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前赤壁赋》,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   危:端正
B.鱼虾而友麋鹿 侣: 伴侣
C.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哀吾生须臾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D.苏子愀 何为其
【小题3】下列句子中所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哀吾生之须臾,(但)羡长江之无穷
C.(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清风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小题4】把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5】请阅读下面两则《论语》,挑选其中一句,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7 04:5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苏轼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三死者,吾不复矣     恤:忧虑、担忧
B. 张安道知秦州  适:恰好
C. 虎视久之 熟:熟悉
D. 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希望、企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苏轼所述二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与孟德为苏辙所推崇的经历和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zhǔ)客,诵明月之诗,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2),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头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泛舟”,时间“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几句先写景,后写事,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
C.“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远而近。
D.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七月既望
(2)举酒
(3)窈窕之章   
(4)少
(5)纵二苇之所
(6)浩浩乎如虚御风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客有吹洞箫者。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