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世表,字景升,东魏郡魏人也。少丧父,举止有礼度。性雅正,工尺,涉猎群书。太和二十三年,书仆射、任城王澄奏世表为国子助教,颇失意。后转司徒记室。侍中崔光,乡里贵达,每称美之。遇患归乡。永平中,除兖州左将军府司马,非其所愿,复以病解。延昌中,除清河太守,治官省约,百姓安之。正光中,拜前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还都,拜司空长史。孝昌中,青齐频年反乱,诏世表持慰喻。还都,转尚书右丞。后加征虏将军、出行豫州刺史。值萧衍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刘获、郑辩反于州界,为之内应。朝廷以源子恭代世表为州,以世表为东南道行台,率元安平、元显伯、皇甫邓林等讨之。于时贼众强断小殷关,驿使不通。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世表时患背肿,乃舆病出外,呼统军是云宝谓之曰:“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乃简选兵马,付宝讨之。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世表召诸将吏,众责子恭,收辨斩之,传首京师。敕遣中使宣旨慰喻。复以世表行豫州事,行台如故。还朝,加左将军,兼尚书东道行台,沿河分立镇戍,以备葛荣。行达青州,遇患卒,时年五十四。永熙中,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賊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B.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C.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D.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简,用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尺牍”,后来相沿为书信的通称。
B.《书·禹贡》分“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兖州”是其中之一。
C.“节”指符节,它是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异城外族,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D.“尚”是执掌之意,尚书即掌管天子文书,由于理事日繁, 后分部掌管,各部长官为尚书。
【小题3】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世表少年丧父,初仕曲折坎坷。他自小性情高雅正直,为官后受到同乡贤达崔光的称赞,但入仕之初由于所任官职不能如愿,先后转任、解职。
B.曹世表爱民惠民,深受百姓爱戴。他在担任清河太守期间,以民为本,在治理上施行简约的政策,便民而不扰民,百姓感到安宁,对他心生感念。
C.曹世表才能卓异,为政恩威并施。他为了平定青州、齐州叛乱,一方面进行安抚劝说,一方面严惩反叛头目,既传播浩荡皇恩,又树立朝廷威严。
D.曹世表胆识过人,富有军事才能。他讨伐湛僧珍等贼兵,虽然兵力薄弱,但没有拥城自保,而是抓住战机,主动出击,亲自督战,最终打败贼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
(2)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8 08:31: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
(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卿何为而来 徐公何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自谓《礼》《易》为长   长:专长B.或屏左右相对谈说   屏:回避
C.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归顺D.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 有愧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B.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C.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D.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小题4】下列对文学知识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薨是古代对死去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指对帝后之死的描述。而大夫死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出仕萧赜政权,父亲兄弟却被萧赜杀害,王肃只好从建业来投奔高祖,魏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
B.王肃对高祖竭诚尽忠,知无不言,很受高祖器重。很快被授为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不接受职位,高祖答应了。
C.王肃到义阳征讨萧鸾,没等克城,萧鸾便派裴叔业侵犯涡阳。王肃上书请求援军未被允许,于是亲自带兵打败裴叔业。
D.王肃多次驻守边境,深得人心,归附之人门庭若市。他不好声色,清廉乐施,死后因其忠心大度,帝诏谥为宣简。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相者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有相者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由马驾的车,后也专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
C.“服阕”是守丧期满除服。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子女须穿丧服守孝三年。
D.“谥”指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渊出身宦门,承袭爵位。他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卢渊不惧权势,敢于直言。高祖册立冯氏为皇后时征询卢渊意见,卢渊认为是朝廷大事,应择日占卜再定夺,但意见未被接纳。
C.卢渊方法得当,平叛有功。他处理叛乱坚持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化解危机。
D.卢渊深受器重,屡任要职。他先后担任多任要职;高祖考核官员政绩,授予卢渊豫州刺史,因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推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名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迁陈留太守。犊民酉牧,年七十余,有至行,举为计曹掾;帝嘉之,特除郎中以显焉。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追伯夷,直过史鱼,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B.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C.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D.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的生员,也指在学校读书的学生。
B.结草,代指报恩,典故出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
C.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践阼,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帝王登阼阶主持祭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堂隆恪守礼制,维护长官尊严。做泰山郡督邮时,面对郡里督军对太守的不礼行为,高堂隆很生气,按剑怒斥督军。
B.高堂隆选贤举能,深受皇帝赞赏。做陈留太守时,见犊民酉牧有品行,就推举他做计曹掾,明帝用加官来表彰高堂隆。
C.高堂隆重视礼义,劝谏皇帝修德。面对崇华殿火灾,他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劝皇帝要修行礼义与品德,以战胜灾祸。
D.高堂隆心系苍生,反对大兴土木。明帝大肆修筑宫殿,各种劳役频繁,他上疏劝谏皇帝更应体恤民力,重视农业生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②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安丰王元猛,字季烈。太和五年封,加侍中 。出为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猛宽仁雄毅,甚有威略,戎夷 畏爱之。薨于州。赠太尉,谥曰匡。子延明,袭。世宗时,授太中大夫。延昌初,岁大饥,延明乃减家财,以拯宾客数十人,并赡其家。至肃宗初,为豫州刺史,甚有政绩,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延明既博极群书,兼有文藻,鸠集图籍万有余卷。性清俭,不营产业。与中山王熙及弟临淮王彧等,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虽风流造次不及熙、彧,而稽古淳笃过之。寻迁侍中。诏与侍中崔光撰定服制。后兼尚书右仆射。以延明博识多闻,敕监金石事。及元法僧反,诏为东道行台、徐州大都督,节度诸军事,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综既降,因以军乘之,复东南之境,至宿豫而还。迁都督、徐州刺史。频经师旅,人物凋弊,延明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庄帝时,兼尚书令、大司马。及元颢入洛,延明受颢委寄,率众守河桥。颢败,遂将妻子奔萧衍,死于江南。庄帝末,丧还。出帝初,赠太保 ,王如故,谥曰文宣。所著诗赋赞颂铭诔 三百余篇,又撰《五经宗略》《诗礼别义》,注《帝王世纪》及《列仙传》。又以河间人信都芳工算术,引之在馆。其撰《古今乐事》、《九章》十二图,又集《器准》九篇,芳别为之注,皆行于世。

(节选自《魏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B.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C.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D.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
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
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其副职为太子少保。
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延明继承父亲的爵位,在地方和朝廷都担任过官职,因为政绩显著,得到朝廷的赏识,不断升迁。
B.元延明博览群书,通古知今,很有才华,但他本性清俭,喜好金石,不喜钻营,才华一直未被赏识。
C.元延明既能著书立说,一生留下多种著作,又善于治理地方,在徐州颇有政绩,受到百姓的赞誉。
D.元延明很有军事才能,曾经讨伐过反贼元法僧,招降敌将,收复失地,并接受元颢委任率军守河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昌初,岁大饥,延明乃减家财,以拯宾客数十人,并赡其家。
(2)频经师旅,人物凋弊,延明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安世,幼而聪悟。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安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高宗每幸国学,恒独被引问。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居父忧以孝闻。天安初,拜中散,以温敏敬慎,高宗亲爱之。累迁主客令。萧赜使刘缵朝贡。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缵等呼安世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出为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薛道檦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安世设方略波及诸子三十余人,斩于邺市,境内肃然。以病免,太和十七年卒于家。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以妒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B.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C.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D.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是父丧的婉辞。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孝,一般为三年。
B.朝贡:古代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宗主国或所在国的君主,并敬献礼品。
C.三代:尧、舜、禹三代的合称,最早见于《论语》“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D.假节: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皇帝授予的“节”为符信,故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安世自幼聪明颖悟,深受高宗喜爱。在接受高宗召问时,年龄尚小的他应答很有条理,被选为中书学生,后常常被高宗单独召见。
B.李安世不但外表俊美,而且博学能言。萧赜的使者刘称他为典客,他旁征博引,进行批驳,不仅指出其错误,还讽刺其弃善从恶
C.李安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民请命。针对百姓困苦流离豪强侵占掠夺的现实,他疏言不分贵贱平均分配田地,开了均田制先河。
D.李安世颇有治理才干,能保一方平安。任相州刺史时他鼓励农桑,禁绝淫祀,设计诱捕并处决广平豪强李波等人,从此境内安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
(2)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以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