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前赤壁赋》,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   危:端正
B.鱼虾而友麋鹿 侣: 伴侣
C.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哀吾生须臾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D.苏子愀 何为其
【小题3】下列句子中所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哀吾生之须臾,(但)羡长江之无穷
C.(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清风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小题4】把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5】请阅读下面两则《论语》,挑选其中一句,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7 04:5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①凌风雪,要使②天骄识凤麟③。
沙漠回看清禁④月,湖山应梦武林⑤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⑥。
注①“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②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③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处代指使臣和国家体面。④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⑤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当时做杭州知州,诗人自己所在之地。⑥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小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门父子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言行谨慎,平安归来。
C.本联以李揆暗指自己。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也不敢自居第一。
D.苏轼还想以李揆之典告诫子由,出使北蕃,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E.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自己的谦虚。
【小题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的上片抒写词人对蜀乡故里的思念和对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首句“归去来兮”是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典故。
B.“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老无为的感叹,加深了失意的感情氛围,颇有人生失意、宦海沉浮、未来无着的哀愁。
C.“儿童尽楚语吴歌”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都是直接抒写词人在黄州生活得畅快得意,自己的孩子已经一口“楚语吴歌”就是证明。
D.下片的后半部分,从“好在”一句笔锋陡转,词人不再感慨未来,转而直白地抒发自己对此地山川人物的依依不舍和离开后依然怀念的情感。
E. 本词大量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令我们跟随词人一同从眉山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回到黄州,描写的风物人情,着实动人。
【小题2】素来词家评论,此词为东坡“跳荡飞扬,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之作,你同意此观点
吗?请以下片为例,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