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寡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阅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面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巨,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巨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故,下无民人之,弧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钟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小题5】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小题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坚以新,士选饱 以:连词,而且
B.吾闻君三而三不成者    封:受封赏
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 过:过错
D.子贡一出,鲁,乱齐,破吴 存:使……保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8 11: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奘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起厕 如:往
B.我至军中 度:衡量,考虑
C.置之上  坐:同“座”
D.吾今为之虏矣     属:类,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为”与“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何辞为D.公为我献之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B.以乱易整,不武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夜”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句是(   )
A.沛公欲关中B.君安与项伯有
C.常以身蔽沛公D.项伯杀人,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亲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候,我属无患矣。”

汉十二年,高帝,后八年留侯卒,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惠王二十三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我国古代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B.留候,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D.谥,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倾尽家产,为韩报仇。因祖父和父亲在韩国做过五代丞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拿出全部家财赏求刺客刺杀秦王,意欲为韩报仇。
B.张良慧眼识主,认定沛公。张良曾将学到的兵法与他人言说,别人皆不能明白其妙,而沛公却称好,并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就追随他。
C.张良运筹帷幄,籍此封侯。张良因身体多病,不曾亲自带兵,无战斗之功,凭借出谋划策,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获得了三万户的封邑。
D.张良机智敏锐,阻止谋反。在朝廷分封出现问题时,张良善于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提出合理建议,成功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谋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
(2)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嫠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毅,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
B.司空是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木工程。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为三公之一,后称“司空”。
C.累绁即“缧绁”。“缧”指捆绑犯人的绳索,“绁”是牵牲畜的绳索,在文中二词连用,借指监狱。
D.行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比如假、权、署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出身贫寒,但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自己死前告诫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孙氏家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管理得非常好。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现了非凡的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其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强调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
C.孔子做代理宰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猪仔羊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孔子经历坎坷,但达观而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人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    苦:以……为痛苦B.沛公然其计   然:认为……是对的
C.沛公又让不受    让:责备,责怪D.乃以秦王属吏 属:交给(主管官吏)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进入咸阳城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百姓的政策,如封府库、约法三章、不受酒食等,深得民心,以至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B.刘邦、项羽两大阵营中都有私通对方的奸细,但两人对己方奸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刘邦是严惩,而项羽是采信。
C.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特别是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刘邦有政治才能,以“柔”得民众;项羽有军事才能,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百姓不服从项羽。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和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