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场,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刘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曾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伽蓝:佛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朋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名,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一般有所关联。
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黥比刖更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为人仁厚。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8 10: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擒。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之,时人以为敏慧。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

(节选自《隋书·麦铁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B.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C.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D.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户,即官家,这里指官宦人家;官户属于特殊的户籍,享有特权,官户以外的全部人户,都称民户。
B.江东,即江南;长江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故有江东之称。
C.阿奴,古代尊长对卑幼者或夫妻间的昵称;因“奴”有亲昵之意,也被人作乳名,如刘裕乳名“寄奴”。
D.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相当于开国元勋;“国公”前所冠是封邑或封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铁杖孔武有力,富于草莽气息。他力气大,奔跑速度极快,性格狂放不羁;曾聚众为盗,在皇宫执伞时,还屡次在散朝后跑到一百多里外的南徐州实施抢劫。
B.麦铁杖勇猛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曾受命孤身窥探敌情,被擒获后伺机杀死敌方三十多个押送军士;担任将领之后跟随杨素征突厥,平叛乱,官职也步步升迁。
C.麦铁杖头脑聪慧,应答言辞机智。面对窦威对其姓氏的嘲笑,他不假思索,巧妙利用“窦”“豆”谐音反唇相讥,令对方深感羞愧,无言以对,时人对他很是赞许。
D.麦铁杖赤胆忠心,以死报效朝廷。他自认为深受朝廷恩典,唯有战死才能报答;辽东战役中,他预感获胜无望,在战前与儿子诀别,后果然陷入重围,以身殉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2)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后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
十五年,上幸洛阳,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籓条。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曰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节选自《隋书 公孙景茂列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闻而嘉之 ②谨拜表以闻
B.①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上幸洛阳,景茂谒见 ②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D.①访以政术 ②访风景于崇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绩大村/或数百户/谐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B.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C.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D.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古代指速逢母亲丧事,也叫“丁外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按古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文中公孙景茂因母忧去职,居家守丧。
B.陛下:陛,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C.秩:文中指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品级或体禄。古代官员的俸禄要根据年终考评确定,俸禄因功罪而增减乃至取消
D.谥:谥号分官谥和私谥。官谥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小题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景茂博览群书。他在北魏时期,射策甲科。升任太常博士,对宗庙礼仪多有增删,被时人称为“书库”。
B.公孙景茂治州有方。治理地方法令清静,恩施百姓,赡济孤弱。平陈战役时,他拿出自己的体禄,煮粥熬药,救助灾民,救活数以千计的灾民。
C.公孙景茂声绩显著。他前后历职,都有德政,常受皇上恩赐,并下诏褒扬。征召入朝,吏民遮道号泣;死后朝廷赠谥为康。
D.公孙景茂扬善化恶。他关心民疾,深入百姓,阅视产业,在大庭广众之中称赞善持家的;教诲有过错的,并不宣扬,百姓知礼而行,深得百姓爱戴。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卒官,谥曰平。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辈皆共推伏 推:推崇
B.迟明,迥方觉 迟明:黎明
C.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 望:希望
D.上欢然曰:“公爱我者。”  爱:关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龆龀”,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总角、豆蔻等。
B.“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C.“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为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国子博士就是在国子监里工作的高级教员。六国时就有博士,后世多因之。
D.受禅又称“禅让制”,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尚希精通学业。就读太学时专心精研,获同学佩服;讲论《孝经》,词旨可观,得太祖赏识。
B.杨尚希对政治敏感,行事果断。为宣帝发丧期间,发现尉迥异常,断定他会谋反,于是连夜逃离相州。
C.杨尚希能洞察时弊,积极进言。他认为当时天下州郡过多,有冗费冗员现象,应当仿效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
D.杨尚希有足疾,蒲州美酒利于养病,皇帝将他调出京城担任蒲州刺史。可见皇帝对他关爱有加。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
(2)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颜,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夭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甚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相州人情险诐,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释: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当吾宗(__________) (2)其俗颇(__________)
(3)臣自废黜(__________) (4)聪有闻者(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儿有风骨B.称其不能理化
C.无复衣冠之望D.招致山东大儒
【小题3】把第④段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第③段中的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贺若谊字道机,河南洛阳人也。祖伏连,魏云州刺史。父统,右卫将军。谊性刚果,有干略。在魏,以功臣子,赐容城县男。累迁直阁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尚食典御。周太祖据有关中,引之左右。尝使诣杏城,属茹茹种落携贰,屯于河表。谊因譬以祸福,诱令归附,降者万余口。太祖深奇之,赐金银百两。齐遣其舍人杨畅结好于茹茹,太祖恐其并力,为边境之患,使谊聘茹茹。谊因啖以厚利,茹茹信之,遂与周连和,执畅付谊。太祖嘉之,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略阳公府长史。周闵帝受禅,除司射大夫,改封霸城县子,转左宫伯,寻加开府。后历灵邵二州刺史,原信二州总管,俱有能名。其兄敦,为金州总管,以谗毁伏诛。坐是免职。武帝亲总万机召谊治熊州刺史平齐之役谊率兵出函谷先据洛阳即拜洛州刺史进封建威县侯齐范阳王高绍义之奔突厥也谊以兵追之战于马邑遂擒绍义以功进位大将军。高祖为丞相,拜亳州总管,驰驿之部。西遏司马消难,东拒尉迟迥。申州刺史李慧反,谊讨之,进爵范阳郡公,授上大将军。开皇初,入为右武候将军。河间王杨弘北征突厥,以谊为副元帅。军还,转左武候大将军。坐事免。岁余,拜华州刺史,俄转敷州刺史,改封海陵郡公,复转泾州刺史。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谊素有威名,拜灵州刺史,进位柱国。谊时年老,而筋力不衰,犹能重铠上马,甚为北夷所惮。数载,上表乞骸骨,优诏许之。谊家富于财,于郊外构一别庐,多植果木。每邀宾客,列女乐,游集其间。卒于家,时年七十七。子举袭爵。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亲总万机/召谊治熊州刺史/平齐之役/谊率兵出函谷/先据洛阳/即拜洛州刺史/进封建威县侯/齐范阳王高绍义之奔突厥也/谊以兵追之战/于马邑遂擒绍义/
B.武帝亲总万机/召谊/治熊州刺史/平齐之役/谊率兵出函谷/先据洛阳/即拜洛州刺史/进封建威县侯/齐范阳王高绍义之奔突厥也/谊以兵追之/战于马邑/遂擒绍义/
C.武帝亲总万机/召谊治熊州刺史/平齐之役/谊率兵出函谷/先据洛阳/即拜洛州刺史/进封建威县侯/齐范阳王高绍义之奔突厥也/谊以兵追之/战于马邑/遂擒绍义/
D.武帝亲总万机/召谊/治熊州刺史/平齐之役/谊率兵出函谷/先据洛阳/即拜洛州刺史/进封建威县侯/齐范阳王高绍义之奔突厥也/谊以兵追之战/于马邑遂擒绍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指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文中的“左宫伯”“海陵郡公”等即为爵位名。
B.受禅,本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此处指周太祖去世之后,周闵帝继承帝位。
C.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时始置,明朱元璋时革去中书省,丞相之制遂废。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若谊刚毅善战,立战功有威名。申州刺史李慧叛乱,贺若谊带兵征讨,晋爵范阳郡公;当突厥屡屡制造边患时,朝廷因贺若谊一向有威名而任其为灵州刺史。
B.贺若谊能言善道,善谋略有才干。对左右观望的茹茹部落,贺若谊分析祸福之理,劝诱他们归降;在灵邵二州刺史、原信二州总管任上,他都留下了好名声。
C.贺若谊因功升职,仕途多有波折。贺若谊起初因是功臣之子而被封爵,后因于国有功而多次升职;其兄贺若敦遭谗言诬告而被杀害,贺若谊受此牵连被免职。
D.贺若谊出身将门,家境殷实富裕。贺若谊出身将门,其父曾任右卫将军。贺若谊家中富裕,在郊外建有别墅。贺若谊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后因放纵游乐而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谊因啖以厚利,茹茹信之,遂与周连和,执畅付谊。
(2)谊时年老,而筋力不衰,犹能重铠上马,甚为北夷所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