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片段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B.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C.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狱掾,秦汉县级行政机构的属吏,辅佐县令主管刑法,位在狱史上。
B.河南,古代所指地域不同,文中指与河北相对的黄河以南广大地区。
C.东向,坐东向西之意,文中指项王、项伯并坐在宴席最尊贵席位上。
D.为寿,古代祝颂辞,意为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祈祝他健康长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少有大志,不屑小事。青少年时代他不愿认真学习识字和剑术;在他看来识字只能记姓名,剑术只能胜一人,他要学习万人敌。
B.项羽豪气纵横,勇力过人。他看到秦始皇时轻蔑地说此人可以取而代之,以至项梁大吃一惊;因为勇力与才气,他让吴中子弟惧怕。
C.项羽为人率直,胸无城府。面对沛公拜见时的一番拉拢和试探,他很直率地说出曹无伤是告密者,并且还盛情挽留沛公与自己饮酒。
D.项羽优柔寡断,缺乏远见。当范增暗示杀掉沛公以绝后患时,他内心很愤怒;这说明他看不清形势,没有认到沛公是他未来的敌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9 05:5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子产者,郑之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庳:bi,矮小。②梱:kun,门槛。③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B.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C.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D.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
B.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一般为平民居住的地方。借指平民或邻居。
C.大夫,古代官阶。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敖宽政教民,社会和美。孙叔敖执政宽缓,注重教化,使官民和睦同心,社会风俗和谐淳美。
B.子产执政为民,深受爱戴。子产为相,百姓安居乐业;子产去世,举国悲痛,仿佛失去主心骨。
C.李离执法公平,以身作则。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自己有失察之罪,便自刎而死。
D.循吏勤政爱民,恪尽职守。文中三位先贤都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守初心,担使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市令言之相日:“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③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④于是说韩宣王,又说魏襄王,东说齐宣王,西南说楚威王。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⑥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 《史记·苏秦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B.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C.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D.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
C.社稷: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用社稷指代国家。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据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游说秦王,秦惠王刚杀掉商鞅,讨厌游说之士,所以苏秦未受任用。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周书《阴符》,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肃候,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山东六国,并推苏秦为约从长。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不敢仰视,嫂子前倨后恭,苏秦深感世态炎凉,对其亲友十分冷漠。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

同类题3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昭王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将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宜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③黥徒:受过黥刑的人,引申为因徒、罪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的词语,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D.黥刑又称墨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或额头上刻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了起来,后来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他受到秦王的亲近,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他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邯郸实未易攻也 以乱易整
B.秦王王 沛公欲王关中
C.引剑将自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我固当死 固时俗之工巧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古代指天子、诸侯;也可指封号,如“武安君”、“平原君”;也可指对对方的尊称, 如《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君”。
B.币,在文言文中可指用作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 之资币物"的“币”即指礼品;还可以指货币,本文“厚币”的“币”即指“货币”。
C.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及楚国春申君。
D.“迁之阴密”的“迁”为流放之意。“迁"在古代也可指调动官职,迁受、迁除、迁进是升宫,左迁、迁谪、迁削是降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部分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2)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①,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亭,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上柱国蔡赐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②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视日:搞占卜望日的迷信活动的人。②颛:专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刑其长吏     刑:惩罚
B.止次曹阳二三月 次:驻扎
C.趣赵兵亟入关   趣:通“促”,催促
D.自辩数,乃置   置:安排,安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王赵,非楚意也
A.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齐彭殇为妄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B.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C.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D.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天下受尽秦国严苛统治的郡县百姓都纷纷起事,惩治当地官员,来响应陈胜,足见当时秦国统治确实不得民心,政失天下。
B.周文,是陈地贤人,曾经跟随春申君做事,后来被章邯率领的由骊山修墓的徒役和奴隶组成的军队所败,最后兵败自杀。
C.陈王在得知武臣称赵王后非常愤怒,就把武臣的家属抓起来准备杀掉,后来听了上柱国蔡赐的建议,派人祝贺武臣称王,把家属归还给武臣。
D.文章最后分析了陈胜兵败的原因,主要是:滥杀故人,失掉民心;轻信小人,使众将不再依附于他;最后众叛亲离,起义失败。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
(2)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3)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伴去秦,厚币委质事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