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A.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B.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C.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D.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1 10: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左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鹜,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自史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我之,前后条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数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教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弹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脏者,乃鞫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等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刺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衣诣说留之。哈刺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搁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口:“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B.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C.速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D.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正”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宋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宋太祖,元世祖等。
B.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为州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C.考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课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致政”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兴祖查禁伪钞,智谋过人。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B.林兴祖才能出众,屡屡升职。考取进士后,他被授于承事郎,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后来升职为道州路总管。
C.林兴祖廉洁爱民,深得民心。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他为官廉洁,爱护百姓,并看见了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都没有犯罪。
D.林兴祖赈贫济困。政绩突出。道州旱灾,他写文章祈祷,停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都里非常太平,宪司认为道州最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
(2)明日甫人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货钞五千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震川先生小传

钱谦益

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浸渍演迤,蔚为大儒。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乙丑,举进士。除长兴知县。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有所击断寝息 ,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有蜚语闻,量移通判顺德。隆庆庚午,入贺。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熙甫宿学大儒,久困郡邑,得为文学官,给事馆阁,欲以其间观中秘未见书,益肆力于著作。而遽以病卒,年六十有六。

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熙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乡举追赠待诏。冢孙昌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

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乃至。学士问曰:“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四明余翰编分试礼闱,学士为具言熙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熙甫果得隽。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事,辄为流涕。岂未有以文长此事闻于熙甫者乎?为补书之于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  寝息:停息,搁置
B.临川则不能行 抗:抵挡
C.贾人翁氏梦熙甫之 趣:催促
D.熙甫果得     隽:考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B.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C.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D.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会试取得第二名,深受张文隐赏识,但后来八次参加殿试,都没能者取进士。
B.归有光在处理诉讼案件时,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断案, 上级官员大多数不喜欢他。
C.王世贞与归有光之间存在矛盾,归有光曾经遵到他的批评,被认为是狂妄而平廉的人。
D.王世贞晚年改变对归有光的看法,称他是千年才有的人才,可继承韩,欧阳的传统。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
(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3)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万里传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永。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杜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宜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耀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

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嘱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优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专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文节。

(摘自《宋史.杨万里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B.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C.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迫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D.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是古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职。宰相也叫相、相国、丞相,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设一个宰相,此人地位仅次于皇帝。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弟者之称。四级科举考试依次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各朝代有特殊规定,-般是七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乞休致”是官员自请退职。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或褒或贬评价的称号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裔孙。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洲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番禺、新兴名贼洗宝徹等,杀官吏,盎率兵破之。宝徹兄子曰智臣,复聚兵拒战,盎进讨,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贼遂溃,擒宝徹、智臣等,遂有番禺、苍梧、朱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谓未正,请上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武德五年,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诏右武卫将军蔺暮发江淮甲卒将讨之,魏徽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徽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賊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日:“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卒,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獠:古民族称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B.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C.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D.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本为主射者掌事,魏晋、隋时为尚书省官员,唐宋时曾行宰相权,宋后废。
B.辽东,指辽河以东,辽河以西称为辽西。古代还有山东、山西,指太行山以东、以西。
C.迁,表示晋升或调动官职,而“左迁”“罢”“黜”等则指被贬(免)官。赠官、赠谥、赠典等形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盎有才有为。杨素与他讨论局势,对他刮目相看,惊讶于蛮夷中竞能有这等人才,文帝便拜他为汉阳太守,去平定叛乱。
B.冯盎能征善战。他曾跟从炀帝征伐辽东,且击败据贼洗宝徹等,之后又率军讨伐罗州、窦州的叛乱,战功赫赫。
C.冯盎知足谨慎。当有人劝说其倚仗南越自立为王时,他当即表示人生已得富贵,拒绝了这样的劝说。
D.冯盎善理政务。他查阅财务账册,揭露检举隐藏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一时间社会安定,深得人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
(2)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暴   槁:枯
B.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之 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寒其身也,则耻师焉
B.又从而怨   不知东方既白
C.叩之小者则小鸣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是犹求饱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小题3】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小题5】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