相应封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违京既久,屡请入朝。可遂此志,听其赴阙。
(2)主书董绍,衔命公行,囚漂殊域,事可矜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燕①王冯弘,字文通,跋之少弟也。高云僭号,以为征东大将军,领中领军,封汲郡公。跋立,为尚书左仆射,改封中山,历位司徒。及跋死自立,与刘义隆交通。

延和元年,世祖②亲讨之,文通婴城固守。文通所辖营丘、辽东等六郡皆降。文通尚书郭渊劝其归诚进女,乞为附庸,保守宗庙。文通曰:“吾负衅在前,北魏忿形已露,降附取死,不如守志,更图所适也。

先是,文通废其元妻王氏,黜世子崇,以后妻慕容氏子王仁为世子。崇出奔辽西,世祖遣兼鸿胪李继持节授崇假节、侍中,领护东夷校尉、幽平二州牧,封辽西王,录其国尚书事,食辽西十郡。文通遣其将封羽率众围崇,世祖永昌王拓跋健督诸军救之,封羽又以凡城降。

文通遣其尚书高颙请罪,乞以季女充掖庭。世祖许之,并征其子王仁入朝,文通爱仁拒遣。文通散骑常侍刘训言曰:“虽结婚和通,而未遣子质,魏若大举,将有危亡之虑。夫以重山之隘,刘禅衔璧;长江之难,孙皓归命。愿按时遣世子,以恭大国之命。然后收离集散厚布恩泽分赈仓廪以济民乏劝督农桑以邀秋稔庶大业危而更安社稷可以永保。”文通大怒,杀之。太常阳岷复劝文通请罪乞降, 速令王仁入侍,文通不听。 世祖则诏乐平王拓跋丕等讨之,日就蹙削,上下危惧。

文通避至辽东,高句丽遣使劳之曰:“龙城王冯君,爰适野次,士马劳乎?”文通惭怒,称制让之,高句丽乃处之于平郭,寻徙北丰。文通素侮高句丽,政刑赏罚,犹如其国。高句丽乃夺其侍人,质王仁。文通忿怨之,谋将南奔。高句丽乃杀之于北丰,子孙同时死者十余人。

(节选自《魏书·列传》有删改)

①北燕:五胡十六国之一,407年冯跋灭后燕,拥立高云(慕容云)为天王,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409年高云为近臣所杀,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史称“北燕”,436年被北魏所灭。②世祖: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庙号世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收离集散厚布\恩泽分赈仓廪\以济民乏\劝督农桑以邀秋稔\庶大业危\而更安社稷\可以永保
B.然后收离集散厚布恩泽\分赈仓廪以济民\乏劝督农桑\以邀秋稔\庶大业危而更\安社稷可以永保
C.然后收离集散\厚布恩泽\分赈仓廪以济民乏\劝督农桑以邀秋稔\庶大业危而更安\社稷可以永保
D.然后收离\集散厚布恩泽\分赈仓廪以济民乏\劝督农桑\以邀秋稔庶\大业危而更安\社稷可以永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号:僭,超越本分。僭号,即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者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封号。
B.郡公:郡,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秦朝时郡比县大,晋朝时废郡制;郡公,北魏时次于郡王的爵位,有实虚封两种。
C.假节:“借”以符节,皇帝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汉魏晋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持节或假节的称号。
D.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为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文通开始能坚持立场,拒降北魏。世祖率兵征讨他,六郡投降,尚书郭渊劝他归附献女儿入朝求做附庸,文通没有答应。
B.冯文通家事处理不当,以致内部不和。他废黜了长子冯崇,世祖就封冯崇为辽西王,执掌他们国中尚书之事,文通就遣将围崇。
C.冯文通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刘训以刘禅投降、孙皓归顺劝他派世子入朝,文通却大怒杀了他,阳岷劝他遣子请降也不听。
D.冯文通避至辽东,身死异地。辽东高句丽使者慰劳他带兵到野外止息辛苦,他虽羞惭恼怒,还是服从命令谦让使者,但还是被杀于北丰。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吾负衅在前,北魏忿形已露,降附取死,不如守志,更图所适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C.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2)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先,字容仁,中山卢奴人也。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徒于中山。皇始初,先于井陉归顺。太祖后以先为丞相卫王府左长史。从元仪平邺,到义台,破慕容驎军,回定中山,先每一进策,所向克平。车驾还代,以先为尚书右中兵郎。太祖谓先曰:“今蠕蠕屡来犯塞,朕欲讨之,卿以为何如?”先曰:“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于是北伐,大破蠕蠕。转七兵郎。太祖问先曰:“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又问曰:“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对曰:“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太祖于是班制天下,经籍稍集。太祖之讨姚兴于柴壁也,问先,对曰:“臣闻兵以正合,战以奇胜。夫高者为敌所栖,深者为敌所因,兵法所忌而兴居之,可不战而取。”太祖从其计,兴果败归。太宗即位,问左右旧臣之中为先帝所亲信者有谁。时新息公王洛儿对曰:“有李先者,最为先帝所知。”太宗召先引见,拜安东将军。诏先与上党王长孙道生率师袭冯跋乙连城,克之,悉虏其众。乃进讨和龙。先言于道生曰:“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各五尺围,用填城堑。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道生不从,遂掠民而还。后出为武邑太守,有治名。世祖即位,征为内都大官。神?二年卒,年九十五。诏赐金缕命服一袭,赠定州刺史、中山公,谥曰文懿。

(节选自《魏书·李先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B.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C.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D.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天子的代称。
B.国记,按时间顺序记述一国史实或事件的史书。
C.郡县,秦朝统一后行郡县制,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一郡的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先重视经典书籍,鼓励集书。太祖要收集天下书籍时,李先认为从伏羲氏开始到现在天下的书籍不计其数,但皇帝喜好,收集起来不难,鼓励他搜集书籍。
B.李先回答皇帝问题,看法准确。太祖在柴壁讨伐姚兴时问李先的看法,李先认为用兵要以常法交战,战斗要出奇制胜,但姚兴犯了兵家大忌,可不战而取。
C.李先深受皇帝喜爱,担当重任。太宗即位后问周围人旧臣中谁被先帝看重,新息公回答说李先最受先帝赏识,太宗就诏见李先,授予他安东将军。
D.李先策略分析正确,不被采纳。李先与长孙道生袭击乙连城时,献计让士兵每人准备一捆青草来填塞城壕,但长孙道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遂携掠民众而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
(2)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