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余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跖:盗跖,柳下惠之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授之读,暮课之义 授:教授
B.慈爱不外乎妻子 妻子:配偶
C.徇耳目之娱     徇:追求,谋求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而呱呱啼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B.行能表一方 其闻道也固先
C.习不同,志为之耳   臣壮也,犹不如人
D.定之一息之顷,著之百年之久  剑阁峥嵘崔嵬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  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们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
B.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且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
(2)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
(3)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8 06:4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书《永清张乞人事》后

(清)赵佑

嘉善周震荣宰永清,尝书张乞人事:张乞人,永清县南门外贫人也。父殁,行乞养母。止无庐舍,穴土为居。会天大雪,知县魏继齐过其处,闻歌声出地中,怪之,左右曰:“张乞人也。”呼出,问之,答曰:“今日我母生辰,歌以劝餐耳。”命车载其母子至官廨,继齐母馈其母大布及粟,继齐馈乞人钱十缗。乞人叩头曰:“官母赐我母,不敢不受;官赐我,我不敢受。”继齐曰:“与其残杯冷炙,日夕沿门也?”答曰:“残杯冷炙,我母安之久矣,目无所污也。我愚民,不知此十缗,官何所受之?我母年八十,我年六十有一,为官清白,百姓足矣。”继齐惭汗下,不复强授焉。为营室于城内金花巷,将命居之,乞人负其母去,不知所终。

乞而孝,难已;乞而廉,尤难。观乞人之受官母赐,不受官赐,其真视万钟犹呼蹴哉!惟孝,故能廉,不廉,不成其为孝也。虽然,乞人以乞养母,官以官养母,官母之赐乞母,何莫非官之有所受以安其母?乞人特推其安母之心,以重官母,亦善为官地也。官盍徐省其向所受之,果克安母、母之安之亦如乞母乎?则无独为乞人难也。则犹幸此一官之知惭也。

【小题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张乞人和李密的个性中的共同点:_________
【小题2】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
A.闻歌声出地中,B.止无庐舍,土为居
C.会天大D.嘉善周震荣永清
【小题3】“亦善为官地也”的意思是 ( )
A.善良地从官的地位来看问题B.善良维护官的地位
C.为了替官做善事D.善于替官的处境着想
【小题4】张乞人不接受魏继齐的馈赠,为何又接受他母亲的馈赠?作者认为原因在于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5】纵观全文,对知县魏继齐,作者的态度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褐夫字说

(清)戴名世

①古者名、字大抵多□奇,而偶者盖少□,自汉以还,少有奇字者,其名则或奇或偶焉耳,岂非其习使然哉!吾闻之申繻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于字也亦然,以故古之人其名、字不必其美且善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称,而不必有其字,则其虚冒焉者又岂少乎! 

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余曰:“余之为是,非故矫然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虽然,更其称而仍袭其义则字曰褐夫,可乎?”人曰:“褐,贱服也;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曰:“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吾字矣,天下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 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有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实云云,然则人之称之也必惯,鄙不鄙又何论焉!” 

③既以其语应客,遂书之,以为《褐夫字说》云。 

注:①戴世名,字田有,一字褐夫,清古文家。 ②申繻: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小题1】可选入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矣B.以  焉C.于  也D.因  矣
【小题2】第②段中详写“来告者”与“余”问答对话,对其用意分析正确地一项是(   )
A.问答对话突显对方认知冲突,意在表现“来告者”咄咄逼人“。
B.以“来告者“的质疑和刁难,暗示自己孤独寂寞、怀才不遇。
C.用问答对话方式答疑驳难,以方便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看法。
D.在问答对话中自诉身份地位卑贱,批判遵从古人的错误做法。
【小题3】对作者取字“褐夫”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寄托自己的理想,突出修德的重要性。
B.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主张名实相符,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C.眀贬实褒彰显自己的德性品行,表明作者傲岸的人生追求。
D.矫正世俗的虚伪,强调名实相符的思想,表达豁达的态度。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
【小题5】概括全文的写作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半野园图记

清•刘大魁

①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 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②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③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ǔ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小题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  误:消磨。
B.余数过从杭君   过:经过。
C.令工画者为图   工:擅长。
D.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   甲:第一。
【小题2】“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中的“居陋巷”使人联想到孔子的学生______,该学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瓮牖绳枢”在贾谊的《______》中也曾涉及,是说明居屋之破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陈君和杭君两个人都很喜欢“半野园”。为了留个纪念,陈君请人为他画画,而杭君则请作者为他写文章记录留念。
B.“半野园”乃是前相国陈说岩的故居,他去世后,园子虽已改为他用,但风景依旧。
C.作者写本文之意图是讽喻陈君的为人,虽是读书人,却不甘心居陋巷,见到美丽的花园,就羡慕并且想得到。
D.本文特点是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作者借助读书人杭君对华美的花园歆羡不已的态度,委婉批评了读书为享乐的人生态度。
【小题4】作者认为“为官者”应该如何去做呢?(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文中说“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速进则阖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指镇海),命小奚以木简(用木板做的书夹子)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摔了一跤),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把书理齐捆好),而前门已牡(门闩)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哲理)。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渡者熟视小奚    熟:____________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以: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徐行之,尚开也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寡助之至
C.属予作文以记之D.公将驰之
【小题3】这则故事,可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中的哲理。
【小题4】下列译文有错的一项是(  )
A.尚可得南门开否?
译文: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
B.予愠为戏。
译文:我听了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我。
C.趋行及半,小奚仆。
译文:慢慢走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
D.其犹是也夫!
译文:大概就像这样吧。
【小题5】书童的行为结果印证了文中哪句话?请将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寓意。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巢经巢记(节选)
清·郑珍
①余幼喜泛窥,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
②家赤贫,不给饘粥。冻馁迫逐,时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归而顾担负,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难为何如□玉川子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僦寓夷牢水上,若羁禽无定栖。
③嗟乎!书犹财也。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鐍,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
(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
(注)①泛窥:这里指广泛读书。②脙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③玉川子:唐诗人卢全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全归洛船,崔伟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④僦:租住。⑤夷牢水:又名乐安江。⑥摄缄固鐍(jué):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应是(    )
A.也
B.哉
C.耳
D.焉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
B.“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
C.“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
D.“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
【小题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
B.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
C.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
D.说明只有通过求足于内才能真正知晓书的可贵。
【小题4】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作为第④段
【小题5】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